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报恩寺出土囊袋研究

2021-07-23 09:40杨汝林邱晓勇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杭州3000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南京0004
关键词:绳带鸳鸯纹样

|杨汝林 邱晓勇|.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 杭州 3000;.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0004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佛教宝地长干里,这里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南京长干里地区就有了佛教精舍和阿育王塔。东晋初,长干寺之名正式出现。隋唐时期,长干寺逐渐破败。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宋真宗下诏重修长干寺,并兴建佛塔,又根据他的新年号,诏改长干寺为天禧寺。自宋至元,天禧寺一直是享有崇高地位的江南大刹,香火鼎盛。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天禧寺得到大修,寺塔焕然一新,可惜于永乐六年(1408年)不幸被焚毁。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院,并改名为大报恩寺。

大报恩寺遗址地宫为北宋时期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一批宋代丝织品,多是包裹着铜钱、宝石等供奉品的“包袱”,也有一些存储着香料和钱币的囊袋。这些丝织品上有用墨书的愿景文字,也有用金线缝出的吉祥纹样。本文选择其中的几件囊袋作为对象,研究其形制、组织结构、纹样、制作方法等。

一、盘长结盘金绣交颈鸳鸯小饰品(文物号13-4)(1)本文所涉及的文物均为南京市博物总馆藏品。

该件文物宽4.5厘米,长13厘米。其上端用绳子编成环状,内系一同心结,绳子外圈有穗状装饰一周(图1)。饰品主体为长方形囊袋,有袋盖,其上用金线绣了一对交颈鸳鸯,头部羽毛、交汇的脖颈,以及张开的翅膀清晰可见,但其下方的金属绣线大部分已经脱落。主体两边分别缝有两片带穗状边饰的三角形,在折边处也有类似的穗状装饰,三根穗为一组。这种三根穗的装饰形式在同地出土的其他文物中也有出现(图2)。同心结的基本样式自南北朝到隋唐再到两宋,没有多少变化,被广泛运用在佛教艺术中。

图1 盘长结盘金绣交颈鸳鸯小饰品

图2 同地出土其他文物的穗状装饰

(一)纹样特征

早期佛教经典中多有对鸳鸯形象的描述。《佛说德光太子经》中记载:“其园观中,有鹦鹉、鸬鹚……鸳鸯……有种种音声……譬如天音响,佛语亦如是。”可见,鸳鸯等鸟类,可以说是喧唱佛法的灵鸟[1]36-48。又依据文物残留线迹及纹样特征猜测,这两只交颈鸳鸯下方很有可能是一团莲花。其原因有二。一是莲池和莲花在佛教经典中被视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所在,并常有鸳鸯伴随。《大庄严论经》中有描述莲池鸳鸯的文字:“化作众莲华。具足有千叶,遍布于池中。……庄严满此池……鸳鸯相随逐,复自在娱乐。”[1]50-58二是这种莲池鸳鸯的形象,因其寓意吉祥,常被艺术化地运用在金属、陶瓷器皿以及纺织品的装饰纹样中。雷峰塔五代时期地宫中就有这样的纹样[2]。时代相近的例子有江苏金坛城东杨贺巷七队夫妇合葬砖室墓出土的一件南宋交颈鸳鸯纹金帔坠上的莲池鸳鸯纹。

(二)工艺特征

这件饰品主体采用四经绞罗,上面缝有圆金线装饰纹样(图3)。罗织物在当时并非常人所能服用,且又加缝金属线装饰,这些都说明当时使用的人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

图3 盘金绣小饰品局部组织结构图

其制作方式也较为特别,是由一块长方形的布旋转折叠而成。其折叠方式示意如图4,主体制作完成后,再缝缀金属线及同心结等装饰。此囊袋较小较平,只适合放一些轻薄小物,因其香气扑鼻,猜测可能曾用于存放香料。

图4 饰品制作方式示意图

同地出土的制作方式类似的囊袋还有沉香罗囊(文物号13-5)、诸对舍利素罗小囊(文物号16-3),但这两件做工相对较粗,并且没有装饰。

二、柿蒂口沿罗囊(文物号13-3)

该件文物主体面料为四经绞罗,是由一个主体囊袋和四根绳带组成的。主体囊袋高7.5厘米,直径约7厘米,绳带长约8厘米。囊袋里外双层面料,拼缝处使用绕线法装饰缝合。袋口部位呈柿蒂状外翻,四根绳带每根由两股组成,且在中间部分缠绕成结,每股又由两根纱线以强Z捻缠绕成股(图5)。

图5 柿蒂口沿罗囊

此文物制作工艺独特,巧妙精细,与一般的平面囊袋不一样。该囊底与囊身面料呈一体,螺旋状上升,且有明显的装饰缝线,凸起拼缝。根据该囊袋特征及残剩局部特点,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其是由四片长方形布料从底部拼缝后再斜向上翻,使用明线在拼缝处绕针缝合,到上端袋口处,自然形成四个尖角,外翻形成柿蒂状囊口(图6)。囊袋口处有四个环形扣,分别装饰四条绳带,绳带上有编结且编结方式也颇有特色,为双结联合环套(图7)。这种打结方式在同地出土的另一件文物打结素罗丝带(文物号17-1)中也有出现(图8)。除装饰绳带以外,其袋口一圈似有缝线,根据其形制及使用功能推测,可能是起束口作用,但现已断落。

(a)裁剪四块大小一致的长条形布料

图7 环扣编结示意图

图8 打结素罗丝带

三、红罗地描金卷草纹夹袋(文物号23-4-3)、泥金罗囊(文物号27)

第一件文物红罗地描金卷草纹夹袋为长方形囊袋,罗组织,款式简洁,双面均用金粉描绘出卷草纹样,线条流畅,画面饱满(图9、图10)。这种描金工艺[3]在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的文物中多有体现。该技术是先将金箔纸加胶黏剂后不断碾压研磨成金泥,再用毛笔将纹样描绘在纺织品上(图11),既可以大面积涂抹,又可以描绘细部,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饰金方式。[4]

(a)A面

图10 卷草纹夹袋加金表面

(a)金箔

类似的囊袋还有一件泥金罗囊(文物号27),是边长为18.5厘米的近似正方形的囊袋,同样是使用描金的方法,在其上绘制了卷草纹样,但因其褶皱较深且金箔多有脱落,纹样仅能部分识别。

泥金罗囊的文物图及纹样复原图如图12所示。

(a)A面

四、罗囊(文物号21)、沉香袋(文物号19-2-4)

罗囊为圆筒形囊袋,罗组织,高8厘米,直径约4.5厘米,绳长31厘米,两端缝线抽紧可收口,束口处的长绳可能为挂串之所用(图13)。囊袋内还保存有块状物品,气味香浓,猜测为某种香料。

图13 罗囊

沉香袋用一块长方形布料通过折叠、翻转、缝合包裹而成,其外形与上述罗囊类似,两端有缝线收口,也有块状香料在袋内,香气浓郁,千年未散(图14)。

图14 沉香袋

五、结语

大报恩寺出土囊袋多见罗织物,其形制各异,制作方法各有讲究,主要用于包装香料、钱币等。囊袋有平面的,也有相对立体的,使用当时流行的加金手法,有的使用金线作为缝线装饰,有的则将胶黏剂与金粉混合用于绘制纹样,纹样多为花鸟卷草纹。囊袋的制作既秉承传统工艺又不乏创新,虽因时间久远,偶有病疵,但仍可以看出做工精良、纹样秀丽,不失为北宋江宁高超织染技艺的集中体现。

致谢:本文中柿蒂口沿罗囊的复原制作工作由王冰冰完成,纹样复原图由徐玲玉绘制,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绳带鸳鸯纹样
婴童服装绳带设计分析与建议
欢天喜地配鸳鸯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关于国标中童装绳带安全要求异同点的探讨
国内外儿童服装绳带安全技术要求的比较分析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nglish Abridgement
婴幼儿保健睡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