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丽,张思路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骨伤一科 (江西九江 332000)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易出现肌肉僵硬、萎缩或关节活动不适等现象,甚至引发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严重者还可诱发肺血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针对下肢骨折患者,在术后多采用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活动患肢,促使患肢活动功能恢复至最佳状态。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充气波气压治疗仪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其治疗成本低、操作简单、无创,对患者的骨折肢体有一定的康复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充气波气压治疗仪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25~70岁,平均(45.26±8.21)岁;骨折部位,左侧14例,右侧21例。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25~70岁,平均(45.46±8.38)岁;骨折部位,左侧15例,右侧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开展前已获得伦理委员会的同意。纳入标准:(1)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符合充气波气压治疗仪治疗指征;(2)患肢皮肤完好,无感染、破损;(3)心脏未安装人工起搏器;(4)无先天性骨骼畸形。排除标准:(1)合并不稳定性高血压;(2)伴有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3)既往有下肢手术史。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护理: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关节被动运动以及股四头肌收缩、舒展运动锻炼,15 min/次,3次/d,根据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和次数;帮助患者按摩患肢肌肉,用手掌大小鱼际适当施力按揉腿部肌肉,缓解肌肉紧张状态;护理人员还可指导患者家属用拇指按摩患肢,尤其是受压部位,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护理人员需每日主动询问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心理状况,适当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必要时陪同患者完成各项运动,积极夸赞患者进步之处,帮助其建立康复的自信心。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日开始应用充气波气压治疗仪(LIFE韩国大星,型号DSM1200s-12腔)进行康复护理:详细为患者介绍充气波气压治疗仪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康复优势、安全性、有效性等,正确指导患者使用,消除其恐惧心理;患者取平卧位,将配套的套筒套入患肢,拉紧拉链后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模式,通常选择1+2+8或者1+2+7的模式,压力设置需从最低档逐渐上调,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骨折部位的压力设置为0,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压力值,30 min/次,2次/d;在使用过程中,时刻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受,多与患者沟通转移其注意力,促使其放松。
两组的护理时间均为3个月。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患肢周径、疼痛程度,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进行评定,项目包括站位、仰卧位、坐位、射亢进等,总分34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下肢活动功能越好。(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分成10段,分别标注0~10共10个刻度(代表0~10分),让患者在相应的位置打钩表示自身的疼痛感,数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疼痛感越强。(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飞利浦,型号HY6000)检查进行判定,发现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未出现血流信号或频谱信号,血流速度异常,肢体肿胀、疼痛,腓肠肌有明显的触压痛感,患肢体表温度高,即可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前,两组FMA评分、患肢周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肢周径小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26±0.74)周,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3±1.0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3,P<0.05)。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71% (2/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 (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FMA评分、患肢周径、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FMA评分、患肢周径、VAS评分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 P<0.05;FMA为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VAS为视觉模拟评分
?aa
康复功能训练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护理方法,通过被动或主动运动、关节锻炼等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患者在术后的恢复速度往往较慢,临床亟需找寻一种更有效、安全、显著的方法来推动患者的康复进程。充气波气压治疗仪主要通过多腔气囊反复放气、充气,均匀挤压患肢,进而起到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液回流的目的,可有效缓解肢体肿胀、疼痛,预防血栓的形成[3];在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详细告知患者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治疗安全性等,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其治疗配合度[4];此外,充气波气压治疗仪能消除患者下肢血液的高凝状态,促使炎症消退,防止肌肉纤维化,提升肌肉含氧量,从而避免肢体出现循环障碍,利于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及肢体功能的恢复,达到预防并发症的目的[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肢周径小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充气波气压治疗仪应用于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可显著改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现象,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骨折快速愈合,并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