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作曲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2021-07-21 14:56
黄河之声 2021年9期
关键词:音律作曲音乐作品

吴 旸

引 言

作为现代主义作曲技术,序列音乐将十二音律按特定音高进行排列,在此独特结构下形成48种十二音序列旋律,为现代化音乐作曲提供了不同思路。《涉江采芙蓉》是我国作曲家创作并公开发表的第一首十二音序列作品,所使用的音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韵,十二音律在序列排序下构建了音乐核心,序列作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音律整体把控。

一、序列作曲技术应用原理

十二音技术写作时,需将十二个半音排列成特定序列,最初的序列形式称为原形(O),为扩充写作材料,原型可派生出倒影(I)、逆行(R)、逆行倒影(RI)三种形式。这四种基本形式,每种基本形式可移位至十一种不同高度,可构成48种序列形式。在后续音乐中重复使用所选定的十二音组合,为了避免出现调中心,十二音使用时需全部凑齐后方可将其重复使用,也不可省略某一音,需在音乐作品中使用一整个十二音轮回。随着序列音乐进一步发展,又逐渐发展出了全面序列,全面序列是有别于仅限于音高领域的“十二音技术”,整体序列是将音乐中的多种要素进行序列化的组合,再用特定的模式与程序组织这些材料,并无像十二音这样的特定手法,其蕴含着不同音乐元素,按特定规律将音律排列可最大程度激发出序列作曲技术创作效果,扩大了序列作曲技术的应用范围,更便于音乐创作者借助序列作曲技术把控整体节奏。

二、音乐作品中序列作曲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序列组合形式

十二音律的不同排列组合可呈现出不同音乐效果,因此根据创作者情感及思绪,序列音乐蕴含多样化可能。《涉江采芙蓉》为序列作曲技术最早创作并发表的作品(不是代表作,只是最早创作并发表的作品),罗忠镕先生将序列作曲技术效果良好展现,在《涉江采芙蓉》音乐作品中,十二音律的排列组合及重复效果浑然一体,不显突兀。如图1所示,《涉江采芙蓉》整个序列共包含六种调性因素:E宫、降B宫(七声)、降E宫(五声)、F宫(五声)、A大调和升g小调,同时在五小节中,由两个动机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1 《涉江采芙蓉》六种序列调性因素

图2 《涉江采芙蓉》起、承、转、合关系

在创作《涉江采芙蓉》时,罗忠镕先生将四种表现形式呈现出的同时,又在其中杂糅了六种不同排列组合方式,在音律相互配合下使《涉江采芙蓉》愈发饱满,应用十二音律序列组合并未在作品中全面呈现,而是将组合在曲中分散,序列作曲技术的艺术性被尽数展现,构建出“五加五加二”作曲模式,运用五声调式音阶完成音乐创作,提高音乐作品耐听性与可塑性[1]。序列音乐作品的价值多在于等音转换,每处横排音创作中均需根据其音乐类型展开分析,五声音阶在序列作曲技术应用下将形成独特三全音关系,序列组合形式的变化应根据创作理念进行表达,可在音乐作品头尾两个音域采用五个音阶上下音则可构成另一种独具韵味的序列方式,序列组合的巧妙结构将序列音乐本质特征呈现出来,此为序列音乐独有的意蕴。

(二)旋律情感表达

旋律承载着音乐作品中浓厚的情感,相较于舞蹈、绘画等艺术,音乐则借助旋律传递情感,刺激听觉,感染力极强。序列音乐中强烈的感染力多来源十二音律的序列组合,将序列作曲技术应用音乐作品创作中时,应以序列作曲技术为指导,将十二音律排列成特定旋律,借助旋律表达音乐叙事内容及创作思想,以此调动音乐观赏者情感,通过音乐实现情感共鸣。序列作曲技术具有自身结构框架与理论基础,如《涉江采芙蓉》音乐作品中,序列作曲技术相关理论被良好运用,在此作品中,与人声相关的部分共计13小节,且在此13小节中,以人声旋律传递出序列谱曲艺术,在#g调音乐小节中穿插降调,在音乐旋律中增添一抹委婉与变幻性。在《涉江采芙蓉》第20小节(如图3所示)中,应用序列作曲技术将原有旋律更换为降E宫调式,并将小节旋律升高,提升音乐张力,在《涉江采芙蓉》这一经典序列作品中,在人声旋律中重复应用二分音符与八分音符,音乐美感与澎湃之情并重,将该序列音乐作品在舞台上展现时,则可充分调动音乐观赏者情绪,在音乐表现力下传递情感,以序列作曲技术为桥梁连接音乐创作者与观赏者,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图3 《涉江采芙蓉》第20小节

(三)音阶交织运用

序列作曲技术自20世纪中期发展以来,经过短期摸索后逐渐形成自身理论体系,以十二音律为手段形成独特序列作品创作方式。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在1~5音乐小节中,采用纵横法展现十二音律排列组合,交织运用逆行音阶与原型音阶,借助原型音阶、逆行音阶两种表现方式将十二音律组合为24种序列,并根据1~5小节(如图4所示)意蕴将24种序列融合其中,层次巧妙,结构灵活,使《涉江采芙蓉》1~5小节可赏性极大提高。

除采用纵横法进行序列谱曲外,还可运用分割法,以逆行音阶表现方式为主旋律,将创作情感纳入到逆行音阶中,在《涉江采芙蓉》经典序列作品中,6~8音乐小节(如图5所示)及第12、13音乐小节(如图6所示),均采用分割法创作旋律,相较于第1~5小节的纵横法,分割法音阶旋律更具张力,在此强烈差异下大幅度提升该序列音乐作品内涵,使作品整体脉络更为清晰。序列作曲技术中除应用纵横法、分割法外,还可借助重叠法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则是将逆行音阶、原型音阶交织运用,增强整体律动感,为更好地展现序列作曲技术创作优势,应将纵横法、分割法、重叠法三种表现方式交织应用在谱曲创作中,最大程度激发出序列作曲技术在音乐作品中的效果,且在交织融合下提升音乐作品艺术性[2]。

图5 《涉江采芙蓉》6~8小节

图6 《涉江采芙蓉》12、13小节

三、音乐作品中序列作曲技术的应用展望

(一)可接受性变化

区别于流行音乐,受众对传统音乐作品的可接受性较低,因此在音乐创作中,应考虑音乐作品可接受性,而序列作曲技术具有较强理论性,创作序列音乐更注重内蕴含义,外部观赏性相对降低,运用序列作曲技术完成的音乐作品过于专业,更适用于音乐同行进行品鉴,导致音乐受众难以理解与接受序列作品,继而制约了序列作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序列作曲技术发展中,应将受到音乐可接受性考虑到作品创作中,音乐作为一种情感传递方式,需注重情感的流露,而非情感的独白,不可运用过于专业的创作手法在音乐作品外筑起壁垒,使大众音乐观赏者无法领略音乐内涵,例如在部分序列音乐作品中,运用独具一格的序列结构构建音乐旋律,导致音乐作品过于专业,阻碍了音乐受众感知,为更好地使非专业受众感受作品魅力,应合理运用序列作曲技巧表达音乐情感,注重情感共鸣效果,受众虽无法辨别出作品音色及技术技巧,但可真实感受到序列音乐中所特有的旋律情感,从另一种角度感受序列音乐的精妙。序列作曲技术作为谱曲理论的一种,其技巧服务于音乐作品,因此,序列作曲技术应为音乐创作的手段而非目的,不可为应用序列作曲技术而创作,导致序列音乐作品失去内蕴,流于表面,音乐创作者应沉淀自身,借助序列作曲技术传递情感精神,提高序列音乐可接受性,为序列作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音乐包容性

音乐作为艺术表达形式,其具有一定包容性,借助序列作曲技术展开创作时,不可局限在节奏、音高等层面,应突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情感信息,旋律优秀的同时应兼顾音乐听感,站在受众角度展开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的谱写则是为了传递,成功的音乐作品应获得受众喜爱,因此在未来序列作曲技术发展中,应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及受众喜好展开创作,包容多种音乐元素[3]。例如:可将序列音乐与信息技术融合,彰显音乐包容性的同时,追赶时代潮流,发散音乐创作者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音乐作品覆盖面。传统音乐作品的研究学习多围绕传统乐器展开,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培养音乐敏感度与艺术鉴赏力,将新时代音乐元素融入到序列音乐作品中,转变音乐创作固化思想,迎合受众需求,突出序列音乐包容性,深化序列作曲技术运用程度。

(三)融合电子旋律

在信息化社会,音乐创作方式逐渐发生演变,电子乐器应用频率逐渐上升,而序列音乐旋律从传统的乐器演奏转变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旋律抓取,导致现代化音乐创作存在一定电子化倾向。在未来序列作曲技术应用创作时,应根据时代背景作出相应改变,在特定旋律表达中,可借助数字编码、特征解析、电子合成的方式完成序列音乐创作,并将所合成的电子旋律融入到传统序列音乐创作中,拓展创作空间,并提升音乐谱曲灵活性[4]。在现代化电子创作中,传统作曲创作模式类似于“音乐实验”,将十二音律的排列组合旋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表达,便于音乐创作者根据自身情感选择组合方式,在一次次创作中呈现出“音乐实验”特征,寻找序列旋律最准确的支撑点。融合电子旋律是音乐时代变迁的必然之举,使音乐创作从音源寻找转变为序列作曲调整。当前部分音乐创作者为突出序列作曲技术特征而将其作为创作目的,所创作出的序列音乐较为专业与新颖,但炫技目的过于明显,无法向受众传递音乐美感,音乐包罗万象,序列作曲技术的应用需融合各类音乐风格,借助电子旋律展现序列音乐中的“未来感”,拓展了序列作曲技术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方式,提高序列音乐综合性及可能性。

结 语

综上所述,序列作曲技术以十二音律为基础,通过48种序列排列方式构建音乐结构,颇具韵味,在音乐作品中,序列作曲技术的应用需注重序列组合形式,并根据作品情感进行音律排列,最大程度激发出音乐旋律中所蕴涵的情感,运用序列作曲技术谱曲时,应音阶交织运用,完整化展现出音乐作品内涵,在未来音乐作曲技术发展中,需顺应时代发展提高音乐包容度,为人们提供现代化音乐作品。■

猜你喜欢
音律作曲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逐梦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音乐作品
那一天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