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淼
【摘要】给幼儿营造“自由、自主、创新、愉悦”的一日生活环境,让幼儿有更多的操作、体验机会,我们积极挖掘周边资源,丰富幼儿经验,以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自然与社会资源,让幼儿的活动空间更加开阔,让幼儿在实践中操作、体验,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关键词】班本课程;古镇;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多元化的游戏活动,在多种形式的游戏中,幼儿能领略到不同的美的感受,获得心灵成长的体验,这些或充满乐趣,或富含想象的游戏,总能给予幼儿多样的、有价值的教育与成长感受。
一、古镇班本初探秘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能形成孩子的课程,合理利用周边资源就是关键所在。新学期刚开学没多久,学校旁的大东旅社搭起了脚手架,即将进行拆迁改造工程。身边的古建筑被推翻重建引起了孩子的无限想象,古镇的特色资源由此被挖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要求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和创造美。于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依据栟茶特色地理人情,和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关于栟茶特色美食、人文、建筑的探秘之旅。
这个课程就是由孩子引发的,由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出发,老师适当引导,孩子自主探讨的生成的一个生活化人本课程。我和孩子们一起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及时观察、记录孩子们的点滴变化。本以为孩子们不会对栟茶古镇的建筑感兴趣,没想到他们对这些古建筑还有很多好奇的地方:“石板街上的石板怎么运来的呀?古时候可没有吊车啊!”“老街的巷子里可以躲猫猫吗?我看着像迷宫。”“我和妈妈上次看到一个很老很老的房子,妈妈说是典当铺,你们想去看看吗?我带你们去,我知道怎么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追随儿童的兴趣。幼儿期是“疑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突出表现出好奇、好问和好尝试的特点。在这一时期,许多成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却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对他们来说,户外那些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事物,都是新鲜的。“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苏霍姆林斯基)
活动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我们可以走出去寻找生活中的课程,也可以将生活搬进来,在幼儿园内创造生活的场景、情境。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让幼儿坐在课堂中只听教师的夸夸其谈,看似都学会了,可是一到生活中,这个不会,那个不会。不仅如此,幼儿还不肯学习,常年听老师讲,学生都不会讲了,思维停滞,带来了各方面的缺陷。所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正确的。在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创造各种生活场景,比如丛林野趣、娃娃家、医院、大剧院、美食一条街等等,让幼儿模拟生活。而这些活动区域大多是在幼儿园的过道或空场处开辟的一个空间,这就形成了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理念。
二、集体活动智慧多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们又让孩子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课程。
依依的妈妈在拆迁指挥部,她兴奋地告诉我们:“老街上好多房子的砖块都是这样砌的。”于是,我们去小巷里看了看,摸了摸,回来及时上网搜索,发现“错开砌”的原理:为了墙体中砖块与砖块能够均匀合理分布力量,遵循“错缝搭接”原理,从而保证墙体的稳定性。知道这个道理后,孩子们亲自实践后发现,果然错开的更稳固,回到活动室后我们及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原来,小小的墙砖里藏着一个力量和平衡的大道理啊。
科学有趣的翘翘板可以让孩子体验力的平衡,初步探索并感知杠杆原理。知道了平衡的秘密,那不倒翁又是为什么会不倒呢?在观察、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下重上轻,底面是圆滑的,了解了物体的中心、物体底面积大小和稳定性的科学道理。苹果和香蕉谁重谁轻?放在天平上称称就知道了,垂下去是重的,翘上来是轻的。
美工砌房子中,孩子们不仅各自设计出漂亮的房子,还分工合作进行了小镇制作,理发店、服装店、面包店一应俱全。“捣蛋宝宝”是孩子们结合立夏节气想出来的新点子,在蛋宝宝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跟三五好友一起赛一赛、斗一斗,谁的好看,谁的结实,一会就见分晓了。
结合《造城墙》,感知绕口令的规律,明白做工作要仔细认真,不能马虎的道理;阅读绘本故事《宝贝,我永远爱你》,体会到妈妈的爱是永远不会变的。
体育活动“乡村小兵”,练习匍匐爬行,负重过障碍,锻炼耐力,又培养了幼儿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勇敢做自己,让孩子接受自身特点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和欣赏别人的特別之处,懂得与人分享快乐的意义。
结合我实施过的“生活化”的集体活动,比如大班数学“比轻重”,活动中我带来了天平秤,首先天平秤左右摇摆就吸引了孩子,而后我提供了真实的水果。孩子们对水果很熟悉,通过视频介绍超市购物称重的场景,幼儿了解了秤的用处和轻重不同物体的对比。不但活动内容接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而且提供了真实的材料。我认为真实的材料是有必要的,实物和替代品给孩子们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拿给孩子学习的东西全部是真实的,在这种真实的教具操作中,就把教具中蕴含的知识化成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孩子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这节活动后孩子学会单纯看图比轻重是次要的,而真正迁移到生活,了解生活中秤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我想这正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孩子由感官经验的获得到概念的形成,所谓感官经验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所触、所嗅、所尝的过程与结果。孩子的这些感官经验是对外部世界与自我的认识,最终要以概念的形式在孩子头脑中稳定下来。只有这样,孩子的头脑才会清楚,不犯糊涂。孩子的感官经验要靠他的感觉器官才能形成,所以在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用真实的事物来全方位调动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些小例子:如在进餐时,我们请小组长分发碗筷,小朋友和碗的数量是一样多的,如果一个小朋友没有来,就会出现小朋友少,碗多的情况;投票选举时,我们请小朋友自己举手表决,然后由小朋友统计总数,让幼儿感知数量;茶杯架上,我们从一开始的学号全贴,然后到出现单数或双数,再到数轴坐标,一步步地提升难度,巩固感知。幼儿通过用眼睛观察、用手摸、用嘴品尝各种实物获得感官经验,再经过教师的点拨逐渐获得概念的相关认知。
三、区域活动趣味多
游戏是孩子的工作。孩子的游戏应该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游戏中享受快乐的童年。因此,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美工区里,文静的徐倪嘉设计出了我心目中的古镇小街,黑白线条的房屋尽显古镇古朴的气息。益智区里几个小朋友早早地搬好了小椅子,坐了下来。元元和灿灿把砖块搬好了,因为人数比较多,大家一致同意猜拳决定谁玩。
科学区:“哇哦,两袋饼干和一根香蕉是一样重的。”何徐萱惊喜得告诉旁边的丁於浩。“快把它记录下来吧。我再看看还有什么是跟香蕉一样重的。”浩浩催促着萱萱,同时寻找着其他的物体。
角色区:人民币是这段时间孩子们感兴趣的事儿了,商店叫卖声此起彼伏,小镇买卖生意红火得很。
建构区:磁力片、棒子和夹子,怎样用来搭建会更平衡?怎样又更牢固呢?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孩子们总结出了经验。
户外游戏:你们以为我们只是在教室里玩玩,那就大错特错了。户外材料都能成为我们的真人砌墙材料,纸筒、轮子、纸砖甚至装材料的篓子我们通通都能用上,纸筒城堡都搭建起来了。
与此同时,我们巧妙地借用周边资源,带孩子亲身体验和直接感知了幼儿园后面的凤凰台,在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表现出的疑问和思索都让我们驚喜不已。但由于孩子人数较多,没法实现全班到位,只能选取部分幼儿进行了观察,在下次的户外探究活动中,可以考虑分批进行或者增加教师人手。
活动中孩子们自由探索着、收获着,反思我们的课程,犹如一部成长电影,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帧帧浮现在眼前:参观大东旅社前,我们把问题抛给孩子:想去看什么?前期对孩子进行调查,了解孩子对古镇建筑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活动,让每个孩子在对古镇建筑的探索中有所发现。但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不得不选取一些大部分孩子想研究的问题,因此个别幼儿的问题没能得到探究。课程实施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借用亲子探究的机会,让爸爸妈妈带孩子去参观了寿圣寺等建筑,还请爷爷奶奶为孩子们讲了讲过去的故事。
在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记录下孩子们真实的感受,通过一张张的记录观察表和照片,可见孩子的过程性学习,并且与我们的主题环境相联系。将孩子们的记录都投放到了环境布置中去,还可将这些资料收集进孩子们的成长档案中,伴随孩子的成长。
这段难忘的共同成长经历,想必对我们来说都是无比珍贵而有意义的。我们的成长旅途中也许会有更多丰富的经历,但唯独不变的是这颗赤子之心。在这段成长之路上,有老师和家长的一路陪伴,孩子们一路欢笑、一路收获,驶向充满诗意的远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