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敦平 张 枫
(1.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2. 南京大学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十九大报告指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具体措施,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为我国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我国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了发展空间。本文分析南北视角下经济发展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究经济差距的形成原因,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测度方法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杨开忠提出我国省区经济差异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呈U型变动趋势[1]。卢洪友等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周喆认为资本存量、贸易开放程度、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差异导致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3]。刘靖宇和张宪平采用泰尔指数模型分析东、中、西以及东北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得出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是以1992年为转折点的U型分布[4],彭文斌和刘友金发现东、中和西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俱乐部现象”,区域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5]。于潇和黄敦平指出1978- 2010年间我国总体区域发展差距呈倒N型变化,并且区域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东中、东西间以及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距。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方法分为相对差异测度法和绝对差异测度法两种,众多学者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所使用的测度方法也不尽相同[6]。刘夏明等学者基于基尼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沿海和内地[7]。黄敦平和于潇采用Theil指数模型研究发现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间和东部区域内差距[8]。汪霞和徐晓红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和基尼系数分解模型分析发现区域间差距是形成长江经济带总体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9]。高志刚和克甝采用人口加权标准差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测算我国省际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区域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异质性[10]。
综上,众多学者从多种角度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差距演变及其来源,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由于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同,学者们对区划的选择偏向于以东、中和西三大地区或东、中和西以及东北四大地区,而对于南北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从南北地区视角分析1978-201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演变规律,进一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来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年鉴统计局、中国经济统计网数据库等。对于南北地区的划分有多种形式,在本文中按照传统的地理划分法进行划分。北方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西、陕西、青海、山东和河南15省(市),南方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广东、海南和西藏16个省(市)。
基尼系数常用于描述收入差距,1997年Dagum[11]提出一种按地区分解的基尼系数分解公式,不仅能分析总体差距变化,还能研究样本内部与样本间的差距。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基尼系数的公式为:
其中yj i与yh r分别表示j区域中i经济体与h区域中r经济体的人均GDP,k表示样本中区域数量,本文代表南北方两个区域,即k=2;nj与nh表示j表示整个区域与h区域中经济体数量,区域人均GDP平均值。
基尼系数按区域分解可分为区域内差距贡献Gw与区域间差距贡献Gb。区域j的基尼系数为:
则区域内差距贡献度表示为:
区域j与h之间的基尼系数可以表示为:
则区域j与h之间差距贡献度可表示为:
因此,总基尼系数可分解为;
即
本文将依托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测算1978-2019年我国人均GDP基尼系数、南北方两大区域之间基尼系数以及两大区域内部基尼系数。
采用我国31个省(市)人均GDP数据分析1978-201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规律,具体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 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及其构成
图1 1978—201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总体变化
1978-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差距人均GDP基尼系数在0.229-0.343间变动,总体呈现“先缩小再扩大再缩小后平稳”的W型变化趋势,并且各阶段呈现较强异质性。其中,1978-1990年间,我国人均GDP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43逐年下降至1990年的0.261;1990-2005年间,我国人均GDP基尼系数逐渐增加到0.318;2005-2015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人均GDP基尼系数下降至0.234。2015-2019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不大,人均GDP基尼系数稳定在0.232-0.235之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并没有较为成熟的判别准则,如果选择0.4作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判别标准,我国人均GDP基尼系数处于较合理的范围内。
进一步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人均GDP借助基尼系数分解公式按照南北两大地区分解,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解为南方地区内方部、北方地区内部以及南北两大地区间。
图2 1978-2019年我国南北两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变化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1978—2019年南北地区区域间基尼系数占总基尼系数都在50%以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南北地区间,并且区域间人均GDP基尼系数演变路径与总基尼系数相类似,同样经历“缩小—扩大—缩小—平稳”的过程。其中,1978-1990年,南北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在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实施开放政策,其中,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位于南方沿海地区,这对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此阶段,南方地区人均GDP不断增加,缩小与北方地区的差距,南北地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也由1978年的0.178下降到1990年的0.134。1990-2005年间,南北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南北地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由1990年的0.134增加到2005年的0.162。此阶段我国经济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南方流动,带动南方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北方地区受观念和地理因素影响,经济体制改革较迟缓,南方地区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地区,南北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005-2015年间,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南北地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162下降到2015年的0.116。此阶段,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南北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2015-2019年间,南北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较小,南北地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在0.116-0.120间变化(图2)。
图3 1978—2019年我国南北两大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距变化
1978-2019年间,南方地区内部人均GDP基尼系数高于北方地区(详见图3)。且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其中,在1978-1990年和2000-2015年呈缩小趋势,在1990-2000年和2015-2019年呈逐渐扩大趋势。从表2南方地区各阶段经济发展状况中可以看出,南方地区人均GDP较高的上海市在1978-1990年虽然期初人均GDP高达2485元,但是此时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只有7.488%,而同时期的浙江、福建、云南、广东等省份,虽然期初人均GDP相对较低,但其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都在10%-20%之间,相对来说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正在快速发展中,从而使得南方地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1990-2005年,南方地区16个省市的年均增长率都在12%-19%之间,但是浙江、江苏和上海的期初人均GDP基数大,因此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说,其发展速度更快,南方地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又在不断扩大中。2005-2015年间,上海、浙江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44%和10.856%,其余南方省市都在11%-20%之间,因此南方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又有所缩小。2015-2019年,江西、重庆、浙江、海南等8个省份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在5%-9.7%之间,而云南、安徽、福建、贵州等8个省市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在10%-14%之间,进一步扩大了南方地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1978-2019年的4个发展阶段中,南方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从14.2到7.298到10.305再到3.478,呈现出缩小—扩大—缩小—扩大的演变趋势。
相比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基尼系数相对而言较小,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基尼系数呈现先减小再扩大最后再缩小的演变趋势。1978-2019年间,北方地区人均GDP基尼系数的变动范围在0.045-0.070之间,从1978年的0.069下降至1990年的0.057,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都保持在9.8%-15.7%之间,发展速度较为同步。1990-2005年间,北方地区人均GDP基尼系数由1990年的0.069上升至2005年的0.067,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的实施,使北方地区部分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因此,又拉开了北方地区内部间的经济发展差距。2005-2019年间,北方地区人均GDP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067下降至2019年的0.046,这是由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北方增速回落更加明显,因此北方地区各省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降低。
表2 1978-2019年我国南部地区各阶段经济发展状况
采用基尼系数模型分析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1978-2019年间我国人均GDP基尼系数主要在0.229-0.343之间波动,人均GDP基尼系数大体呈现先缩小再扩大再缩小最后再扩大的“W”型变化趋势。第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南北两大区域之间以及南方地区内部。其中,南北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在50%以上,南方内部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贡献率在25%以上。为缩小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南北地区进行多个空间尺度的划分,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等角度出发,建立综合的区域治理体系,发挥南北地区之间的联动作用,实现南北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发展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缩小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利用南北区域比较优势,细化区域发展政策,补齐区域发展的短板,高质量实现区域间的联动发展。同时利用中心城市的经济辐散作用,优化北方地区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从而缩小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之下,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助推内地、沿海地区全方面开放,促使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与外界进行文化交融、经济贸易,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推进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协同发展,加强南北地区国际港口、自贸区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中,缩小南北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优化南北经济布局。
加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南方地区的技术经验,改造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推动北方地区经济转型与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拉动国内外消费需求。同时加强南北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通信设施以及文化设施水平建设。加大科技人才投入,为南北地区技术创新、经济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升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为南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感谢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SKY2102ZD)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