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2021-07-21 10:26余俊朋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入路胆囊炎胆管

余俊朋

(栾川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 栾川471500)

胆囊结石会刺激胆囊壁,极易导致胆囊功能异常,从而引起慢性胆囊炎,如不尽早治疗,可致癌变[1]。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手段,但传统开腹手术对机体损伤较大,易引发其它不良后果,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2]。腹腔镜手术对机体损伤较小,且术后康复较快,但其在术中可能造成胆管损伤,引起其它并发症,故临床需选取合适、安全的入路方式,降低手术风险[3]。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不同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前瞻性选取我院2019年2~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96例,采用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43~65(54.15±6.84)岁;病程1~5(3.05±1.12)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42~66(54.36±6.28)岁;病程1~6(3.22±1.09)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诊断标准[4],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免疫性疾病;(2)精神障碍,认知不清;(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3 方法 均行LC治疗,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经胆囊三角入路:取头高足低,左倾30°位,行气管插管全麻,于脐上或下端作一切口,建立CO2气腹,将压力维持在12~14mmHg,采用4孔法进入腹腔,对腹腔情况进行探查,明确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情况,对手术难易度进行评估。将胆囊三角、肝门部位分离,开放三角区浆膜层,对胆囊动脉、胆囊管进行解剖,确定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管间关系,采用钛夹将其切断,顺行将胆囊切除。清洗术腔,将腹腔关闭、缝合。

1.3.2 观察组 采用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体位、麻醉方式均参照对照组,建立气腹,探查腹腔情况。对胆囊壶腹部进行牵拉翻转,以左上方为方向,将胆囊后三角区充分暴露,自胆囊底部交接处,将胆囊管与胆囊壶腹部方向浆膜切开,对胆囊后三角内疏松组织行钝性解剖分离,将胆囊管、壶腹部轮廓显露在外;以右下方为方向做相同操作,将Calot三角充分暴露在外,从壶腹部横向切开、分离Calot三角内浆膜,穿透前后三角,充分显露并明确三者之间关系,准确离断胆囊管,打开胆囊三角,分离血管,顺行切除胆囊;清洗术腔,将腹腔关闭,缝合切口。

1.4 评价指标 (1)手术效果: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2)炎性因子水平:于术前、术后3d取两组空腹静脉血5ml,以3 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层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s,CRP)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首次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s)

n 术中出血量(ml)首次通气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48 48 t P 32.68±9.84 55.47±12.64 9.857<0.001 31.24±6.87 42.68±9.47 6.775<0.001 5.47±1.34 6.89±1.58 4.749<0.001

2.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IL-6、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ng/L)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ng/L)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P<0.05

n IL-6 CRP术前观察组对照组48 48 t P术后3d 观察组对照组48 48 t P 7.58±1.28 7.16±1.42 1.522 0.131 25.47±4.14*38.84±5.62*13.270<0.001 3.67±1.05 3.82±1.08 0.690 0.492 21.29±4.58*48.84±7.49*21.741<0.001

3 讨论

胆囊结石主要指发生于胆囊部位的结石,临床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饮食、肥胖等多种因素均有关联,可致穿孔、休克[5]。慢性胆囊炎主要因胆囊结石刺激所致,导致胆囊功能异常,引起消化系统障碍[6]。有研究指出,机体出现胆囊结石的同时,体内多伴随慢性胆囊炎,且随着病程延长,极易引起癌变。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案,既往临床多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虽能在直观术野下切除胆囊,但术后极易引起其它并发症,甚至造成胆囊功能损伤[7]。腹腔镜手术对机体损伤较小,且术后康复时间短,故其在胆管疾病外科手术治疗中备受青睐。

LC可准确分辨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部位,精确分离组织,有效切除胆囊。但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复杂,且胆囊动脉多分布于该处,而术中受操作空间限制,极易损伤胆管,引起术后出血[8]。因此,为降低胆管损伤风险,选择有效、安全的手术入路方式至关重要。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遵循由易到难、由简至繁的原则,将胆囊管、胆总管上段及胆囊壶腹关系充分暴露出来,可避免损伤胆囊动脉,减少胆管损伤[9]。疏松结缔组织多分布于胆囊后三角,而胆囊动脉后支分布极少,故经其入路,可降低手术风险,安全性较好;另一方面,胆囊后三角进行固定,分离较容易,可扩大操作空间,扩大术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从而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增强手术效果[10]。本研究中,观察组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可见经此入路行LC治疗效果更好,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腹腔镜手术虽然具有微创的优势,但其本身仍具有一定创伤性,可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导致病情加重,故降低患者炎症反应对促进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3d 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可见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对机体造成的炎症刺激较小。分析其原因在于,胆囊后三角入路可减少对胆囊动脉的损伤,从而有效减轻手术的患者机体的损伤程度;且该术式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可有效减轻手术对内分泌的影响,有效缓解机体炎症反应,预防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相较经胆囊三角入路,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LC治疗效果更好,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炎性刺激,安全性较好。

猜你喜欢
入路胆囊炎胆管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肝胆管结石症取石后胆管壁病变及其转归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胆囊炎病人的饮食护理
冬防胆囊炎多吃白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