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洋 胡树毅 赵阳
摘要:如今,中醫药科技期刊正在以学术质量、学术交流和双效探索的办刊特色,应对大众阅读方式的改变、纸质出版的滞后性和内容形式单一性带来的挑战。笔者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总结出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中医药科技期刊 平台传播 数字化转型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现在,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国际竞争力还较弱,中医药科技期刊更是面临诸多挑战,急需探索新媒体时代融合发展之路。
一、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现状
5G时代的到来,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期刊出版业应当抓住时机、整合资源,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探寻“内容+传播”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1.守正有余,创新不足。中医药科技期刊作为传播推广中医药科技成果、繁荣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理应在数字化转型中抢占先机,积极迎接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中医药科技期刊主要服务于从事科研、临床、教学的医学工作者。一方面,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能满足其把握碎片时间、便捷阅读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作者研究成果首发权的确认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传统中医药科技期刊向数字化转型是适应作者、读者需求的必经之路。
2.行业领军期刊数量不多。目前,从中国知网能够查找到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中医药科技期刊共153种,《2019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报告》收录中医药科技期刊66本,其中19本入选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中,领军期刊、重点期刊均未见中医药科技期刊的身影,《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草药(英文版)》入选梯队期刊类项目,《针灸与草药》《中医药文化》为高起点新刊。在2019年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已经接近或具备本学科领域国际顶级水平的T1级期刊11本,称得上中医药科技期刊的领军者。而这11本期刊均通过采编平台进行数字化收稿,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期刊内容全文,这也是期刊出版者对数字化转型的共性认识。
3.规模化的数字化出版建设急需加强。在网站建设上,少数期刊有双语网页,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读者通过浏览两本期刊的网站,可以查阅到期刊的中文全文及英文摘要。《中国针灸》杂志的网站具有一定特色,在可供阅读下载文章上方配有相应的针法视频。以上数字化的出版亮点,多集中在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的城市,还未形成大规模的数字化出版产业和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转型需要一支信息化、智能化的队伍。中医药科技期刊在编辑人员配备上,多是编校一体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程度只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层面,尚不能进行数字化出版的整体设计,即使期刊编辑部能够招聘到从事数字化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员,也是孤军奋战,对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二是中医药科技期刊多表现为散兵作战,单打独斗较多。即使期刊社出版2~3本期刊,也只是一支队伍一条枪,各期刊社之间联系较少,资源不能共享,缺少专业的数字化机构和人员为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导致期刊数字化转型仅停留在通过学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传播文章内容的形式上,没有建立真正的数字化出版体系。在中医药科技期刊领域,能够做到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期刊不多,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仍是任重道远。
二、新媒体时代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尝试
国外知名医学期刊出版集团对于数字化出版的改革起步时间较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数字化出版体系,对提高期刊显示度和影响因子都起到了显著作用,这些成功经验被我国期刊借鉴,并在不断实践中创新与发展。
1.从铅字排版到数字采编的不断创新。从期刊的传统出版到期刊电子出版、网络出版、融媒体出版、优先数字出版,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变迁,回顾这一发展进程,最先改变的是期刊的排版印刷方式,从铅字排版到数字化印刷;然后是阅读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纸媒到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之同时改变的是期刊内容的存储方式,从有形的纸质版本到无形的二进制编码;组稿方式则是从早期的纸稿通过邮递的方式快递到编辑部,逐步发展通过邮箱将电子版的邮件发至编辑部,再到今天通过采编平台进行集中收稿;校改的演变则是从人工校对到现在的人机校对模式,如黑马软件、参考文献编辑系统等的开发运用;付费方式也从有形的货币支付到无形的数字支付。现在数字出版已渗透到期刊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并且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仍在不断的进行中。
2.内容建设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期刊出版数字化逐渐向内容、传播上纵深发展。在内容数字化建设上,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期刊的出版流程和出版方式,动画、视频、音频、图片、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提升了期刊信息的表现形式,内容呈现更加丰富生动。开放科学计划(Open Science Identity,简称OSID)可以说是先试先行者,该计划是将文章内容通过视频、音频等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供读者体验。目前,众多中医药科技期刊都开展了OSID服务,但也有一些期刊虽然为文章提供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二维码,可里面却没有收录有价值的实验过程记录,多是以实验结果为主。
上述期刊内容数字化展现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字化出版思路。但很多数字化出版方式的设想和提供知识服务的初衷,因没有技术人员和专业的机构组织实施而停滞。
3.发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在注重期刊内容建设的同时,发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国传统期刊已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网实现了网络版与印刷版同步发行,实现了制作、传播等部分过程的数字化。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用数字化的手段传播数字化的期刊内容,这才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真正内涵。在新媒体时代,期刊内容仍是期刊品牌形象及影响力的关键,如何在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的同时,做好数字出版发行,是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数字化出版链条中的决胜一环。
4.平台传播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四大数据出版“经销商+运营商”已经成功将部分中国期刊推销给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大学和图书馆,他们通过互联网使用数字化的中文期刊。但对中医药科技期刊而言,还只是部分期刊中的一小部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在中国知网可查的仅有9家中医药科技期刊,这类期刊依托中国知网的双语出版平台与知网合作出版双语文章,也有少量中医药科技期刊自己独立出版英文刊,如《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药文化》等。
依托平台的传播模式,未尝不是一种有益探索,但若想形成规模和产业,仍需与头部的数字出版经销商合作,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出版了《中医药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精选双语论文集》,为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各国人士提供科学性、实用性的最新文献资料。在优先出版方面,大多数中医药科技期刊与中国知网(CNKI)建立数字优先出版合作。其中在资源获取上,个别中医药科技期刊通过独立运营的网络平台,开通了期刊免费下载等服务。又如,有些中医药科技期刊与重庆维普合作,开展了OA开放获取计划,这也是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有益尝试。
三、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中医药科技期刊传统出版为应对数字出版的冲击与影响,寻求融合发展之路,在融合与坚守中持续发挥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社会价值显得至关重要。
1.坚持办刊特色不动摇。作为中医药发展的“名片”,中医药期刊的办刊特色体现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虽然办刊模式发生改变,但是坚持“内容为王”的本质不会改变,中医药科技期刊办刊特色也不会变。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特色打造与品牌建设相辅相成,特色栏目是体现期刊特色的标志。据此次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统计,目前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中医药科技期刊共148种,如《吉林中医药》于1979年创刊,始终凸显“继承、发展、创新,弘扬中医药特色”这一主题,秉承“学术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刊宗旨,期刊特色栏目如吉林名医、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名家效方等,成为推介《吉林中医药》的重要品牌。期刊办刊特色的确立,不仅容易组织稿件、形成期刊风格,在发挥主编及编辑的主体性、发挥期刊的引导、评价功能等方面也意义重大。因此,只有坚持中医药科技期刊办刊特色不动摇,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才能结合期刊特色打造“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的新模式。
2.转型“内外兼修”不畏难。中医药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不仅是出版形式的数字化,内容呈现形式的转变,更应探索出版内部机制体制的创新。如内部管理机制、考核方式等,让期刊出版从内到外焕发生机。在传播方式上,可依托网络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在期刊内容上,可依托融媒体技术,如由中国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开放科学计划(OSID),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文章内容,带给读者全新、真实的阅读体验。
3.紧跟时代步伐不滞后。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有效完成科技期刊的使命,发挥好科技期刊的价值。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正是紧跟时代步伐的直接体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期刊现在的生存,更关系到期刊未来的发展。目前,大部分中医药科技期刊都已经形成“一刊、一网、一微信”的基础发展格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中医药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精华,发展中医药、挖掘中医药的核心功能,利国利民。中医药科技期刊作为宣传中医中药的重要媒介,要坚持中医药特色不动摇,坚持办刊特色不动摇,积极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尝试传统办刊与数字办刊的融合发展,要深刻认识到内容生产依然是期刊出版的核心。中医药期刊人更应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提高我国中医药的影响力,为行业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术期刊社
参考文献
[1]武晓耕,韩俊,夏语冰.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研究——基于“农业化”与“工业化”办刊模式的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01).
[2]么慧贤,贺子岳.出版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转型研究[J].新闻世界,2021(02).
[3]付志华,付晓靜,曾子璇.新媒体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0(02).
[4]陈丽琴.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探索[J].传媒,2019(09).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