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鹏,宋志萍,潘丽萍,汪钰婷,宋洪英
万载县人民医院 (江西宜春 336100)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可致患者脑底小动脉出现病理性变化,如小动脉管壁上可见纤维样或玻璃样变性、局灶性出血、缺血或坏死等,不仅会削弱血管壁强度,形成局限性扩张,还可导致微小动脉瘤的形成[1]。情绪过激、体力劳动强度过大等因素可引发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上升,易造成脑内已病变的血管破裂出血,出现高血压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高血压脑出血[2]。脑室引流术是抢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常用手段之一,可有效减少血液对脑室的刺激,控制颅内压,从而缓解患者症状,为后续救治赢得宝贵时间[3]。对于此类接受脑室引流术的患者,术后需密切关注引流液的量及性状,根据引流量动态调整引流袋(瓶)的高度,避免引流过度发生低颅压综合征,或引流不畅危及患者生命[4-6]。关于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的制作与临床应用,国内已有相关人员开展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但目前尚缺少可同时固定多种头部引流袋的装置[7]。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研发了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该装置可以消除行脑室引流术患者术后因引流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引流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现报道如下。
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由U 型式脚、长螺钉、可移动挂钩、活动支柱、衡量标杆等组成,其中,挂钩、活动支柱、衡量标杆、外套管及U 型式脚均由不锈钢或铝合金材料制成,调节固定装置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具体结构示意图见图1。
图1 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装置底座以U 型式脚固定,下设长螺钉,便于不同床型的固定;在底座上安装带有刻度的外套管,高度70 cm,刻度以U 型脚为起点由下而上共设50 cm,由上而下设20 cm;外套管内设有活动支柱,且标有刻度,并配有2个挂钩。在外套管顶端设有调节活动支柱的固定装置,通过调节固定装置可随意调节活动支柱;外套管上装有2个可移动挂钩(可上下移动),上部的可移动挂钩上设有可精确衡量引流基准面的衡量标杆,其可根据患者卧位高度设定引流基准面,并按不同引流管要求,精准调节引流瓶(袋)高度。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行脑室引流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留置的脑室引流管及引流瓶(袋)的不同固定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0~67岁,平均(53.62±6.38)岁;血肿量30~90 ml,平均(58.56±13.65)ml。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0~66岁,平均(52.96±6.17)岁;血肿量30~90 ml,平均(60.05±14.93)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制定的《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8]中相关诊断标准,需行脑室引流术;(2)年龄18~65岁;(3)病情稳定;(4)认知、表达能力尚可,无精神疾病;(5)无躯体其他部位严重疾病。排除标准:(1)外伤性脑出血;(2)病情危急;(3)躁动不安;(4)合并有胸椎、颈椎及腰椎损伤;(5)医嘱禁止摇高床头;(6)配合度差。
观察组采取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固定术后留置的脑室引流瓶(袋),具体操作如下。(1)装置固定:将底座的U 型式脚固定稍微分离一定角度,使床头板边缘被U 型式脚固定包裹,确认完全夹持住床头板后将长螺钉固定钮旋紧固定好装置,摇平床头。(2)摇高床头:当床头摇平时,U 型底座为“0”刻度起点(图2A),其可作为床头摇高的参考标准,通过外套管上的刻度确定床头摇高的距离(图2B)。(3)引流瓶(袋)悬挂:拉起移动挂钩上的标杆,根据不同的头部引流管设定引流基准面,按引流管高度要求,向上或向下移动挂钩并精准固定,最后将引流瓶(袋)悬挂在挂钩上以达到最佳的引流效果(图3)。(4)多种头部引流管固定:若患者有多种头部引流管需要固定,亦可使用该装置实现精准固定;(5)引流液观察:引流瓶(袋)悬挂在引流架上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引流液的量与性状,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图2 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固定
图3 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悬挂不同类型引流瓶(袋)
对照组采用绷带、输液架等常规手段悬挂固定术后留置的脑室引流瓶(袋),具体操作如下:(1)利用输液架制作简易悬挂装置,放置于床边备用;(2)由护士根据护理经验,通过目测将床头摇高约30°;(3)通过直尺来测量外耳道水平线平输液架的高度,利用记号笔做好标记后,取绷带穿过引流袋的挂孔,提起绷带的两头固定,根据不同的头部引流管设定引流基准面,按引流管高度要求,将引流管绑于床头,将引流瓶(袋)悬挂在输液架上。
(1)头部引流悬挂装置固定时间:记录护士为每例患者首次固定好头部引流管、引流瓶(袋)所用时间。(2)高度精确率:在护士每次调整引流管口高度后,由护士长使用长直角尺准确测量引流管与耳平面高度的距离,记为标准值B,对照组依据护士个人经验或主观判断所得距离,记为A,观察组根据刻度读取的值,记为A',误差值=B-A(A');以误差值的绝对值>1 cm 认定为测量不准确,统计每例患者引流测量不准确次数,高度精确率=(每例患者测量总次数-每例患者测量不准确次数)/每例患者测量总次数×100%。(3)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术后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4)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统计术后7 d 内因引流不当造成的并发症,包括低颅压综合征、颅内感染、脑疝、脱管等。
护士首次为观察组固定好头部引流管及引流瓶(袋)的用时为(2.36±0.39)min,短于对照组的(4.51±0.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1,P<0.001)。观察组高度精确率为98.53%±0.28%,高于对照组的72.63%±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43,P<0.001)。
观察组高度精确率为98.53%±0.28%,高于对照组的72.63%±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43,P<0.001)。
观察组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为(5.22±0.48)d,短于对照组的(6.72±0.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38,P<0.001)。
观察组出现2例引流不当造成的并发症(1例低颅压综合征、1例颅内感染),对照组出现4例引流不当造成的并发症(2例低颅压综合征、1例颅内感染、1例脱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低于对照组的13.33%(4/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9,P=0.346)。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术后常需要接受1周左右的脑室外引流,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引流液量及颅内压、病情情况,随时调节脑室外引流管的位置高度,从而达到控制引流液流速及流量的目的[9-10]。以往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多采用棉绳、绷带等物品将引流管拴紧后悬挂于输液架,再依靠目视或直尺来测量引流管的高度,确定合适位置[11]。但该类固定方式具有引流高度受限,纱布、细绳容易松散,不能精准调整引流袋的高度,引流效果较差,引流瓶位置不明显不便于护士观察引流液等缺点[12-13]。为解决上述难题,十分有必要设计一个结构合理、精准方便、科学实用的头部引流悬挂装置。
通过临床实践,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其骨架主要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材料制成,在确保稳固的同时又具有轻便便携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首次为观察组固定好头部引流瓶(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该装置操作简单,有利于减少护士安置头部引流瓶(袋)的时间,能大大减少护士的日常工作量。该装置采用U 型式脚固定,使用时仅需将其简单固定在床沿即可,相比床旁放置输液架可以节约病房内有限空间,且适用度高(床头或床尾、高床或低床均可)。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高度精确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具有准确测量高度的优势。一方面,该装置上设有明确的刻度,并配有衡量引流基准面的衡量标杆,替代了以往依靠目视估计高度的方法,可直观、准确定位外耳孔中点或腋中线定水平线,确保测量数值的精准性,使引流技术更科学精准[14-15];另一方面,该装置使用时固定于床沿,以U 型底座为“0”刻度起点,在摇高摇低床头过程中其可作为床头摇高的参考标准,十分便捷,减少了因体位改变而重复开放和关闭引流管的操作,大大节省了操作时间,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本研究结果另显示,观察组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使用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可缩短患者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利于尽快康复。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选择的病例数较少有关。以往常规的固定方式中,引流管采用绷带绑于床头等部位,可能造成高度不科学,引流不规范,且常因绷带、输液管等松散造成引流瓶高度改变,致使引流过量引起低颅压。而该装置有效避免了头部引流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能够同时精准固定多种头部引流管,在操作时只需按不同头部引流管的要求,调节引流高度即可;此外,医护人员观察引流液量及性状时一目了然,不会造成视觉混乱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因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便携式多功能头部引流悬挂装置操作简单、高度精确率高,可以明显减少护士的工作量,缩短患者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降低引流不当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对于强化护理细节管理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