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雯
摘 要:文学欣赏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也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年来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自身文化素质。本文以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学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I06-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02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中的文学欣赏课程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学欣赏课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欣赏能力[1]。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现状看,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目的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深度解读,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人文素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作用还不止于此。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欣赏能力不高的现状,文学欣赏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看来,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程是十分必要且大有裨益的。
二、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欣赏课程地位得不到重视
文学欣赏课程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与思政、英语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缺少一定的权威性,很多学生更是为了应付学分而选择这门课程。高职教育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特点又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授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师沿用高中语文的授课方式,將字词意思、语法使用、段落归纳等内容十分僵硬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文学欣赏课程的审美情趣,使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失去了意义。此外,幻灯片与板书就是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使学生融入浓厚的文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呈现的重要问题。正是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人员过于重视学生技能培训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这样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问题也就被大大凸显出来。文学欣赏课程的课时安排还不如其他课程的一半,甚至将其设置成选修课,因此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使自身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文学欣赏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身的正确认识
从大学前的被动学习到进入大学的主动学习,短时间内很多学生都无法适应。因此很多学生学习不主动、思想上也极为懒惰,无法体现出高职学习的意义。而文学欣赏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学精华,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全面均衡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评判愉悦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能力的存在不仅能够使周围人得到愉悦,也能使自身得到完善。文学欣赏课程的设立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知美的形象以及情感,在情操得到陶冶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四、提高高职院校中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创新型教育理念中所倡导的。在文学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方式侧重于将灌输变为启发,将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思考,使教与学两者能够巧妙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文学欣赏课程中欣赏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叙事诗中的讽刺意味,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其基调中同情与激赏的意味。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白居易会在《长恨歌》中呈现出这样的思想呢?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就会去主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会利用阅读、查资料的形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此灌输式教学就转变成了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欣赏叙事诗之余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时代背景与诗人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从而真正提升阅读鉴赏力。
(二)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
文学欣赏课上一般都是年代久远但十分经典的文章,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往往无法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的环境。作品意境的难以把握就会使得学生无法对作者的想法与看法感同身受。因此,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来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欣赏中国戏剧《茶馆》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仅仅凭借文字阅读显然是无法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变化以及各阶级人民的生活层面的,但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播放《茶馆》,那么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感受那个时代背景下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
(三)运用灵活的考试方式
文学欣赏课与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有所不同,虽然两者都被列为人文科学范畴,但是文学欣赏的教学目的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欣赏能力、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对这一门学科的考核要选取相对灵活的考试方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平时成绩与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掌握程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课外阅读以及作业成绩等内容,而平时成绩的加入可以让学生养成更加积极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欣赏作品的兴趣性也大大提高。笔试的考试可以考察出学生在学习中具体的学习情况,例如让学生在欣赏一篇美文过后对其进行评析,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篇美文所要传达的价值,教师通过笔试与平时成绩的评测也能看出每名学生欣赏能力与鉴赏能力所处于的层次,对于后续的教学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四)积极改革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应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积极改革课程设置有助于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升学生学习文学欣赏课程的时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审美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创建崭新的教学情境
第一,学生讨论式。提倡自由、开放的心理场景对话教学模式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了民主、平等、开放、沟通以及合作等特征,使学生的积极主动与自由开放的个性得到培养和释放。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不会轻易指责学生,而是会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使其心情保持舒畅,兴趣始终处于浓厚的状态下。例如,在对金庸小说进行欣赏时,可以设定“金庸小说研讨会”的情景,学生们可围圆桌而坐,畅所欲言,在教师不参与评论的情况下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谈到“大侠”时,积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提供佐证,如此学生也就能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讨论中,强化学习动机,使学习效率显著增强。
第二,师生互动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被大大减弱了。即使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还控制着整个流程的进行,但是他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了。传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误区,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教师视作引导者,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又能以伙伴的形式参与到学生之中,与学生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与讨论,且并不具有使学生必须接受的性质。例如,在鉴赏《三国演义》时,常常会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仁君贤相”创作思想的体现者。但是有的学生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不应该劳民伤财地再去打仗,这样做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个人的名声”。还有的学生认为曹操“奸雄”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认为曹操的“奸”正是他的谋略所在,“兵不厌诈”不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么。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提出了独到见解的同时也使其对话能力得到了加强。
五、结语
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加强高职学生的欣赏能力与鉴赏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十分重视的事情①。而从目前高职院校文学欣赏面对的种种困境来看,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灵活的考试方式、积极改革课程设置、创建崭新的教学情景是提高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效率与重视度的关键方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林非.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6):103-106.
(責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