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
人的成长,是在群体生活中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从儿童至成年,同辈群体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强,一般到高中时期,同辈群体的意见会逐渐取代父母的态度,成为高中生心中的“重要他人”。同辈群体作为一个外在于个体或家庭特征之外的结构情境因素,同时具有社会遵从和社会比较两种不同的功能,并对群体成员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在社会遵从功能的逻辑下,同辈群体的规范性影响使个体做出与同辈群体相似的行为或决策;而社会比较功能则将同辈群体视为一种参照群体,当同辈的能力或成就较高时,个体会贬低对自身的评价或降低对未来的预期。本文中,笔者主要是对遵从功能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一些实践性思考。
个体与群体,是相互影响、相互确认、相互促进的关系。同辈群体的社会遵从功能会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效应,即个体会与同辈持有相似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或决策。这意味着,优秀的同辈所提供的可供学习的样板以及内部传递的社会规范会促进个体的能力和表现,比如,学生一些不良的言行举止在群体压力下会有所收敛和改变,学生消极的人生观会在群体的积极人生观的引领下被消解,被引向正确的一面。反之,如果与落后的同辈在一起,他们则可能退步。
同辈群体营造的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塑造学生的正面行为。同辈群体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的指引下,进行设计与实施。笔者所在的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以下简称“六十五中”),主要在“两个群体”的建设上进行了实践探索。
打造卓越教师 : 以群体引领群体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于2016年启动了教师群体卓越工程,设计了“骨干教师(名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这样一条专业人才发展路径,并通过教师师徒传帮带、建立教师学习社群等方式,激励教师走向群体卓越。
教师群体卓越的理论依据有两点:一是教师身份的应然性。作为学生精神的引领者、学业的促进者和生涯的指导者,教师的本质属性就应该优秀,并在优秀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走向卓越。二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卓越,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保证。
2020年,六十五中开始建设教师群体卓越研修工作室,在教师群体中遴选导师,由导师与学员进行双向选择,形成研修群体。学校共成立了85个教师发展工作室,全体教师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参与研修,形成了市、区、校级工作室梯度,层次晋级发展动力强劲。
自教师群体卓越工程启动以来,六十五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班主任)占比高达35%,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梯队型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为打造高品质学校奠定了人才基础。近3年,六十五中累计公开发表论文近100篇、立项省级规划课题2项、市级规划课题2项。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式的自我更新过程。教师群体效应与学生群体效应会叠加影响,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互相赋能,形成一个强大的能量场。在这个场域中,以教师的价值立场影响学生的价值立场,通过价值甄别与确认,形成师生群体共有的价值观;以教师的学影响学生的学,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以教师的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通过集体生活,形成生命自觉的生活样式。
培育领袖学生 : 以同伴影响同伴
教育的科学方式不是灌输,而是影响,既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有学生之间的影响,尤其是领袖学生对群体中其他個体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知,学校积极挖掘、培育和宣传领袖学生。
领袖学生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会影响一个班、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他们的精神,可以凝练成学校的精神,一届一届传承下去。如学校2019届的领袖学生潘德明,幼年患有妥瑞氏症,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疾病的困扰,努力提升学习成绩,成绩长期保持在全年级第一,诠释了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同学树立了榜样。他在同辈群体中所发挥的效应,主要有以下特点——
他是学生们的精神领袖。廖洁莹同学这样评价他:“关于潘德明,没有神话,没有神化。他是深陷黑暗仍不懈追逐光明的我们,他是面对困难不会胆怯的我们,他是一路坚持自我的我们。没有谁仰望谁,没有谁追寻谁。有时,他是我们;有时,我们是他。”
他是鲜活的道德践行者。潘德明在做好自身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同学,同学们都非常信任他。陈松德同学回忆说:“在高三那一年,我常以跑步来释放焦虑与压力。每天,老潘(同学给潘德明的尊称)也会去操场跑步。渐渐地在操场上见多了,聊天也多起来,我们就一起跑。刚开始,跑三千米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后来,在老潘的支持鼓励下,我每天都能跑三四千米。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助我度过了高三那段艰难的日子。他用自己那令人敬畏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有梦想的人不断前进,他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我们这些后知后觉的人指明了方向。”
他是群体卓越的磅礴力量。潘德明所在班级在学校各项评比中频频获奖,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他的同学黄旨晴说:“我们2019届高三以卓越之名毕业,我们中有很多卓越和追求卓越的同学,其中,潘德明同学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我在学校见到的潘德明永远散发着魅力与自信,让人感到一种气势和力量。没有他,我们不会这么圆满。”
在2019届毕业典礼上,作为校长,笔者发表了《以卓越之名毕业》的讲话——你们当中的同学是学校第一个成为广东新时代好少年的人。“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温柔以待。”潘德明同学面对身体之疾患,敢于挑战生命之极限。正所谓:不把自己逼到绝境,不知道自己有多牛。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国旗班,以坚忍的毅力练就了一副铮铮铁骨,坐立行走,无不像军人一样标准。他以顽强的意志,刻苦学习。“天助自助者”,他的学业成绩一直居全校之首,列全区之冠。他以他的精神,感染了舍友,激励了同窗,他和他们成就了卓越的集体。潘德明同学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必将载入学校史册,也必将在母校永远流传。
像潘德明同学一样,六十五中的领袖学生还有2020届的陈俊通、2021届的童齐嘉……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少年强。这样的少年是我们新时代的好榜样。
同辈群体效应,是一个心理学上的现象,也与社会学相关。一间宿舍,一个班级,一所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探讨这些场域中的同辈群体效应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两个群体”所形成的群体效应做了一些实践性思考,对同辈群体“比较压力”效应没有进行讨论。然而,当前学生因在优秀群体里所产生的“比较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社会遵从功能的积极效应以及克服其带来的心理层面的消极效应,是未来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与攻克的难题。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