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升
(山东省泰安市博物馆,山东 泰安 271000)
岱庙,即东岳庙,又名泰庙、岱宗庙,是古代奉祀泰山神的主庙,号为“东岳祖庭”,创建于汉代,历代拓修,是泰山现存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天贶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采用“九五之制”,重檐庑殿顶,斗拱飞翘,雕梁画栋,上覆黄琉璃瓦,气势恢宏,为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在殿前大露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只硕大墩实的铁桶,古称“门海”,游人至此,每每驻足近观。
中国古代建筑大部分为砖木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飞檐斗拱”成为中国古建筑独有的特征,最大的优点是采料方便、施工期短、抗震性强。然而其短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怕遇火。勤劳智慧的先人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来防止火的侵袭,比如设立防火墙、消防通道,建立防火安全间距,开渠、建池、挖井,甚至在屋脊上安装鱼龙吻兽以祛火。而一旦发生火灾,就只有水才能派上用场,于是盛水之器——水缸(桶),就成了常备灭火工具,其质地有陶质、瓷质、铁质、铜质等。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城池中就专门备有装水的大缸已备扑火。岱庙天贶殿前这对铁桶就是本地信众捐资合铸用来防火之用。
宋代铁桶,口外侈、折沿、方唇、深腹斜内收、平底。两铁桶器形及纹饰相同,桶的外壁铸有浮雕纹饰,分为四层,腹部均匀分布三周尖状凸弦纹,尖处有一周范线。上腹部有四组牡丹花纹饰和四组铭文两两相间,隔46厘米或49厘米一条竖范线,共12条。中上腹饰凤凰戏牡丹花纹,隔43厘米或48厘米一条竖范线,共12条。中下腹饰龙纹与祥云相间,每两条龙首相对,共4对,隔39厘米或41厘米一条竖范线,共12条。下腹饰一周麒麟纹与狮子纹相间,头向顺时针,隔39厘米或45厘米一条竖范线,共10条。中上腹均匀饰四个狮子头鼻,鼻圆形径15厘米、凸出部9厘米。桶高120厘米,口径180厘米,东桶底径120厘米,西桶底径133厘米。整个铁桶,构图严谨,工艺精湛。
铁桶为奉符县信众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施钱铸造,并专门进奉给岱庙,用于防止庙宇受火侵害。铁桶铭文:
“大宋国兖州奉符县献铁桶,会首李谅。右谅窃以神功默运,潜持祸福之权;妙用无私,密握生成之造。伏见国家尊崇庙貌,百物鼎新,而圣帝庙前阙少水桶二只。今纠到敬神之众,共结良缘。具姓名如后:会首李谅施钱贰拾贯文,……莱芜监铜务冶,李冕铸。右众会人,特发虔心,谨舍净财共成胜缘。伏望圣慈,俯照察。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吉日。会首李谅等献。[1]”
从上述铁桶铭文中可以管窥诸多信息。其一,献桶发生于国家修饰庙宇之后,印证了宋代大修岱庙的史实。伴随着宋真宗东封泰山,泰山神先后被封“王”、封“帝”,地位愈加显赫,真宗及其以后的继位者皆尊神修庙,其中,哲宗绍圣四年(1097)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有一次大的增修,李谅等信众“伏见国家尊崇庙貌,百物鼎新,而圣帝庙前阙少水桶二只”,因而行铸桶进献之事。其二,在宋代,已有自发成立的信奉泰山神东岳大帝的香社组织。香社,即香会,是民众基于共同的信仰而自发结成的民间信仰组织。香社的核心,称为“社首”或“会首”,通常是发起和主办香社之人。铭文中的“会首”李谅无疑是这次重要献礼活动的主导者之一,在这次有35位社众参与献铁桶的活动中,其捐资最多,达二十贯,余皆五贯。参与者中有男有女,以男性为主。此外,还有“助教”一级的低阶官员加入。查《宋史•职官志》,元丰以后改制,诸州有司士、文学、助教之职,为闲散无执掌的官员。铭文显示,出资铸桶的信众以兖州奉符县居多,但还有青州益都县、河北永静军两地的香客施钱。其三,铁桶是宋代冶铁业发达的实物例证。铭文中提到的铁桶铸造地“莱芜监”,设于北宋至道三年(997),下置铜务冶、铁务冶两机构,管理莱芜“三坑、十八冶”等基层单位。另《太平寰宇记》载:“莱芜监在莱芜县界,古铁冶之务也,管一十八冶,县监不相统。”[2]北宋时,朝廷所收铁税额每年在三十万斤以上的有四处,其中莱芜监原额39.6万斤,超过徐州利国监(原额为30万斤),位居全国第三[3]。当时莱芜监号称“冶户三千”,与江苏徐州利国监同为京东路两大冶铁中心。这对铸造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铁桶,造型宏大,设计精美,饰物逼真,显示出宋代莱芜监先进的冶铸技术。
在经历了诸多战乱及水火之灾,这两只铁桶至今仍基本完好的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这对铁桶形体硕大,纹饰精美,动物和神兽造型,栩栩如生,充满了吉祥寓意。铁桶的铸造工艺采取的是我国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的泥范法。一般来说,器物体量越大,铸造难度也相应增加。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需要具备熟练的技巧和较好的组织协同下才能完成。就是在现代,要成功地浇注此大铸件,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铁桶造型规整、器璧均匀,虽历经千年仍不易生锈,光洁度好,这主要是因为采用了灰口冶炼工艺,灰口铸铁:含碳量较高(2.7%~4.0%),碳主要以片状石墨形态存在,断口呈灰色,简称灰铁。熔点低(1145~1250℃),凝固时收缩量小,抗压强度和硬度接近碳素钢,减震性好。以上所述充分彰显了大宋当时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冶金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更是研究北宋时期冶铁业及民俗信仰的珍贵历史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