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之路
——基于UTAUT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

2021-07-21 08:16徐诗涵杨巧英廖铭敏何红温亚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问卷影响

■徐诗涵,杨巧英,廖铭敏,何红,温亚峰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19年12月在武汉爆发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肺炎(COVID-19)。针对我国疫情防控,从人民群众出发,结合人民群众的力量,广泛动员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并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人民群众中的特定群体、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及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在校大学生,要如何提高其自觉和正确的防疫主体意识和科学防疫能力,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1]。这不仅是防控本次疫情的需要,更是应对未来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设,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础设置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社会公众的健康教育与相关公共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大学生健康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当下完善该体系,有益于疫情后的社会重焕生机,更为应对未来突发的疫情提前做足功课。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指导群众对疫情的认识,指导个人防范疫情,降低传播风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疫情来临时的社会物力、人力与财力等资源的损失,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医学专业的代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非医学专业的代表,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在校大学生是人民群众中的特定群体。他们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拥有着强大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使得他们在特殊的时期能发挥强大作用。第二,在校大学生是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尚未正式踏入社会的他们,有部分社会的经验,但是仍然与家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会受到社会成员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将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传输到家庭当中。

(四)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及其运用如下。

1.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主要观点进行述评。

2.问卷调查法:根据UTAUT模型定义量化研究所需的因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设计“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知识的调查问卷,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本次问卷随机发放28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65份。

3.描述性研究与相关性研究:使用SPSS 19.0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量化分析。

二、现状分析与问题

(一)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滞后、多半是“形式主义”的健康教育方式。高校健康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单一的教育方式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受教程度,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基于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将两者充分联系结合,将成为在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大突破。

(二)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健康教育从中小学时期就开始严重脱节,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无法跟进,加之大学学业负担的减轻、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导致了不规律作息,不规律饮食的不良生活方式。健康教育普及方法不够多元化,间接导致大学生健康教育体系不够系统。

学校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偏重大学生的心理方面,而学生在疾病防控、生理健康、药物知识等方面的知识空缺[2]。学校并没有订立健康教育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的健康知识涉猎面过于狭小,配备经过全科医学或传染科专科培训的医务人员在全国高校里也屈指可数,而这些专业人员也只是负责学生教师疾病的治疗,对疾病等卫生知识宣传效果小。

三、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一)UTAUT模型

UTAUT模型认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及便利条件四个因素能够影响用户的行为意愿及使用行为(如图1所示)。由于UTAUT模型整合了现有的八项经典理论模型优势,该模型的预测力达到70%[3]。目前,UTAUT模型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其在识别影响需求侧使用的关键性因素、分析用户采纳意愿及行为的生成机理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图1 UTAUT模型

1.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

UTAUT模型中最基本的两个前自变量是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两变量均对个体使用意愿造成正向影响,努力期望会正向影响绩效期望[4]。

本文中定义绩效期望是指大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期间得到健康教育对自己的帮助程度;努力期望是指大学生掌握系统健康知识需付出努力的多少。根据UTAUT模型,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绩效期望正向影响大学生认为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获得的帮助程度的使用意愿。

H2:努力期望正向影响大学生认为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获得的帮助程度的使用意愿。

H2a:努力期望正向影响大学生认为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获得的帮助程度的绩效期望。

2.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大学生感受到其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受家庭、学校的影响程度,主要包括主观规范、社会因素、公众形象等,能够正向影响采纳意愿[5]。大学生集体居住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更加容易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与社会接触较多,身边社交群体种类丰富,非常容易受到社会影响并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相关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所感受到其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受家庭、学校的影响程度能够正向影响采纳意愿。根据UTAUT模型,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a:社会影响正向影响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绩效期望。

H3b:社会影响正向影响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努力期望。

H3c:社会影响正向影响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便利条件。

H3d:社会影响正向影响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信任感知。

H3e:社会影响正向影响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风险识别。

3.便利条件

便利条件是指大学生所感受到组织在相关技术、设备方面对其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的支持程度,并会正向影响使用行为的前自变量。本文将便利条件定义为大学生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认为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可获得的来自主观及客观双重维度的辅助性条件,如大学生的个人健康教育知识储备、系统的健康教育平台可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等,便利条件也会正向影响行为意愿。同时,近年在教育、新媒体等领域均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所拥有的支持性条件对努力期望也有正向影响。根据UTAUT模型,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便利条件正向影响大学生认为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获得的帮助程度的使用意愿。

H4a:便利条件正向影响大学生认为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获得的帮助程度的使用行为。

H4b:便利条件正向影响大学生认为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获得的帮助程度的努力期望。

(二)假设提出

本文中加入健康教育风险识别,用定性和定量逐类评估风险因素确立20%的主要风险,本文中定义为大学生在系统接受健康知识对个人健康素养的提升认知程度感知,并提出以下假设。

H5:健康教育风险识别正向影响大学生在接受系统健康教育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

H5a:健康教育风险识别正向影响大学生在接受系统健康教育构建健康教育体系的信任感知。

四、实证研究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福建医科大学学生作为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代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学生作为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代表,线上随机进行问卷调查,于2020年回收问卷。

两所高校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达到95%。其中福建医科大学(医学专业)调查人数为139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非医学专业)调查人数为126名,两所高校的年级占比分别为:福建医科大学大一学生占比37%、大二学生占比56%、大三学生占比46%;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相应占比则分别是23%、41%、62%;

2.方法。问卷法,内容主要围绕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分析两所高校学生对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科学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帮助程度。

3.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变量相关性分析。

(二)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UTAUT模型以及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对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情况,将有效问卷结果分成6个维度进行讨论,分别是使用行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和使用意向,得出问卷维度及其具体内容(见附表1),再分别利用信度、效度、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附表1 问卷维度及其具体内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采用系数法对该次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得到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分别如下: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68.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问卷设计效果较为理想。KMO值为0.659>0.50,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值为0,小于0.01,可以认为问卷的内容有效性较高,可进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年级、专业等调节变量对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科学有效地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帮助程度的影响,结果见附表2。

附表2 不同年级及专业的大学生接受度比较

由附表2可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方面差异小,但细分各维度均值,可发现各年级阶段大学生在绩效期望上的均值都明显低于其在努力期望上的均值,且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在绩效期望上的均值逐渐减少。就年级而言,大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努力期望上的均值明显高于在大二年级以下的大学生在绩效期望上的均值,这表明年级越高的大学生更愿意为掌握系统的健康知识付出努力。就专业而言,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教学程度和方式的努力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F=0.269**,p=0.01<0.05),但在绩效期望上没有显著差异。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在绩效期望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在绩效期望上的得分,表明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其科学有效地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是有帮助的,也表明医学专业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来应对公共卫生危机[6]。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大学生在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及便利条件4个核心决定因素上的差异,结果见附表3,不同性别阶段的大学生在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上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只在社会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年级的大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大二年级以下的大学生的得分,这表明年级越高的大学生,越懂得运用相关技术、设备等对其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努力期望上达到显著差异,在其他因素上无显著差异。如附表4所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这4个核心变量上均未达到显著差异。

附表3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比较

附表4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大学生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期间获得健康教育的帮助度会因年级、专业影响情况而不同,本文中的调节变量在绩效期望和使用意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由数据可知以上假设均成立。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在不同维度调节变量情况下影响大学生在社会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相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认知度更高。

因此,存在此差异与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此次疫情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医学健康的信息很感兴趣,对符合此次疫情发生情况的主导相对较高。

(二)对策建议

1.开设公共卫生健康教育通识课程

在高校开设公共卫生健康教育通识课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并提供其基本基础。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普及还停留在较为表面的教育模式上,高校要以开设生理、运动、心理的相关课程为主[3],健康教育活动为辅,有效提高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健康水平。

2.增强预防意识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增强预防意识。调研结果显示,非医学类大学生对常见的医学卫生知识较为缺乏,对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抱侥幸心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健康为优先原则,在设计培养目标时,要树立全方位培养、全过程培养预防意识,全方面增强预防意识。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

高校学生教育制度的建设作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上应从高校内部的各项服务出发。结合高校的专业医务人员配备率不高这项问题,当前高校对医务后勤方面的服务应该予以重视,应加大专业医务人员的数量,更好地提升医疗团队的能力,以满足高校学生大流量这个特点。在疫情期间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心理建设,稳定大众的情绪,做到积极应对。

4.加强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推进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培养当中,首先,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秉持教育育人的理念,让广大师生能够共同参与教育当中,进而提高全员参与的意识,并建立起师生心灵纽带。其次,多数高校由校医兼任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其在校生进行讲课,不能有效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需建立一支健康教育课师资队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最后,健康教育工作者需加强教育观念宣传,营造出良好的健康宣传氛围,并起领导作用带动学生高度认可健康教育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为之宣传至家庭当中乃至社会。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问卷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