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 傅建新 舒凯 杨勇 文学统筹 / 彭涛
(作者单位:武汉广电天汉传媒有限公司)
2021年5月26-28日,由武汉广播电视台(集团)荣誉承制的纪录片《东湖往事》连续3天登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该纪录片分为“人民之湖”“情系武汉”“伟人印迹”三集,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通过近20位专家、亲历者的讲述,将东湖从最初兴建到发展成今日城市绿心、“世界东湖”的来龙去脉,毛泽东与武汉、与东湖的不解情缘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在武汉发生、激荡风云的真实历史,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本刊将分三期刊登解说词,以飨读者。
【导视】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曾先后八次到过武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48次到武汉,毛泽东为什么对武汉情有独钟?他的革命生涯,他的家庭生活,与武汉有怎样的联系?
1953年2月18日,武汉三镇雪后初霁,东湖风景区银装素裹,一片洁白。雪中,寒梅绽放,清香扑鼻。毛泽东忙里偷闲,在公安部长罗瑞卿、中共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等同志的陪同下,游历了著名的东湖风景区。
走过无数名山大川的毛泽东,对自然山水独具慧眼。他对眼前湖光山色、碧波浩瀚的东湖赞不绝口。
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原馆长 郑敏庭:
1953年2月18日上午游东湖以后,他对我们东湖这么评论的,第一次是用的“你们”,“你们东湖不错嘛!”
毛泽东评点道,湖的北面地势平坦开阔,南面层峦叠翠,东西两面丘陵起伏有致。整个湖区,山水相依,自然条件绝好,是游览休息的好去处,特别是如此浩瀚的湖面,如此清澈的湖水,真是少见!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莅临武汉。在此后的岁月里,毛泽东与东湖结下了难解之缘。
毛泽东在武汉期间,除了前几次住在惠济路武汉市委招待所之外,其余时间都居住在东湖。他称武汉是“白云黄鹤的地方”,先后48次到武汉,短则三五天,长则十天半月,最长的一次住了178天,累计居住480多天。武汉,是新中国成立后,除北京之外,毛泽东居住时间较长的地方之一。
毛泽东为什么钟情武汉?这是许多人刨根问底的问题。
其实,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先后8次到过武汉。武汉,对于毛泽东而言,既是他生命中最柔软的情感之所系,也是他革命思想逐渐成熟之所在。
武汉都府堤路是一条著名的红色文化街。在这条417米的长街上,依次坐落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旧居等红色遗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原门牌号为武昌都府堤41号。
1926年11月,毛泽东到武汉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不久,杨开慧和母亲、儿子岸英、岸青也到来了。为了革命,毛泽东经常东奔西走,与家人聚少离多。没想到,他们一家竟然在这里团聚了八个月。这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姻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的小儿子毛岸龙,也在这里出生。出生当天,毛泽东正忙着工作,几天后才有时间去医院探望。一到医院,他就向杨开慧表达歉意。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研究员 陈芳国:
杨开慧听了毛泽东的话,开心地笑了。她对毛泽东说:你工作忙,工作要紧,我生孩子嘛,你在这里我要生,你不在这里我也要生嘛。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北京会见青年学生,当听说在坐的有武汉的学生时,就问他们,你们知不知道都府堤呀?因为主席的湘音比较重,学生们没听清,以为主席说的是豆腐堤,回答说,没吃过,没吃过。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研究员 陈芳国:
主席听了,哈哈大笑,他说,连都府堤都不知道,看来你们不是武汉人呀。
毛泽东对都府堤那个小院的牵挂,说明那段时期美好、安宁的家庭生活,是他一生永恒的怀念。
八七会议以后,杨开慧、毛泽东先后返回湖南。后来,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30年被害于长沙,年仅29岁。都府堤41号,成为毛泽东心中永远的柔软。
毛泽东喜欢武汉,在于武汉是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之一,更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都。
武汉在他革命生涯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辛亥首义的消息传到湖南,充满反抗激情的毛泽东备受鼓舞。他约了几个朋友一同前往,但走到半道,交通中断,只能折返。
1919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在率领请愿队伍赴京途中,曾在武汉停留了约十天。12月6日,他第一次见到了武汉地区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恽代英。两位心有灵犀的进步青年,神交已久。这次会面,一见如故。毛泽东毫不客气地请求恽代英,希望帮他们张贴“驱张”宣言。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李良明:
恽代英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事情。所以,第二天武汉三镇就到处贴满了“驱张”宣言,他们还把“驱张”宣言通过邮电快递的方式,向全国各地寄送。
1920年7月初,毛泽东去上海,护送蔡和森等一批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然后从上海到武汉,再次和恽代英长谈,学习他创办利群书社的经验。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蒋建农:
恽代英和林育南在武汉办了利群书社,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从这里他取了经之后,回到湖南他就办了一个文化书社,而且文化书社在很长时间,都用这个利群书社作为一个渠道,通过利群书社来批发图书、书刊,主要是一些进步书刊。
回湖南后,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编辑方针和经营策略,对利群书社多有参照。
距离都府堤41号200米远的地方,是毛泽东实际主持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初期,学员就达800余人。毛泽东邀请了一批著名共产党人,如瞿秋白、恽代英、彭湃、李达等前来任教,但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并不认可他的主张。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蒋建农:
毛泽东主张要建立基层的农民政权,要建立农民的武装,要分配土地给农民。他曾经起草了一个分配土地的方案,想在中共五大上讨论,陈独秀拒绝讨论,就不同意毛泽东这样一种主张。
为了回答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利用回乡探亲的32天时间调查,回武汉后写下了对中国革命具有巨大思想贡献的文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遭遇失败。8月7日,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中共中央在汉口鄱阳街139号,召开了历史性的八七会议,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蒋建农:
当时共产国际的代表,嘲笑毛泽东说,你这个枪杆子里头出政权,你的政权是从枪口出的,还是从枪托里出来的?实际上他没有领会毛泽东的意思。
八七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撤销了他的领导职务,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的实际负责人。他提议毛泽东留在中央机关工作。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蒋建农:
毛泽东在他们提议的时候两次提出来,别人一提出来他就说不行,我不能做,他说我要出去搞斗争,我要上山,我要下湖,我不适宜搞机关的工作。
这样,毛泽东回到湖南,着手策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蒋建农:
从此就开辟了这样一个井冈道路。但是这条道路,追根追到前面儿,这样的一些主张思想,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是在武汉提出来的。
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毗邻湖北,两地同属楚文化。精神气质的相通,文化上的亲近感,也是毛泽东喜欢武汉的最重要原因。毛泽东尤其喜爱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为其赋诗《七绝·屈原》。屈原伟大的抱负,高尚的情操,引起毛泽东的共鸣,而这种喜好,自毛泽东少年时代就开始了。
在东湖风景区磨山北麓的楚文化游览区,有一座号称“天下第一碑”的“离骚碑"。碑文《离骚》,是毛泽东1913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用楷书全文手抄的。
毛泽东将对楚文化的喜爱推而广之,把湖南湖北当做一家人。一次,毛泽东视察官厅水库,和劳动者们促膝谈心的时候,听到一个熟悉的湖北口音,就快步走过去,深情地询问那个工人是哪里人。
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原馆长 郑敏庭:
我们这个湖北籍的工人一下子哭了,讲:“主席,我是湖北人啊。”毛主席握着这位湖北籍的工人说,湖北湖南人那是一家子亲。
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对武汉满怀深情的毛泽东,与武汉人民最感同身受的是,两江三镇的地理格局,造成人民往来交通的不便。新中国成立前,曾先后4次提出过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想,但最终都不了了之。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要改变万里长江无桥的历史。
1949年9月,毛泽东主持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人提交修建长江大桥的议案。随后,铁道部成立专家组,先后形成了8个选址方案,经过论证,其中三个成为备选方案。
但最终选哪一处呢?专家组一时也举棋不定。1953年2月18日,在中南局和湖北省委的负责人陪同下,毛泽东信步登上了武昌蛇山,实地考察长江大桥的选址。
中国中铁大桥院 党委书记 刘自明:
当时来的时候,陪同他的领导就给他汇报,说将来长江大桥的桥位就在这个地方,是在经过多个桥位方案比选之后确定下来的。他也问到了这个桥位有什么好,听到这个桥位的优点后,他也是很满意。特别是能够把三镇连起来,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他是非常高兴。
站在山头,眺望气势磅礴的长江,俯瞰欣欣向荣的武汉三镇,毛泽东满怀豪情。阔别武汉26年后,毛泽东旧地重游。过去,他率领中国人民打碎了一个旧世界,现在,他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此次视察,毛泽东虽然按照护卫人员的要求戴口罩,但还是被认了出来。
中国中铁大桥院 党委书记 刘自明:
小朋友可能会最先认出是毛主席,这样他喊一声,就引起了老百姓的关注,那个时候毛主席在老百姓心中是非常的可敬可亲,所以很多人都围过上来了,结果围得毛主席下山都很困难。
围观的人群,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挤出一条小道,保护毛泽东下了山,从汉阳门登上停泊等候的一艘小艇,毛泽东开玩笑说,“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啊”!
武汉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让他感动。武汉人民对长江大桥的期盼,更让他牵挂。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动工兴建,建设过程中,他多次前来视察。
1957年9月6日,是一个晴好的天气。傍晚,夕阳的余晖中,宽阔的江面上,浮光跃金,煞是好看。
亘古以来,隔江相望的龟山、蛇山,此时犹如飞来一道巨大的彩虹,静静地横卧在两山之间。万里长江第一桥即将通车了!
这时,毛泽东又来视察了。
毛泽东边问,边走,不知不觉,已从汉阳引桥,步行到了武昌桥头,尽管已经汗流浃背,他依然兴趣不减。
中国中铁大桥院 党委书记 刘自明:
毛主席就问,你们建成学会了吗?这也是有一个原因,当初这个桥梁的建设,由我们国家政府邀请了苏联专家帮助指导。我们作为自我要求,跟着苏联老大哥学习,今后不能总是指望人家来教我们,来带我们。毛主席也知道当时桥梁的工作者有这样的信心,他当然很欣慰。他就说,那好啊,未来长江黄河上,还要修20座30座桥,使得到处都能走。
这天,毛泽东无比高兴,他意味深长地对陪同人员说:“以往过长江是坐船过,今天是走着过,我们创造了历史!”
几天之后,他派人送来了题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了!天堑变通途的亘古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
在毛泽东的诸多爱好中,读书之外,最数游泳。少年时,他曾到湘江游泳,写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诗句。
原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 吴连登:
他从年轻的时候,从韶山他们家门前的池塘,一直游到江河湖海、水库、游泳池。毛主席游泳啊,那种姿势是很少见到的,因为他是一种自由式的。
1956年5月31日,63岁的毛泽东力排众议,首次在武汉横渡长江,2小时零3分的时间里游了约15公里。此后四天,他又连着游了三次。畅游长江,使毛泽东诗情勃发。夜深之际,他挥毫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搁笔之后,还反复吟咏。突然,他大声呼叫卫士长叶子龙。
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原馆长 郑敏庭:
“子龙同志,你过来!深夜了,你把大师傅叫来。”毛主席称厨师尊称为大师傅,因为湖北湖南的人,“大师傅”就是尊称了。当时给毛主席在船上做清蒸武昌鱼的杨纯清喊过来。杨纯清上来,毛主席拿着手稿,笑哈哈地讲:“杨师傅啊,不吃你的武昌鱼,写不出这首词啊,那就送给你了。”
只要天气允许,他都要到长江游泳。据记载,从1956年到1966年,毛泽东在武汉先后17次畅游长江。
1966年7月16日,为了纪念毛泽东首次畅游长江十周年,为了响应他“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武汉组织了5000健儿横渡长江的活动。这天,73岁高龄的毛泽东再次畅游长江,时间长达1小时零5分钟。
毛泽东不仅自己酷爱游泳,而且还以领袖的超凡魅力,号召人们到大江大海里去锻炼。曾经不会游泳的金翠珍老人,就是这样被感召的。
东湖宾馆原工作人员 金翠珍:
因为那个时候工作不允许下水,再一个我不会游,从那以后我羡慕主席游的真好啊,我就说我以后也要学会游泳,就是从那以后我就学会游泳了,只要有时间我就去东湖游。
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武汉每年都会组织盛大的渡江节,截至2019年,已经举办了45届。参与者有武汉市的男女老幼,也有来自五大洲、五湖四海的海外人士。
武汉,已经成为全国群众性游泳最活跃的城市。长江之滨,汉水两岸,几乎一年四季,都有人劈波斩浪。而东湖辽阔的水面,则是人们到长江搏击前的最好训练场所。
毛泽东喜欢挑战,他到武汉游泳,一般选择在有大风大浪的长江里游。但是,在武汉东湖宾馆南岸梅岭一号码头附近,却有一块简朴的石碑,上面刻有“毛泽东游泳处”几个大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见证了毛泽东到东湖游泳的故事。那是1958年9月13日,白天,他兴致勃勃地观看武钢一号高炉出铁。傍晚回到东湖,身上汗流浃背。
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原馆长 郑敏庭:
那天天气又热,炼钢的地方煤灰、煤渣又多,满脸都是煤灰、汗水,一直到下午5点钟回东湖。回东湖以后,毛主席抽了一支烟,喝了一杯茶,他突然起身对李银桥讲:“银桥,走,游东湖去!
来不及仔细安排安全保卫工作,毛泽东秘书李银桥叫了几个随身卫士,和毛泽东一起下了水,另外安排了一条小皮艇跟着。毛泽东下水之后,轻盈自然地畅游起来。那天的东湖,正好有一只女子皮艇队在训练。看到有人在湖里游泳,就不禁朝这里张望。突然,有个离得近点的姑娘认出了毛泽东。
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原馆长 郑敏庭:
她一激动,就高呼:“毛主席在这儿游泳啊!”她呼唤她的同事,她希望同事们都来分享她的快乐,所以20多个划艇一起从四面八方围着毛泽东了。
这些姑娘们幸福地和毛泽东交谈了半天,才在保卫人员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地离开。
无论是在寻求革命真理的道路上,还是个人情感方面,武汉这个城市,都深深地融入了毛泽东的生命之中。而长江之滨,汉水之畔,东湖之岸,也深深镌刻着对毛泽东的记忆,写满人民对他的深情怀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