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欣
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接受有悖于课堂主线的想法,但这类想法往往是学生通过独立推理后提出的疑问,解决学生的这些疑问才能够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工具。语言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使语文教学得天独厚地具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条件。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之下进行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也导致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系统化能力相对薄弱。而在批判性思维的视域下,学生不仅要能够独立完成推理过程,而且还需形成系统化的认知,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考验。
语文教学是知识与生活的双向输出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是价值观的传输。因此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知识与生活的双向输出才能够达到知识传播的最佳效果。尤其是在传统经典的学习中,强调“学以致用”,要从课文的视角看生活,从生活的视角分析课文。例如:在《论语》的学习当中,或阐述持身以道、以仁、以礼、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凡此种种经典语句的形成皆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由此及彼,用这些道理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这就是一个推理和比较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很难把控,过多参与会影响学生个人能力的养成,过度放纵又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论语》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推理能力,让他们自己分析、讨论这些名句的含义,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在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节奏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提升。
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旨在激发学生们勇敢质疑和审慎辨识的精神;高二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他们在质疑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推理与比较,让他们了解“知识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更是生活中的工具,是我们衡量事物的尺度”。
开放的思考需要开放的空间
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与批判性思维的成熟是同步的。批判性思维是以一种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以及培养思辨精神。在敢于质疑的前提下,实现独立地分析和系统化地梳理是一个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
推理是批判性思维在技能维度上的体现。然而,推理过程会占用一部分课堂时间,因此经常会被教师所忽略;学生在推理中产生的问题,也较难得到教师的重视。这些都严重打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独立分析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要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寻求与学生的良性沟通,在学生分析遇到瓶颈的时候,适当地提醒和引导,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让学生形成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认知。比如在《五石之瓠》这篇寓言的学习中,在解决生僻字、读音以及词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推动学生推理寓言故事的内在含义。为什么庄子在听到惠子的做法后,会给他讲一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庄子想告诉惠子什么道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事情?……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渐感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继而表达自己的看法,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生推理的过程,他们通过对文字、作者背景或时代背景的推敲,加深记忆,并且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当下次遇到陌生文章时,也能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全面解读和理解。
推理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知识积累、社会经验丰富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大胆的发现、敏捷的反应、细心的思考、认真的归纳,才能迅速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发现、思考、交流、归纳,把推理能力的培养巧妙地融合于语文教学中。同理,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要将课堂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为学生的思维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尊重学生个性,教育目标多元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注重其价值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传统单向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授课中要做学生的引导者,针对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采用恰当的引导方法。比如安排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安排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自由表达自己的认知和观点,教师也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此鼓励学生向更深入的层面进行挖掘和研究。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在生活当中也能够很好地运用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和有趣的课堂氛围。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增强语文学习兴趣,形成独立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推理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在传统经典的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目标。课堂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范围,比如在《论语》和《孟子》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文中知识点,还要明白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
加强小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配合适当的方法和教学环境。小组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自己在课堂中的存在感,彼此之间很容易形成默契,对于问题的探讨也更加轻松和多元。这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没有用简单的“对”“错”衡量学生时,他们能够迸发出无穷的潜力。
教师适当参与,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并不是过度削减教师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推理模式及思维尺度要进行合理的把控,对学生的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场外援助”和“资源站”为各个小组提供指导。此外,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展开小组谈论,不仅解开了学生的束缚,也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去观察学生的思维特点。
细化学习过程,强化学习深度。要严格遵循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有步骤的探究。尤其是在文言文学习中,重、难点颇多,学习难度很高,对于知识的分解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从基础的读、写、记出发,让学生在全面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推理。比如《论语》这篇课文的内容多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学生只有在认真体会对答双方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想表达的内容。所以在课程开始前,我们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社会背景、作者信息有初步了解。在整体学习完成以后,我们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案例分析。比如教师可以这样问:“这些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当下的社会生活?你们每个人又应该如何展现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了解这些思想的产生、发展、变迁等一系列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主旨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接受有悖于课堂主线的想法,但这类想法往往是学生通过独立推理后提出的疑问,解决学生的这些疑问才能够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不能或者不愿去“解惑”,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将大受打击。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