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夏潮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5400)
食管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多数患者在就诊时病情已发展为中晚期,此时手术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故多采用放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值得注意的是,食管癌肿瘤内乏氧细胞对射线的抗拒作用导致放射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对此,考虑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联合甘氨双唑钠治疗,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固定损伤、抑制修复层面,继而提升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本研究探究甘氨双唑钠在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中的增敏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61~72岁,平均(64.80±2.75)岁;TNM分期,Ⅱ期25例,Ⅲ期16例。试验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60~71岁,平均(64.58±2.70)岁;TNM分期,Ⅱ期26例,Ⅲ期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食管癌;(2)采用放射性治疗;(3)临床资料完整;(4)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异常;(2)存在放射治疗或药物禁忌证;(3)中途退出研究。
所有患者均行放射治疗,勾画食管癌靶区,并确定危及器官剂量限制,放射治疗剂量保持为54~66 Gy,1.8~2.0 Gy/次,5次/周,共放射治疗27~33次,试验组联合用药甘氨双唑钠 (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31,规格0.25 g),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加入药物800 mg/m2,静脉注射,30 min完成输注过程,1 h内完成放射治疗,3次/周,放射治疗结束停止用药。
(1)治疗后,利用影像学检查肿瘤的大小,评估治疗效果,肿瘤病灶完全消失,消失时间保持4周以上为完全缓解;肿瘤病灶相比治疗前减少30%以上,消失时间保持4周以上为部分缓解;治疗后病情相比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为稳定;病情恶化为疾病进展[2];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2)统计两组治疗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等。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类型,患者在发病初期症状并不显著,多数患者在入院确诊时已进展为中晚期,手术治疗已无法取得显著的效果。为有效控制局部病灶,在围手术期需给予患者适当的放射治疗措施,以帮助其延长生存期[3]。需注意的是,放射治疗方案的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多数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后达到5年生存期的可能性仍较小;且部分患者在放射治疗后,存在局部病灶未控、复发的可能[4]。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为,食管癌细胞中存在乏氧细胞,其对放射线的抵抗作用明显,而对于放射治疗敏感性较为明显的有氧细胞相对较少,故放射治疗效果被明显限制。
临床在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过程中,可考虑联合硝基咪唑类化合物药物,即甘氨双唑钠。该药物中的硝基咪唑环具有较强的亲电子能力,可获取靶分子自由基上的电子,确保放射导致的受损靶分子自由基被修复,固定损伤情况,增加靶分子的放射敏感性。甘氨双唑钠的增敏效果表现在利用氨三乙酸实现肿瘤定位,使肿瘤病灶位置有药物特异性聚集,以此实现提高增敏活性的目标;同时,乏氧细胞致死损伤修复过程在药物起效后可被阻断,进而达到辅助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5]。因此,在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将甘氨双唑钠作为辅助用药的增敏效果较好[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联合甘氨双唑钠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增敏作用明显。一般而言,在放射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多种毒副反应,如骨髓抑制反应、放射性食管炎等,患者机体不适感较强,生命质量严重下降。而本研究中两组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的同时联合甘氨双唑钠治疗,并不会增加毒副反应。
综上所述,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中联合甘氨双唑钠治疗的增敏效果理想,且不会增加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