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英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探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利用“课堂教学”、“搭建实践平台”以及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口号、一种形式,爱国主义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一种情感。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更要抓住“网络”这一新媒体平台。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各环节的共同作用,不仅能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功能,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一、“守好责任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人都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深受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认知出现偏差。在此背景下,高校只有对大学生加强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掌握主动权,才能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课堂教学则是此方面教育的主渠道。
(一)强化思政课的教育引导作用,确保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占据话语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效开展的主要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利用思政课广泛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主义的认同,使得大学生能做到知行合一,并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二)协同高校其他各类课程,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全体系育人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门课也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典型的显性教育载体,能够直接有效的把爱国主义理念灌输到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当中。专业和通识教育尽管属于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式,但仍然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安排等,灵活的开展此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学环节对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育。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只有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把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开展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实践出真知”,实现知国和报国相统一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出真知”开展高校特色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能够对课堂学习的理论进行检验,而且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高校特色实践活动,实现知国和报国相统一。第一,全面开展“红色之旅”教育活动。红色旅游资源从国家政治层面看,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从民族文化层面看,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红色旅游资源和高校愛国主义教育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例如,龙江高校可以依托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等红色旅游胜地,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大庆石油会战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实践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引导学生自发自觉的爱国。第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养成是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暑期时间充足,可开展的活动类型多种多样。高校要把握好暑期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组织大学生参观祖国自然人文景观,在风景旖旎的情境设置中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组织大学生参观我国的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大坝等,重视大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宏伟壮观的情境中厚植爱国底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理念、自觉实践报国。
三、 “网络育新人”,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
(一)更新教育内容,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
当前,由于部分大学生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不能正确理性的爱国,而是通过偏激言行来表达爱国情感。因此新媒体必须正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素材,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如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针对大学生有时存在的非理性爱国行为,制作一些便于大学生接受和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视频、纪录片等;通过政府和高校合作创设开发的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占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阵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爱国思想,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从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出发,把热点话题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敢于表达意愿,在此过程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大学生的政治困惑和思想焦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成为理性的爱国主义者。
(二)提升高校教师网络素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组织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主体,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高校教师只有具备应有的网络知识和能力,才能充分利用这一有效工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具备互联网思维,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利用新媒体实现高效教育、精准教育,提高教育效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需求。
(三)加强网络空间管理,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环境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范围更广,受众更加复杂,导致网络生态环境的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加。而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情感影响深远,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因而要加强对大学生网上舆论的引导,使其自觉抵制损害国家荣誉、否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言行。在新媒体时代,只有教育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理论知识和素养,才能在面对相对复杂的舆论形式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强化网络空间的监督和管理,营造爱国主义网络教育的有利环境,引导学生入境而入情,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化学生爱国情感。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探索,本文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更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当今时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不良信息使大学生影响深远,因而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和传播功能,开展多种方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同时这对大学生成长为具有爱国情、报国行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郑航.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4]李滨娜.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