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焯辉 方嘉敏 李玉洁
摘要:醒獅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随着时代变迁,醒狮家族、师徒传承的发展模式日渐式微,面对传承困境,如何让其重焕光彩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保护问题。本文通过探究高校学生对醒狮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得到醒狮在高校推广中的促进及阻碍因素,最终得出醒狮在高校的推广受宣传力度、传承路径、学校支持力度、教育体系等多因素影响,对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醒狮文化高校推广策略,以加强醒狮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醒狮;推广;策略;影响因素
一、醒狮在高校推广的意义
醒狮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较强的文化感染力,自古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指出,高校是文化传承、推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发挥高校引领作用尤为重要[2],但目前高校对传统文化保护创新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传承整体绩效较低[3]。许多研究表明醒狮传承和推广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4],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醒狮本身,多以推广者角度出发,缺少对传承对象的研究。醒狮在高校推广,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为醒狮本身带来足够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5]。以往关于醒狮传承与推广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采用调查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着重于描述群体的整体特征,但无法深入探索对象的认知与行为,本项目将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对醒狮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从传承对象的角度出发探究醒狮在高校推广过程中的促进和阻碍因素,为高校及相关文化教育部门对醒狮入校传承推广实施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二、醒狮在高校推广的影响因素
(一)促进因素—独特的民族性及文化感染力
大多数学生表示醒狮表演在高校中的受众群体大,对观众的吸引力大,需求度比较高,且观众对醒狮表演的评价较高,醒狮在各种场合均能获得表演的机会,这为醒狮在高校中推广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环境条件。醒狮作为岭南地区的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展示了我国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向上,磨炼其意志,展现民族精神。醒狮表演同时融合了民族音乐、美术和武术等多种传统文化,被视为力与美的完美结合。醒狮中的礼仪如:采青时,要有探青、试青、食青和吐青的步骤;经过佛堂、庙宇、武馆等,必须鞠躬行礼,以表示对醒狮的尊敬[6]。这些礼仪和道德的约束,能够让学生受到醒狮礼仪的熏陶而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团结友好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阻碍因素
1.教学内容难度高
由于受年龄、文化背景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接触醒狮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对醒狮文化的系统了解,难以辨别其审美价值标准,往往只重“形”不重“意”,停留在对醒狮表演的造型、音乐及热闹氛围等表面认识上,难以深入地接触醒狮文化的内核精髓,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或形成错误认知,阻碍他们与醒狮文化背后蕴含的情感发生共鸣。且醒狮学习对初学者要求高,主要体现在时间投入多、过程艰苦以及有受伤风险这三个方面。学生普遍认为醒狮的学习门槛过高,在前期对学习者较易造成打击,让其产生挫败感,这也是醒狮文化难以吸引学生参与及推广的重要原因。
2.学校支持力度低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证醒狮在高校中推广效果的前提,缺乏资金及场地则难以保证推广活动的展开,缺乏好的师资力量则难以保证教学与推广的规范化与效果[7]。大多学生表示学校给予醒狮社团的支持资金不足,导致社团设备及道具无法更新,社团活动难以开展,从而阻碍了醒狮社团的发展,由于缺少有经验的教师,醒狮学习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充裕的硬件保障可使醒狮在高校的开展事半功倍,而缺少资源支持则寸步难行。
3.传承形式单一
大多数学生表示校园醒狮宣传方式相对陈旧,多采用海报、宣传单等方式,这种方式难以展现醒狮活灵活现、张牙舞爪的魅力,且由于其传授模式仍停留在家族式、师徒式等传统方式,活动开展形式单一,学生们能够了解的方式很少,醒狮难以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无形中形成了学习鸿沟,导致许多学生不了解醒狮的乐趣所在,阻碍了醒狮在高校的推广。另外,由于醒狮一直仍沿用传统的动作,在技术动作上缺少编排创新,表演难以符合现代审美,与当今学生对美感、酷炫的追求相去甚远,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醒狮的学习兴趣。
三、重焕高校醒狮活力
(一)加强醒狮文化的宣传工作
本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对醒狮文化的认知度较低,对醒狮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其原因归结于宣传内容过于生硬,缺乏创新,与高校生活联系不紧密,无法引起共鸣。通过访谈发现,醒狮首先吸引学生的是其威猛的姿态与坚强的精神象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广宣传时更多地发掘醒狮的精神内涵。
1.塑造醒狮新时代形象
有针对性地挖掘醒狮形象象征的意义及精神[8]。以讲座的形式对醒狮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进行讲解,以表演的形式展现醒狮的精气神,以展览的形式对不同类别的醒狮外观造型进行展示与解读。
2.创新宣传方式
宣传手段应新颖且顺应潮流,可采用新媒体技术,以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为媒介发布教学及表演视频,或以网站、公众号及微博等社交软件建立醒狮宣传平台,提高大众对醒狮文化的认知度与兴趣,营造良好的醒狮文化氛围[9]。
3.宣传内容要有“情怀”
访谈发现,高校学生对醒狮精神相对感兴趣,故宣教内容应包括醒狮发展的历史及其不同时代的精神象征,以故事打动人,增加宣传的人文意味。
(二)创新醒狮开展形式
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是制约醒狮推广的其中几个因素,这与王雪的研究结果相似[10]。因此,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相结合,融入新颖元素,拓宽文化活动载体是醒狮在高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1)醒狮周边DIY活动:举办醒狮元素周边物品的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设计中进一步了解醒狮文化;自己动手设计醒狮道具、周边产品等,把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赋予产品,从而与“醒狮”产生更紧密的联系。(2)醒狮文化节:以醒狮元素为核心,以表演、游戏、比赛为载体开展文化节。让学生穿上醒狮装备参与“醒狮竞速”“醒狮障碍跨越”“醒狮摔跤”等趣味游戏与比赛。(3)醒狮课堂教学:醒狮具有教育价值,让醒狮走进课堂,将醒狮文化和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打通其与第二课堂学分转换的通道[11],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及习俗的了解,还能增强其身体素质,培育拼搏精神。
(三)改革教学内容
本研究发现,学习醒狮的时间投入长、训练强度大、基本功要求高、易受伤等因素降低了高校学生参与醒狮推广的积极性,这与黄艳[12]的研究相一致,其亦指出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导致内容枯燥将打击学生学习醒狮的兴趣。因此,如何将醒狮传统教学内容与高校对接,编排出符合高校学生的醒狮教材是重中之重[13]。
1.编写教材
学校可通过组织人员拜访民间武馆、醒狮传承人等方式,将原来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学的内容规范化,制定对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可依据材料编写教材,分为概述、起源与发展历史、造型装饰、礼仪习俗、基本动作及要领、鼓乐组合及常见表演套路等七个章节。
2.以学生为中心制定醒狮教学方案
从学生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兴趣特点出发,将醒狮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制定,从简易到困难,从朴实到花哨,从基本动作到组合动作,剔除学习难度大且安全系数低的教学内容,让高校学生能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学习醒狮技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醒狮文化。
3.增添内容趣味性
教学上除了注重難度动作的教授,教学内容可增添有趣元素,如:醒狮“八态”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的讲解,并以此为基础,教授学生如何通过醒狮表演展现历史故事桥段,如:赵子龙救阿斗、三英战吕布等,从而刻画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艺术形象。
(四)建立以高校为中心的支持系统
本研究发现缺乏高校重视是醒狮难以在校园内推广的重要原因,其体现在资金、场地、师资等方面缺少有力支撑,这与骆欢等[1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1.增强基础条件保障
高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设立高校醒狮非遗教学的教育资金或者争取社会组织对醒狮传承的资金支持,为醒狮的器材道具、服装、医疗、教学等费用提供支撑,同时也应为醒狮非遗教学提供专门的训练场地。
2.丰富教学资源
除了直接聘请醒狮教练员外,高校可号召体育教师系统地接受醒狮教学的理论和知识培训,支持教师参加国家龙狮裁判的培训,加强与醒狮运动方面的专家、裁判员、传承人等交流,缩短高校与醒狮非遗的距离,从而建立师资强大的教学团队,同时还能通过互联网平台,运用慕课、微课等形式,实现醒狮教学资源的整合,拓宽渠道,将醒狮文化贯彻到高校教学中[15]。
3.高校联动“社会力量”形成传承合力
在国家重视非遗进高校的宏观背景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引导下[16],高校应联合政府部门与传承人,合力促进醒狮在高校落地生根,共同驱动醒狮非遗在高校中的创造性转化,支持醒狮非遗相关平台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并设置专项非遗课题,鼓励高校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从而促进对醒狮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创新策略的探索,为醒狮更好地进入高校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基金项目
2020年“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Pdjh2020b0143);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8WTSCX012);201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809)。
作者简介
关焯辉,1998年生,男,汉族,广东佛山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读
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护理学。
方嘉敏,2001年生,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读
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护理学。
通讯作者:李玉洁,1991年生,女,汉族,广东江门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老年护理、电子医疗。
参考文献
[1]眭美琳.试谈佛山“醒狮”文化[J].黄河之声,2016(6):114-116.
[2]乔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探析—以蜀绣进高校为例[J].西部皮革,2020,42(19):113-114.
[3]高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融合困境、路径与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84-188.
[4]周创.舞狮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管理分析[J].体育时空,2017(21):33.
[5]王斌,陈进.高校民俗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与传播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0):154-155.
[6]陈耀佳,林友标.南狮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14.
[7]罗川,杨照萌.广东省高校开展龙狮运动可行性研究—以暨南大学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6):92-94.
[8]张继生,雷军蓉.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05-606.
[9]邰祜山,樊启学.龙狮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传媒论坛,2018,1(14):7-8.
[10]王雪.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与策略[J].安徽体育科技,2020,41(2):56-62,91.
[11]金星.基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施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109-110.
[12]黄艳.非遗校园传承的探索与思考[J].师道·教研,2017(7):125-126.
[13]黄定发.广州瑞宝小学醒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7.
[14]骆欢,王重.广东省高校龙狮运动的开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35):222-223.
[15]黄丹,荆治坤.岭南龙狮运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研究—以广东佛山龙狮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为例[J].广东经济,2017(1):69-76.
[16]王钧.探析非遗传承在学校教育中的实现途径[J].教育论坛,2013(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