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红色文旅资源在德化陶瓷产品中的利用研究

2021-07-21 07:37夏怡廖伏树江增龙
收藏与投资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

夏怡 廖伏树 江增龙

摘要:福建省是我国红色文化革命圣地之一,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和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著名产瓷区德化的所在省份。同时,德化作为福建省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做好福建红色文旅陶瓷产品设计研发与探究,能够填补福建红色文旅产业本土资源利用的空白。将福建红色文旅资源在德化陶瓷产品中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能带动地方产业链与经济发展,还能传播红色文化,使福建省传统革命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福建红色文化;陶瓷产品;文化旅游

一、福建红色文旅资源产业振兴乡村建设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硕果累累,具有丰厚的文化遗产。伟大的革命实践和火热的斗争生活,培育了光辉的古田会议精神和伟大的苏区精神,创造出了丰富的革命文化理论和文化建设经验。灿烂缤纷的红色文化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福建省被列入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革命摇篮,领袖故里”。福建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众多,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龙岩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长汀县福建省苏维埃旧址,福音医院旧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福建省职工联合总工会旧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三明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宁化县红军医院旧址,长征集结出发地,北山革命纪念园,泰宁县红军街,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漳州市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陈列馆,南平市武夷山赤石、大安红色旅游景区。福建红色资源数量众多,据统计,截至2020年,福建省全省拥有52个中央苏区县,有革命老区67个、革命遗址遗迹2 683处。福建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数量较多,但大多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或“老少边穷”地区,且红色文旅市场产品整体品质有待提升。因此,针对旅游市场需求,建设福建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福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环节价值增值,在丰富和提升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的同时助推乡村振兴,成为福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必须破解的难题。

二、福建红色文旅资源在德化陶瓷产品中的应用现状

(一)抗战瓷

据《德化县志》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9月,德化创设“抗敌后援分会”,妇女建立“妇女抗敌后援队”,人民群众建立了“抗日后援总队”,儿童创立“劝征募队”,上至县长,下至万千老百姓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时期,德化产瓷区以当地特有的陶瓷为材质,创制生产出众多富有特色的以抗战题材为主的瓷器。那时的众多陶瓷生产厂家自发将革命类誓言标语铭刻在茶具、茶杯、茶叶罐等常见的日用陶瓷器皿上,时刻提醒民众团结抗日。德化生产的抗战瓷已经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不仅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而且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它是烽火年代的宝贵记忆,也是全民齐心的重要见证。

(二)人物瓷

福建德化產瓷区以制作陶瓷雕塑闻名,其工艺严格,技艺精湛。其中红色文化这类创作主题的雕塑瓷,往往以白瓷材质的革命人物站立形象、革命人物头像、革命人物胸像为主。例如毛主席去安源瓷像、毛主席挥手瓷像、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主席瓷像、周恩来总理半身像等。德化的能工巧匠怀着朴素的革命情怀,将这些革命人物塑造得神采奕奕,细节刻画精准到位。除了革命人物雕塑瓷,也制作了相似款式、不同比例的小型工艺品摆件。

(三)像章瓷

这类陶瓷,多是德化的能工巧匠在特殊年代的特殊题材作品,与革命人物塑像一起被称为特种瓷。像章瓷一般会采用瓷质极好的德化白瓷,在像章瓷上用手绘瓷画或者贴花纸的方法,配上毛主席诗文、南湖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天安门等题材,而且不少像章还会绘上寄意深远的山川图案等。德化瓷质洁白,温润如玉,配上精美的诗词或画面,图像描绘十分传神真切,时代感强烈,造型又别致,备受人们喜爱。

(四)仿搪瓷

在革命年代里,打满补丁的搪瓷杯见证了艰苦朴素的岁月。勤劳智慧的制瓷人制作出仿搪瓷产品来替代搪瓷杯。仿搪瓷是当下陶瓷市场中,红色文化题材应用最广、制作成本最低的陶瓷产品。往往在单个或同样造型的仿搪瓷套装杯子上,被使用贴花工艺印上抽象的革命人物头像、卡通革命宣传图案或革命标语。但因文化内涵深度不足,仿搪瓷制作款式千篇一律。

当下,福建缺少红色文旅陶瓷产品的设计品牌。福建自主产瓷区企业缺少自主研发的、能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在景区外能实现大量出售的、有自主品牌和原创的、形成一定市场地位的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红色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几件红色旅游文创产品上,要推出福建红色景区旅游相关陶瓷产品,还要加强与福建红色景点的合作,共同推动本土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建设。重中之重是如何通过陶瓷文旅产品的设计传播红色精神。福建红色文旅相关的德化陶瓷产品在产品创意上少有先进性,造型普遍保守,时代特征明显,缺乏新意。过往的红色文旅陶瓷产品多为在直白的传统人物雕塑上加个红色的标志,在器型普通的茶具上印上标语或贴花,缺少突出的文化主题与深厚的内涵。并不是把杯子、筷子、勺子等涂上红色就算是红色文旅产品,更不是把一般产品的名称加上红色二字就算是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这样既会破坏红色文化的内涵,对于产品的出售也无益。

三、福建红色文旅资源在德化陶瓷产品中的开发探究

(一)院校开发探究

在现代,福建省德化县具有完整的陶瓷产品产业链。所处德化县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了日用陶瓷设计、文创旅游产品设计、文博衍生品设计等课程,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想要推动当下的红色旅游资源产业发展,还是需要注入院校的年轻力量,福建本土的陶瓷产品创新力量必然离不开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只有发挥当地特色产瓷区的校地优势,探索福建红色文旅资源,才能打造出呼应时代审美需求的红色文旅资源产品。

1.素质教育,举办专题展览熏陶感染

在培养教育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可以与福建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系统的单位协商,让福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德化陶瓷以实际可见的产物或者展览板的形式进入校园,举办展览活动。展览活动的主题建议以“抗战瓷”“红色文化陶瓷产品”等为核心,通过发挥红色文化主题展览的引导功能,促使青年群体自觉、健康地学习成长,增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对他们的吸引力,通过陶瓷实物和主题展览的方式将红色文化产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比纸上教育、教室说教更具有感染力。经过相关展示,学生能对陶瓷文化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有更加深刻的感悟,进而默化潜移地培养出学生不断改进、追求进步的巧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启发学生对红色文旅资源中有关陶瓷产品设计的思考。

2.体系创新,让思政走进陶瓷课堂

年轻群体想要革新红色文化陶瓷产品,对红色文化资源有深入的解读能力,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政素养与专业素养。德化陶瓷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产瓷区应该因地制宜,将思政教育融入陶瓷专业课堂当中,使德化陶瓷制造工艺的改革与翻新以及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寓于素质教育当中,将陶瓷行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质结合陶瓷设计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德化陶瓷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勤劳质朴、大胆革新的精神是其得以发展至今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所有相关制瓷业从业人员的必要基本素质,在将德化陶瓷文化与现代职业素质教育融合时,必须要结合学生本身所学的专业,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实地考察,调查才有设计话语

福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如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古田会议旅游区、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德化坂里等。走访福建红色文化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就近走访革命前辈、烈士家属、红色文化周边民间收藏人士等,获取大量收藏线索,能使教育基地确确实实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启发并丰富青少年对革命传统的学习。挖掘、整理、研究福建红色文化,没有调查就没有好的设计话语,应当从整体分析并整合红色文旅元素,结合福建产瓷区德化陶瓷产业的生产实际,科学保护并开发红色资源。

4.校企合作,成果对接助力市场

引入文化创新,也应积极寻找优势资源推广,做到强强联手。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挖掘百年党史、红色精神的创新点,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艺术系积极响应学院号召,结合党史教育与思政进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红色陶瓷文创课程,并举办了呈现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办学特色,运用数字成型技术,具备精神化、产业化价值、红色教育意义的新时代新福建红色文旅专题陶瓷产品设计教学成果展。成果展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主题鲜明地提炼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主旋律,体现出时代潮流下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新成果。革新设计形式语言,关注与反映时政热点,体现纪念意义,能够形成红色文化传承的陶瓷载体。随后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与实施,形成设计—制样—推广—产品发布等标准市场化运作,产生市场价值,进而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完成其红色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的多样化功能。同时能够促进陶瓷文创旅游产业的培养,吸引应用型人才从事设计与制作、文化传承、研发等工作并服务于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二)企业开发探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消费人群的年轻化给红色文旅陶瓷产品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现下有少部分陶瓷企业除了用技术武装自己,学习核心产品知识,还探究产品市场年轻化、红色精神年轻化发展策略。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陶瓷产品市场对企业制造者的素质要求更加全面,企业人员不能局限于生产技术与销售技巧,而是讲求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底蕴,具备一定的红色文化创新能力。现在部分陶瓷企业已经开始融入户外红色文化学习,亲自寻访红色景区,组织企业人员参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党史培训等,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的红色文化设计敏锐度。

德化是全国最大的陶瓷产瓷区、进出口贸易基地以及电商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产瓷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产品输出县之一。当地企业也开始加快陶瓷产品制造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服务社会,优化提升陶瓷工业化结构,加速推动陶瓷数字产业化,鞭策自身的产业数字化。

应用网络和电商平台的共同探索,助力二度传播红色文化。企业与单位将网络作为红色文化载体,在文创陶瓷产品研发和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宣传上能够达到研发并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向反馈进行产业再开发,对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播进行推波助澜。

四、福建红色文旅资源在德化陶瓷产品中的作用

(一)弘扬红色旋律

红色文旅资源的陶瓷产品设计在体现使用价值的同时对人们学习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红色文旅陶瓷產品的引导功能,有利于培养老百姓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感情,增强国防意识。此外红色文旅主题的陶瓷产品也可反映革命群众节俭、质朴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优良品格,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红色文化传承可以不断革新表达形式和传播方法,用最新的陶瓷设计语言传播方式,让现代年轻人感受到百年前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并让他们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去拥抱未来。

(二)助推乡村振兴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红色文旅资源的合理利用能进一步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的提升。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开发红色文旅主题陶瓷文创产品,能通过一系列产品助力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创意活动,完善产业链条,以陶瓷文创的力量,激活红色文化,让沉睡的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提升文化附加值。同时应大力挖掘、培育鄉土文化的本土人才,实现文旅搭台产业发展,带动更多文创人才下乡创业。

(三)创造多元价值

红色文旅陶瓷产品的创意与设计,不仅要深挖红色文化背后的宝贵精神和丰富内涵,还应该贯穿目前文化消费市场的主旋律,使陶瓷创意产品的样式多元化,缩短红色文化内涵与现代消费者的距离,让受众更好地领悟其精神文化,并愿意使用这些红色文创产品。在创造中应避免红色文化内容低俗化,尊重革命文化,树立精准的红色文化立场。在设计上,除了领悟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还可以利用光景提取特色建筑元素,加入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中,研发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趣味性、装饰性和多样功能的系列产品,赋予其与时俱进的审美品位。这样不但能扩大旅游附属产业范围,提高德化陶瓷产品的经济价值,还能借此宣传福建省的多元文化,提升红色文旅陶瓷产品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福建红色文旅资源陶瓷产品开发,不仅要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还要通过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推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红色精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既要保留优秀传统,也要大胆打破固有印象,同时整合其他优势科技手段,做到与时俱进。

基金项目

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福建红色文旅资源在德化陶瓷产品中的利用研究”(项目编号:JAS20700)。

作者简介

夏怡,1993年生,女,浙江余姚人,助教,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设计。

廖伏树,1966年生,男,福建安溪人,党委书记,讲师,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文艺美学。江增龙,1977年生,男,江西婺源人,教研室主任,讲师,泉州工艺

美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陶瓷数字成型。

参考文献

[1]张瑞珏.红色文创产品开发探讨[N].中国文物报,2020-06-02(5).

[2]程亮.江西红色元素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作用[J].艺术家,2020(5):62.

[3]陈斌.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根在红色重在创新[N].中国旅游报,2019-11-04.

[4]蒋俊棋,武林.红色文化主题的文创周边对青少年革命精神学习的影响[J].才智,2020(4):174.

[5]伍延基.国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5):79-83.

[6]周艳芬.株洲本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醴陵陶瓷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例[J].智库时代,2019(44):117,119.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
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研究
基于电视媒体的中原文化旅游对外传播路径探究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以旅游开发整合烟台市开埠文化的研究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四川文化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议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