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承载着大量的西方文化。英语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英语阅读的同时,也必然受到其文化的影响。本文从英语课外阅读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如何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意识两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思考与做法。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外阅读;跨文化培养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思考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即新课标)涉及文化的阐述是这样的: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夠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说,我们在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同时,也接受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熏陶,汲取正面的营养成分,通过学习,形成跨文化意识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了解西方文化的积极意义何在?
其一,通过英语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外国先进文化,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流传至今,再到现代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对于完善我们的文化,促进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如,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为现代科学与方法、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如在数学科中,诸如微积分、统计学、逻辑学、矢量、张量以及复分析此类都是西方发展起来的,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染色体、DNA、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也都是西方首创的,物理学中的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力学和相对论等,都是由西方人所开创,西方人还揭示了化学中的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和质子,并首先发现大部分的化学元素及其组成、性质等,从而使化学成为一门科学。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了解西方文化的积极意义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减少走弯路而发展自己。
其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保持我国特有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汲取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将其不断完善、充实,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声音。如,著名影人卢燕一生都致力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将京剧《打渔杀家》《武家坡》等翻译成英文折子戏并在美国演出,在当地反响热烈,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英语、了解当地文化。
其三,求同存异,在文化共享和文化交流中进步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很多差异。如,中西方家庭观念不一样,中国强调责任,西方强调追求个人幸福;西方(不止是西方)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中国绝少有严肃的有神论者;中国文化比较讲究实用性,西方有系统阐述哲学的传统等。
放映在姓氏上,西方人的姓名是先名后姓,即将自己放在首位,家族的姓氏置后,而不像中文那样,先姓后名,以姓为先。我们在课文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对比,求同存异,在文化共享和文化交流中进步。
不可否认,在各种媒体高度发展的当今,课外阅读材料在所难免鱼龙混杂,良莠难分,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要多思考,重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要预防文化的不利影响。一是学习者在英语阅读中受阅读材料内容的影响而逐渐迷失自己,甚至动摇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或价值观;二是对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正确领会、理解和吸收其精华部分,最后分不清是与非。
为此,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意识,体现我们英语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一)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西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没有一种语言是不带有文化背景的。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包括其独特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因此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接触使用的英文资料,不论是视听材料、课本教材还是课外读物,都富含西方文化的因素,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只要我们学习英语,就不可避免接触到西方文化,这是必然性结果。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如,“Love me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等谚语中体现出的把狗当人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态度,在当今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类似“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a door,love flies out at the window.”过分强调金钱作用的观点,我们就要特别重视正确引导,教会学生正确选择。
(二)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我们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开拓视野,在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更深刻认识到祖国文化的优越性,养成并不断坚定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国际交流、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信念。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课本和课外阅读材料都会涉及到中西两种文化的内容。我们要有目的、有选择、有侧重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差别,如外研版的教材中有涉及京剧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建议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宣传京剧等在中华文化里的意义,引导学生们思考:我们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要做些什么?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近年来使用率较高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一种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它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最初由苏格拉底提出,现在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批判性思维要求带着质疑精神去思考成对的问题,也就是体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原意。例如,在英语阅读中看到其赞美上帝,赞美西方文化的内容时,要运用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西方文化中强调人要有信仰,但是上帝真的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唯一的世界之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