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救赎”主题研究

2021-07-21 14:56宋云梦
黄河之声 2021年9期
关键词:圣杯瓦格纳骑士

宋云梦

瓦格纳对《罗恩格林》最初的创作构思起源于1844年的夏天(其实早在巴黎后期瓦格纳就有了这个题材的构思,但并未进行深入思考①),这一年的夏天瓦格纳同妻子一同前往马里昂巴特度假,在出行时瓦格纳随身带了一些读物,以便在闲暇期间能够安静的读一些喜欢的书,瓦格纳带了由西姆洛克和圣·马尔特编辑出版的《沃尔夫拉姆·冯·艾森巴赫诗歌》以及与此相关的叙事诗《罗恩格林》,在读书的过程中瓦格纳沉浸其中,以至于产生了创作此歌剧脚本的冲动,所以歌剧《罗恩格林》脚本的最初创作来源与动机就是出自于这里。

瓦格纳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解决戏剧中存在的各样二元矛盾冲突,这里的二元矛盾具体表现在剧情与音乐、历史与神话、现实与传说等之上,瓦格纳要平衡歌剧中出现的各项元素,从而达到其向观众准确、形象表达剧情以及情感的目的,这也是瓦格纳所提倡的“整体艺术”观的表现。

一、《罗恩格林》歌剧脚本中“圣杯骑士”人物形象塑造

在分析歌剧脚本中的“圣杯骑士”人物形象过程中,笔者发现“救赎”主题始终贯穿于整部歌剧,最开始是“救赎”主题的初现,然后是“禁问”的动机预示着“救赎”的破灭,最后就是“救赎”破灭——“圣杯骑士”离去,以下为具体的脚本分析。

(一)“救赎”主题初现

在整部歌剧中最先出现“救赎”主题的是第一幕中艾尔莎的唱段,可以见得瓦格纳并没有将这一主题的出现最先置于罗恩格林这个人物之上,而是首先通过艾尔莎这个悲剧性的人物表现“救赎”主题。从艾尔莎的唱段中,流露了其对“救赎”一种彼岸性渴望,这种渴望表现为一种声音在远方的空中飘荡,并且发出回响,直到艾尔莎闭上了眼睛终于第一次在歌剧中得到了“救赎”——沉入了甜蜜的梦乡,瓦格纳把艾尔莎的想象梦乡称之为“甜蜜的梦乡”,这对此境地的艾尔莎来说绝对是不可能的,但这种戏剧性的表达又是十分欣慰和难得的,由于戏剧冲突的发展这种甜蜜也只是一个“梦乡”,艾尔莎终要回到现实,这里的“现实的逼迫”与“甜蜜的梦乡”产生了悲剧性的冲突对比。

剧情发展到这里的时候第一幕已经接近尾声了,罗恩格林用那支最先出现在在艾尔莎眼前闪闪发光的剑赢得了这场决斗的胜利,但罗恩格林的胜利并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上帝——“通过上帝的胜利,现在你的生命属于我”这里表现出“救赎”的力量不是“人性”而是“神性”的,也预示出罗恩格林在剧情中表现的双重位格——“神格”与“人格”。

(二)“禁问”的动机预示着“救赎”的破灭

第一幕中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罗恩格林对艾尔莎的“救赎”主题展开的,紧接着第二幕的主题一出来就充满了抱怨与邪恶的势力,与罗恩格林的整体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奥尔特鲁德也就是女巫,她充当着一个引诱的角色。之后女巫在艾尔莎结婚前夕留在了公主身边对她灌输猜疑和离间,在艾尔莎公主要去结婚的路上,女巫迫使公主非要揪出“天鹅骑士”的来历,这里的“禁问”动机也就预示着艾尔莎“救赎”的破灭。第二幕的整体剧情发展也都是围绕着“禁问”展开的。

(三)“救赎”破灭——“圣杯骑士”离去

在第二幕中奥尔特鲁德女巫对艾尔莎的引诱,为第三幕“救赎”的破灭做好了充足的铺垫,艾尔莎公主正值幸福结婚之际说出来那句话——“让我知道你的秘密,让我看明白你究竟是谁”,她没有耐住心中的猜忌与疑虑,落入到了女巫的诡计之中,亲手断送了与罗恩格林的幸福婚礼。第三幕开始前奏曲的愉悦、欢快和幸福的场景,与艾尔莎打破“禁问”的怀疑、紧张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罗恩格林因为对艾尔莎的爱,最后不得不告诉她自己的身世,最后的结局就是罗恩格林感叹两个人的不幸,原本美好的“救赎”却落得如此下场。

二、歌剧音乐中圣杯骑士的“救赎”形象

其实《罗恩格林》创作完成之际瓦格纳的“乐剧”形式已经确立。瓦格纳主张音乐应该服从于戏剧,剧情不能根据音乐的需求而安排,而是应该支配者音乐的整体构思,这样才能达到对歌剧最完美的呈现。瓦格纳在音乐中对圣杯骑士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使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即指用一系列短小的音乐动机或主题代表歌剧中特定的人物、时间、地点、情感等等,这一类型的动机或主题大都较为短小,贯穿于整部歌剧之中,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可以配合剧情的发展起到统一全曲的作用。瓦格纳所创作的歌剧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或剧情,他认为舞台上的表演应该是一部戏剧艺术的严肃作品。②笔者在研究《罗恩格林》的音乐创作时也本着瓦格纳的创作思想进行学习与分析,去最真实、最贴切的探寻瓦格纳如何将音乐与剧情完美融合并表现出深刻内涵。

(一)前奏曲中的“圣杯骑士”动机

在《罗恩格林》中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前奏曲都是广为流传的音乐会名曲,既能流传就一定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在歌剧刚拉开序幕的时候,前奏曲一出来就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之下,蕴藏了“圣杯骑士”的音乐动机。

谱例:《罗恩格林》前奏曲长笛分部1-22小节

谱例:《罗恩格林》前奏曲长笛分部末

在前奏曲开始前四个小节首先奠定了整部歌剧的音乐思想,这也就是“圣杯骑士”动机的所在,表现出了“救赎”主题的渴望,瓦格纳用长笛在高声部E音上长音弱奏进行展开,这里的力度为PP,并且动机被重复两次。扑面的美好与温暖向听众走来,同时在这几个短小动机中表现出了对彼岸的渴望,在前奏曲结束之际瓦格纳又将这一组动机引入,即与开头首尾呼应,又为第一幕的剧情拉开了序幕,这一动机就是“圣杯骑士”的“救赎”。在之后的歌剧音乐中,每当“救赎”主题要表现的时候,这一动机必然会先在前面展开,引出主题。

(二)歌剧音乐中的“救赎”主题动机

瓦格纳为脚本创作音乐的过程是以“音乐服务于剧情”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从歌剧音乐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情绪变化。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所要探寻的就是歌剧中众多主题中的一种——“救赎”主题,这一音乐动机贯穿于整部歌剧,因为这部歌剧的脚本也是来源于“济世”主题的传说,所以从歌剧音乐中能够频繁的感受到“救赎”动机在各个人物之上的体现。歌剧的第一幕中“救赎”动机总共出现了12次,其中包括动机原型以及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展开。

谱例:第一幕场景一排练号5

在第一幕场景一中的“救赎”动机呈现的就是最初的原型动机状态,为C大调向上建立的大三和弦,并从主到属过渡,最后又回到主,表现出一种权利的象征和震慑力。第一幕中剧情脚本的救赎精神都是通过国王体现的,因为国王象征着权利,在一定程度是也充当着审判官,他是上帝所派遣的国王,是公主艾尔莎在世上的救赎者,所以这三次动机原型的都是在国王演唱之前出现的,每次动机一出来,就预示着国王即将登场,预示着“救赎”来临。

谱例:第一幕场景二排练号12

从第一幕的场景二开始动机发生了变形,由开始的三连音变形成为附点和音符下行八度的跨越,使这一救赎主题发生变化的原因,还是上文所讲到的瓦格纳重要理念——所有音乐为剧情服务,在场景二之中,艾尔莎公主呼唤圣杯骑士,祈求能够得到神的祝福,并且又亲眼看到了“救赎”的来临,所以从场景二开始“救赎”主题增加了一丝愉悦温暖的气氛,以此来烘托艾尔莎公主即将得救的心情。

音乐发展到第三场景,“救赎”主题频繁出现,这是由于圣杯骑士的出现让救赎精神展现在众人的眼中,圣杯骑士和弗里德里希战斗之后获得胜利,代表着艾尔莎公主真正得到救赎。

(三)歌剧音乐“神格”形象与“人间”女性的戏剧对比

艾尔莎公主在第一幕中有一个想象自己被救赎的过程,瓦格纳在歌剧音乐上使用了提琴组演奏震音,由弱及强,再由强及弱,形象的表现出公主的呼唤和祈求正在通向天堂,而在后面的剧情发展中那位上帝也将为艾尔莎公主预备拯救,这时长笛音色一直在高声部回荡。在艾尔莎公主第二个唱段开始后,“救赎”主题已经正式出现了,管弦乐的节奏与之前紧张、怀疑的情绪形成对比,这时的管弦乐演奏更加活跃,带有温暖和愉悦的心情。各声部以及乐器组多使用附点音符,以烘托人物性格以及被救赎的欢乐、幸福心情。

“神格”形象的圣杯骑士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幕的第三场景之中,这也是“救赎”精神第一次正面与观众见面,它不再是通过艾尔莎的悲惨呼求与祈祷来映衬。在罗恩格林唱段的最开始,瓦格纳没有使用任何的管弦乐伴奏,所有的管弦乐都停止,只有人声在这里歌唱,用一个单声部的男高音表达此时的“救赎”主题。在这里,瓦格纳还原了罗恩格林这个人物的神话故事,将中世纪的单声部圣咏运用到了圣杯骑士这个人物身上,更能体现其从上帝而来的“救赎”精神。

三、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的美学价值内涵

瓦格纳在他的著作《未来的艺术品》中提到过;“伟大的综合艺术作品,包含艺术的一切门类的综合艺术作品……——这一伟大的综合艺术作品,他不会当作个别人的随心所欲的可能的工作,而是被视为未来人类不得不然地想象到的共同的作品”。③可以见得在瓦格纳的歌剧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以及美学价值,并且瓦格纳音乐中的美学价值并不是单纯的来源于艺术,而是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笔者试图站在19世纪的大背景之下探究瓦格纳歌剧的美学价值内涵。

尼采曾经对瓦格纳有过这样的评价——“瓦格纳对任何问题都不像对拯救问题想的这样深:他的歌剧是拯救的歌剧。”④虽然尼采对瓦格纳有着严重的批判态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瓦格纳歌剧本质性的理解。在瓦格纳的歌剧中每一个角色都在期待得救,《罗恩格林》里美丽的艾尔莎公主就是渴望通过一位骑士得救。

《罗恩格林》剧情中包含着一个“禁问”主题,这是一个禁止研究和发问的声明,从这个“禁问”主题就可以体会到瓦格纳基督教信仰的观念——“真实的相信上帝”。瓦格纳的救赎精神不仅贯穿于他的全部音乐作品和人生态度之上,而且深刻的影响了其后的音乐家、文学家以及哲学家等等。歌剧中的“救赎”主题是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及精神产物,也正是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笔者尝试从《罗恩格林》这部歌剧中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简要分析他的所有歌剧,不言而喻的是,瓦格纳的所有歌剧作品中都包含着“救赎”的美学价值,在《唐豪瑟》、《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及《尼伯龙根的指环》中都在表达着“救赎”的价值。这种美学价值时而体现在男人身上,而是体现在小女人身上,他不停的在变换。如歌剧中贞洁带着偏爱拯救有趣的罪人;永世流浪的犹太人一旦结婚,就可以得到救赎并安居乐业;年轻的病人渴望被他们的大夫拯救;或者一位年老的“神”在道德上经历困境之后,通过一位思想家得救……这都是瓦格纳歌剧中的“救赎”精神,这种精神是具有历史性的,它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后人。

结 语

笔者通过对歌剧《罗恩格林》创作的历史背景、脚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歌剧音乐的研究与分析,用理论和实践证实了“救赎”主题在歌剧中的重要价值意义。瓦格纳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生态度都鲜明的体现在了其歌剧创作之中。他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它是想要切实的追求所期望的那种永恒的“救赎”精神。瓦格纳将一部简单的歌剧成功的升华到永恒价值之上,这是令人所敬佩的。最后,笔者仿佛听到了瓦格纳的愿望与诉求,他想要远离这个世俗的世界,而回到具有永恒“救赎”精神的上帝那里,这也意味着瓦格纳并不依赖于这个世界的一切,他可以坦然的接受生活所带来的不容易,因为未来的甚至远方的生活还充满着永恒的救赎和爱。■

注释:

① 高中甫,刁承俊译,[德]科西玛·瓦格纳整理.我生来与众不同——瓦格纳口述自传[M].新星出版社,2018:283.

② 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66-374.

③ [德]瓦格纳著,廖辅书译.瓦格纳论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3.

④ 周国平译,弗里德里希·尼采著.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圣杯瓦格纳骑士
霍 金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克里夫兰骑士
论科马克·麦卡锡《路》的“寻找圣杯”书写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七——瓦格纳其他乐剧简介(下)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三——瓦格纳的“《指环》系列”(上)
耶稣用过的神秘圣杯
多少级楼梯
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生态人之培养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