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胃管留置时间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1-07-21 09:52于飞艳
医疗装备 2021年13期
关键词:胃管溶栓例数

于飞艳

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四病区 (天津 30035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较复杂,主要是由于脑供血障碍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起病突然,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1]。尽早给予该疾病患者溶栓治疗能够有效疏通阻塞血管,尽快恢复脑血管血流供应,从而降低病死率[2]。但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无法经口进食,若未及时给予营养支持,极易导致机体负氮失衡,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的修复[3]。留置胃管是患者摄入营养的有效手段,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何时留置胃管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胃管留置时间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溶栓治疗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8~76岁,平均(44.98±5.61)岁;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17 例,大脑中动脉分支16 例,颈内动脉9例。试验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25~77岁,平均(45.26±4.82)岁;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17例,颈内动脉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确诊;发病时间<6 h;符合溶栓治疗指征;溶栓治疗后病情稳定,但无法正常经口进食;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CT 显示有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既往有脑血管疾病史;合并有上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畸形、肺部感染、凝血机制异常;严重营养不良;近期曾接受过重大手术;同时参与其他研究。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溶栓治疗:入院后,急性脑梗死小组成员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完成溶栓前相关检查,明确有无溶栓可能,15 min 内与家属初步沟通溶栓事宜,准备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大药厂,注册证号S20110052,规格50 mg/支)等溶栓药物,用药剂量为0.9 mg/kg,最大用药剂量不宜超过90 mg/次,先静脉推注总剂量的1/10,再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余下剂量,于60 min 内完成,溶栓期间及溶栓24 h 内给予患者严密的心电监护,溶栓24 h 后复查CT 观察有无颅内出血。

两组均留置胃管:对照组于溶栓治疗后24 h 留置胃管,试验组于溶栓治疗后8 h 留置胃管,采用16Fr 的一次性使用胃管[浙江海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浙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660706号],严格根据操作要求留置胃管,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先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测量好所需的胃管长度并做好标记,一般为44~55 cm,再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操作者站在患者右边,胃管插入前采用利多卡因胶浆进行表面润滑,沿一侧鼻孔轻轻插入胃管,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当胃管插至咽喉部时叮嘱其做吞咽动作,以便顺利将胃管插入,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插管前协助其去枕,并将其头部后仰,胃管插至咽喉部时,托起其头部,以便胃管沿后壁滑行,若插入不畅,则检查患者口腔情况,若患者出现呛咳等不适反应,则立即拔出胃管,休息片刻后再次留置胃管,胃管插入成功后用听诊器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胃管稳固后给予鼻饲喂养。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包含白蛋白、总蛋白及血红蛋白。(2)比较两组溶栓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下降91%及以上为痊愈,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6%~90%为显效,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8%~45%为有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8%以下为无效[4];溶栓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含胃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及消化道出血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营养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g/L,±s)

表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g/L,±s)

组别 例数 白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2 26.47±15.05 48.76±10.91对照组 42 26.79±14.52 42.82±8.65 t 0.209 5.783 P 0.648 0.016组别 例数 总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2 46.16±8.78 73.59±6.82对照组 42 46.53±7.01 67.95±9.77 t 0.164 5.566 P 0.685 0.018组别 例数 血红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2 83.76±7.27 127.63±10.4对照组 42 87.28±8.06 121.46±9.74 t 0.350 5.886 P 0.839 0.015

2.2 两组溶栓效果比较

试验组溶栓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溶栓效果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阿替普酶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主要药物,能够有效诱导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快速清除脑血管阻塞,从而挽救濒临缺血坏死的脑组织,改善临床症状,但是预后转归除与溶栓时间有关外,还与机体营养状态密切相关[1]。因此,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留置胃管是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能够使无法经口进食的脑梗死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以往传统观念认为溶栓治疗后24 h 尽量不要留置胃管,以免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践发现延迟留置胃管不利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善及损伤组织的修复,极易延缓病情康复进程,降低溶栓治疗效果[5]。

吴庆等[6]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于溶栓治疗后8 h 留置胃管,住院时间短于常规24 h 留置胃管,且误吸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6.2%、5.4%,均低于常规24 h 留置胃管的51.4%、21.6%,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各项营养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溶栓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溶栓治疗后8 h 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留置胃管,不但能够改善各项营养指标,有效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快神经细胞的修复,从而提高溶栓效果。此外,阿替普酶静脉注射后2 h 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25%以上才会引发消化道出血,本研究于溶栓治疗8 h 后留置胃管,不但未增加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还有效促进了胃肠激素分泌,改善了胃肠功能,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溶栓治疗后8 h 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留置胃管,能够有效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溶栓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胃管溶栓例数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更正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