聚焦乡村务实效 同心服务惠“三农”
——统战专家凝心聚力画好最大同心圆

2021-07-23 06:14王静李晨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福田三农专家

文/王静 李晨

彭福田教授(左一)正在讲授集宽行密植栽培、物理防治和水肥一体化于一体的现代循环农业种植模式

一大早,九三学社社员、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专家彭福田教授赶赴张家坡镇,与镇领导就“党支部+专家+合作社+农户”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一谈完,他又赶到东王庄村,把脉支招。

像彭福田教授一样,山东农大有200余名党外专家常年奔波在“三农”一线,开展科技帮扶,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献计支招,为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齐鲁样板贡献着统战智慧和统战力量,凝心聚力绘就出最大“同心圆”。

找准圆心:不忘合作初心,坚定政治共识

彭福田(右一)教授在援疆期间指导果农生产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在学校召开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上,无党派人士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教授坚定地说,“任务越艰巨,目标越远大,越需要我们和党中央团结一心、砥砺奋进。”

找准圆心、紧跟核心、不忘初心,这是山东农大统战工作始终固守的政治底线。

彭福田教授一年200多天都忙碌在田间地头。黑黝黝的他比农民看起来更像农民,只要和农民在一起就滔滔不绝,他对果树领域的精通和博学让果农们心服口服。

“彭老师是咱果农的‘福星’!”蒙阴县西儒来村果农王言文感激地说,“他来了从不说空话套话,都是实打实地干活。从基地土地整理、施工、施肥到水肥一体化安排,从苗木品种选择到肥料使用、果树修剪管理,他都是全程指导。”到明年,彭福田将指导王言文建成2500亩的“Y型”蜜桃种植技术示范园。

让果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早果、高产、优质技术,采用高光效主干形、斜干形树型,宽行密植。多年来,他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给农民,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体授课更是不计其数。这一技术正在肥城、蒙阴等多地被推广应用,示范带动了传统栽培模式的转型升级。

“为什么坚持20余年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技术?”

残月如钩,月色似雾,月色轻轻地盖住了破碎的山河。入夜后,四周的青蛙开始唱歌,这些不知人间疾苦的东西,整夜整夜唱着歌,蟋蟀也在田野的四处调情,几根手指粗的蚯蚓落在壕沟里,扭来扭去,漫无目的地爬行着。

“为农情深!”彭福田的回答铿锵有力。

园艺学院党委书记田保状告诉记者,不久前,彭福田教授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他的入党申请书。

“学校党委的中心工作指向哪里,统一战线的光圈就要聚焦到哪里;党委工作大局铺排到哪里,统战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统一战线的同心圆就要覆盖到哪里。”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史文宪坚定地说。

延长半径:打造统战服务“三农”发展新平台

现代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而科技最终落地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让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是北方绿茶之乡,茶园面积5.2万亩,年产干茶2600吨,销售收入2.4亿元,茶叶是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为拓展市场,利用丰富的夏秋茶资源开发红茶是最好的选择,擅长绿茶生产的企业却遇到了红茶生产难题。

如何把优势农业产业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致公党党员、茶学专家张丽霞教授从浙江、福建、湖南、安徽等多地引进茶树优良品种,进行茶树短穗扦插育苗试验,推广茶树越冬防护技术,坚持从源头上抓品质,实施有机种植模式,改良茶叶品种种植结构。她不仅指导日照、莒县等多家茶叶生产企业开发了红茶品种,还不断提升茶叶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形成“春绿、夏红、秋乌龙”的茶叶系列化加工、有机化生产新格局。

“科技成果转化如果不能直接面对农业经营主体,就如同隔山打牛。现在,科技成果不仅直接落地,而且对于乡村企业而言,通过科技投入形成热销产品,并依据产品形成规模完善的产业链,这才真正达到了科研的目的。”张丽霞告诉记者。

张丽霞教授(中)在进行茶叶指导

在山东农大,还有很多像张丽霞这样的党外专家,他们扎根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使命,用专业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统战服务“三农”发展新平台,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结合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特点,建立统战专家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打造了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同心科技支农”“百名专家教授联百企”等农大服务品牌,并在新泰、肥城等地专门建立了统一战线专家工作站,先后有近40余名党外专家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东省农业顾问团成员、挂职地方科技副职等,足迹遍及全省16个地市。

转好圆规:画大画好新时期统一战线最大同心圆

同心同向同行,关键在行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富裕起来的农民笑脸上,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办学坚守。

民盟盟员、校长张宪省告诉记者,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现代农业生产领域出现很多新问题。一个人单打独斗,解决不了服务“三农”的所有问题,必须抱团发展。

2018年5月,山东农大在省内率先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整合校内“三农”问题研究机构,组建跨学科联盟团队,围绕区域农业产业中的关键问题,汇聚了260多名统战专家,形成一个个乡村振兴“智囊团”,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从政策咨询到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效的人才、科技和智库支撑。

在张宪省教授看来,乡村振兴研究院之所以能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服务农业生产一线可以发现技术需求,另一方面可把科学研究成果直接进行运用和推广。

民盟盟员艾希珍教授(右)在大棚指导农民传授蔬菜栽培技术

学校党委注重引导党外专家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把工作融入农业科研,立足“三农”搞科研,围绕现代农业关键性、前瞻性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在农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无党派人士付道林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克隆太谷核不育基因,民盟盟员张宪省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植物干细胞领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无党派人士刘峰教授团队成功研制针对稻瘟病的高效安全防治药剂,民革党员毛志泉、无党派人士林海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得201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校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用科技成果带动产业发展,科学开发农村资源,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在生产一线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

在山东东营,农大专家将科技成果转化到土地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改变千百万年来的“不毛之地”,让重度盐碱地长出了蔬菜。学校无党派人士陈为峰教授,设计的排水改盐暗管埋于地下,不占地,土壤脱盐率可提高25%,增产可达15%以上,目前已在黄河三角洲推广了20多万亩;无党派人士毛伟兵教授,把黄河三角洲干渠里淤积的黄泥沙,按照研制出的科学配比,铺洒在小开河引黄灌渠、阳信县水落坡乡等四五百亩试验地上,小麦增产1.3倍,棉花增产20%,有效改善土壤水盐运移状况;欧美同学会会员骆洪义教授,研制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避开了土壤盐碱重这个根本性难题,在景屋合作社推广种植的西红柿大棚发展到100多个,年产4万余斤。

“在农大专家的指导下,农业越来越有干头、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王言文对来年充满了希望。

猜你喜欢
福田三农专家
更高更快更强福田康明斯F4.5TT双级增压柴油机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致谢审稿专家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福田表叔
你的好值得我一辈子铭记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