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芬 林文琪 张媛媛
【摘要】幼儿的冲突解决策略与其心理理论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对26名混龄班幼儿进行直接观察,分析同伴混龄冲突中幼儿使用的解决策略,将其分为回避型策略、强制型策略、折中型策略、顺从型策略及问题解决型策略等五类,分析冲突解决策略背后的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并提出相应教育建议。
【关键词】混龄班;幼儿;同伴交往;冲突解决策略;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05-0036-05
冲突是指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一种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1〕为解决冲突,幼儿会使用多种策略来使得自身内部及冲突双方达到平衡状态。〔2〕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3〕已有研究表明,幼儿的冲突解决策略与其心理理论水平密切相关。〔4〕因为混龄教育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交往对象和交往机会,所以混龄班幼儿使用冲突解决策略的熟练度大多高于同龄班的同龄幼儿。〔5〕基于此,本文试图解读混龄班幼儿在同伴冲突中使用的冲突解决策略,分析其心理理论水平,进而提出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建议。
一、从混龄班幼儿冲突解决策略看其心理理论水平
为了探寻和解读同伴混龄冲突中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本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某幼儿园一个混龄班中的26名幼儿为观察对象(其中,幼儿男女比例为1∶1;小班幼儿6人,平均年龄为3.5岁;中班幼儿9人,平均年龄为4.3岁;大班幼儿11人,平均年龄为5.5岁)。研究者先在自然状态下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收集幼儿混龄交往中的冲突案例,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
关于冲突解决策略的分类,目前最具说服力的是由泰泽(Tezer,1999)提出的五分法。该分类法主要涉及关注自我和关注他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根据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关注程度的高低进一步划分,分为回避型策略(对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关注度都很低)、强制型策略(只关注自我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折中型策略(对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关注都是中等程度)、顺从型策略(高度关注他人利益而忽视自我利益)和问题解决型策略(充分考虑到冲突双方利益)。〔6〕本文借鉴泰泽的研究,综合幼儿园教师的建议,将观察到的同伴混龄冲突中幼儿较常使用的冲突解决策略分成回避、强制、折中、顺从及问题解决等五类。
1.回避型策略
使用回避型策略的幼儿往往对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关注度较低,常常通过离开冲突情境、回避有争议的问题、改变话题以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达到置身事外的目的,导致冲突最终不了了之。
案例1:不玩就不玩
在自由活动中,睿睿(4岁)和乐乐(4岁)在区角玩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辰辰(3岁)很喜欢奥特曼。他看到乐乐手上的奥特曼后,就跑过来伸手抢。乐乐反应很快,瞬间把奥特曼举得高高的。睿睿看到这一幕,说:“这是我和乐乐两个人玩的游戏,你不能玩!”于是辰辰有点儿不开心了。他嘴里嘟囔着“不玩就不玩”,很快又跑到其他区域玩耍了。
在案例1中,3岁的辰辰对自己及同伴的关注度是很低的,他虽然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拿到奥特曼玩具,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未能考虑到睿睿和乐乐的利益(伸手就要抢乐乐握在手里的奥特曼)。当通过抢夺的手段无法拿到奥特曼时,他不但不改变策略以继续实现拿到奥特曼的目标,反而直接离开了当下的冲突情境。这说明辰辰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并尝试采取一定的方式去实现愿望,但是还不能很好地观察他人的行为,揣摩他人的心理状态,也未能采取适当的行动推进自身愿望的实现,遇挫后直接放弃实现愿望,回避冲突情境。由此可见,辰辰的心理理论水平处于低级阶段,冲突解决策略有待提升。
2.强制型策略
强制型策略具体表现为用手推开想加入团体游戏的同伴,使用 “告诉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跟你玩了”等话语来威胁同伴,将手悬放在同伴头顶以示要打同伴等。使用这些策略的幼儿虽然知道同伴和自己有不一样的想法,但在冲突过程中,他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冲突情境中同伴的意愿和需求,并希望通过使用强制型策略来改变同伴的行为,以满足自己的愿望。处于这一策略水平的幼儿虽然有初步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愿望和意图的能力,但在冲突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对方的消极情绪,导致双方不欢而散。处于这一策略水平的幼儿,其心理理论发展还不够成熟。
案例2:如果你不给我,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在自由活动时间,满满(3岁)拿着恐龙玩具给其他幼儿讲关于恐龙的故事。图图(4岁)看到了,也想玩满满手里的恐龙玩具。他大声对满满说:“我要玩!”满满说:“不行!我现在不能给你!”图图不高兴了,说:“我要玩!我要玩!”他边说边伸手去抢满满手里的恐龙玩具,满满立马把恐龙玩具捂在怀里,不让图图抢走。你拉我扯之后,图图没办法了,生气地跟满满说:“如果你不给我,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最后,满满还是没有把恐龙玩具给图图。两人不欢而散。
在案例2中,图图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并拥有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采用一定策略的能力。同时,图图也初步了解满满的心理状态,知道抢夺可能可以让他直接获得玩具。在抢夺不成功后,图图又转而利用满满害怕失去伙伴的心理使用威胁策略,但最终并未成功。这说明在冲突的过程中,如果幼儿坚持使用物品争抢或威胁命令等强制型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会使得事态更加恶化。
3.折中型策略
使用折中型策略的個体通常对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关注都只是中等程度,希望双方都做出一定让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告状求助、第三者介入、哭泣、僵持等都属于折中型策略。在冲突过程中,使用折中型策略的幼儿能够简单推测他人的意图,并采取某种相对合适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案例3:老师,强强推我
在自由活动时间,晴晴(5岁)在堆积花边坐垫,堆积得像一个多层蛋糕。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做的蛋糕真好看!”强强(4岁)听到了,过去一看,说:“这不是蛋糕,这是汉堡!”晴晴反驳道:“这是蛋糕。”强强也不认输:“汉堡,是汉堡!”两人就这么争论着,谁也不让谁。强强有点儿着急了,就用手推了晴晴的肩膀。晴晴立马用手打了强强的头。两人你推我打地持续了两个回合。晴晴的力气明显没有强强大。她大声地说:“你推我,我要告诉老师!”强强这时有点儿慌张,说:“对不起,推人不对。”晴晴不接受强强的道歉,向教师走了过去,边走边说:“对不起也没用,我要告诉老师。”强强只能看着晴晴走向教师,并听到晴晴对教师说:“老师,强强推我。”教师正在处理其他的事情,没有回应晴晴。晴晴说完后就回到“蛋糕”旁继续叠。强强则加入了其他小朋友的活动。
从案例3看,冲突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说明两人对自我及他人利益的关注度都达到中等程度,其心理理论水平处于中级阶段。
4.顺从型策略
顺从型策略指的是即使意见不一致仍然顺从对方。主动谦让、道歉抚慰等均属于顺从型策略。使用顺从型策略的幼儿往往会为了维持友谊或满足他人想法而放弃自己的立场或利益,往往蕴含着友好的情感取向。处于这一策略水平的幼儿通常能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意图,也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其心理理论发展趋于成熟。
案例4: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跟你争
在自由活动时间,亮亮(5岁)和晶晶(4岁)一起玩炒菜的游戏。第一道菜准备做番茄炒蛋,不过“小厨房”中没有番茄道具了。亮亮检查了一下厨房,说:“哎呀,我们家里没有番茄。晶晶,你去旁边的菜市场买一个番茄回来吧。”晶晶疑惑地说:“亮亮,番茄是水果,水果店里才有番茄。”亮亮反驳道:“不对,不对,我妈妈带我去过菜市场买番茄,番茄是蔬菜。”晶晶用非常坚定的语气说:“我在水果店里見到过番茄,番茄肯定是水果,肯定不是蔬菜,你看错了!”亮亮挠了挠头说:“你说是水果就是水果吧。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跟你争。”
在案例4中,亮亮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不过因为晶晶是自己的好朋友,为了不跟好朋友起争执,所以他将自己的想法隐藏心中,不去追求改变好朋友的想法和行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幼儿的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性格有关,顺从型性格的幼儿通常容易受他人意见左右,对周围人的依赖性强但同时也易与人相处。另一方面,因为冲突的存在会影响到双方关系的维持,所以幼儿在处理与同伴特别是与好朋友之间的冲突时往往会更加谨慎,更少采取可能损害双方关系的解决策略。〔7〕
5.问题解决型策略
协商讨论、说理解释、物品交换等都属于问题解决型策略。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通常已经意识到了只考虑自身利益往往不能取得成功,只有将同伴的想法也考虑进来才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因此,幼儿不仅能综合考虑自身及同伴的想法,还能使用商量的语气与同伴沟通,并使用满足多方利益的方式进行协调,最后使得多方利益都能得到平衡,以友好的方式结束冲突。
案例5:我用小熊来换你的花花,可以吗
在建构游戏区里,婷婷(5岁)在搭一个植物园,壮壮(6岁)在搭一个动物园,他们两个同时看中了一个大大的红色的花朵玩具。花朵玩具离婷婷比较近,她先伸手拿起花朵玩具,说:“我要用这个花朵玩具来装饰我的植物园。”壮壮不同意婷婷的观点,说:“你的植物园已经有很多花朵了,我的动物园也不能仅仅有动物啊,我也想要花朵。”婷婷不太满意壮壮的说法,回应道:“是我先拿到的,我先用!”壮壮想了想,说:“我的小熊很厉害。你可以让小熊当植物园门卫,也可以让它当导游。我用小熊来换你的花花,可以吗?”婷婷点点头说:“可以。”
在案例5中,壮壮和婷婷都能够清楚自己和对方的意图,他们不仅能考虑自身的想法,也能考虑到对方的需求,进而调整自身行为,达成一致意见。一般来说,幼儿年龄越大,使用的冲突解决策略越多,对冲突解决策略的运用会更加成熟,越来越倾向于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8,9〕幼儿所使用的冲突解决策略往往会影响冲突的结果。如果冲突双方都能够考虑对方的想法,并以较为平和的态度致力于问题的解决,那冲突往往能够以友好的方式结束。这种冲突是“建设性冲突”,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10〕这也意味着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二、教育建议
为了使教师和家长更好地解读幼儿的冲突行为,准确判断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并学会使用合适的教育方式提升幼儿的冲突解决能力,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给予幼儿充分的同伴交往时间,帮助幼儿树立合理的冲突观念
与不同年龄段的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11〕皮亚杰强调,交往经验能为幼儿带来积极的、适应性的发展结果,尤其是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幼儿会因为彼此观点的不同而产生争论,形成认知冲突。这时,幼儿会协调自己及他人的观点,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使自身认知达到平衡状态。〔12〕幼儿解决冲突的过程不仅能反映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技能水平,而且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验。〔13〕因此,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冲突的价值,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同伴交往时间,并帮助幼儿树立合理的冲突观念。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适当增加幼儿自由活动和小组合作的时间,甚至可以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来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如早晨入园时可以组织幼儿在户外进行自由活动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认识到与同伴产生冲突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冲突。通常,3岁及3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身的愿望及需求,往往通过直接争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长此以往,这将阻碍幼儿与同伴建立友好关系,也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幼儿意识到互不相让、争抢物品、身体攻击、威胁命令等强制型策略的使用可能会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会让同伴觉得不满,甚至会伤害到彼此的友谊。相反,幼儿如果能站在同伴的角度,关注同伴的意图和需要,使用请求说理、协商讨论、物品交换等较为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冲突,那么不仅能更妥善地解决冲突,而且有可能收获更多的同伴认同。教师可以利用《咬人大王布奇奇》《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等绘本来引导幼儿树立合理的冲突观念,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引导幼儿体验使用回避、强制、折中、顺从以及问题解决型策略来解决冲突的差异,以提高幼儿的冲突解决能力。
2.利用混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需求
幼儿常常以同龄伙伴为交往对象,又渴望与异龄伙伴交往。〔14〕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与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机会。研究表明,混龄班幼儿在面对同伴冲突时,更多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处理,而较少使用攻击、忽略等策略。〔15〕因此,为满足幼儿的交往需求,同时也为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可以考虑利用混龄教育模式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提高冲突解决能力。
在混龄班中,教师可以使用“以大带小”的模式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和冲突解决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合成小组,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幼儿园中比较普遍的冲突现象,启发幼儿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让年长幼儿更加充分地理解年幼幼儿的想法,也让年幼幼儿学习年长幼儿的冲突解决方式。当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遇到冲突时,教师可以引导混龄幼儿一起回顾冲突情境,尤其是引导参与冲突的幼儿进行反思。反思是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手段。〔16〕
在只有同龄编班的幼儿园,教师可以创设开放自主的共享游戏区域,让幼儿基于共同的游戏兴趣与爱好进行跨年龄交往,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与异龄同伴沟通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跨年龄交往中,幼儿能充分体会到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的差异,既学会关注年幼幼儿的需求,又观察和模仿年长幼儿的言行,从而提高心理理论水平,运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冲突。
3.重視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提升幼儿自行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同伴冲突中,幼儿必须了解自身及同伴的愿望和意图,学会综合考量自身及同伴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同伴的心理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以便采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冲突。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会影响到同伴冲突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当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一方面,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学会换位思考,重视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来自行解决冲突。当幼儿面对同伴冲突时,教师首先应当认识到冲突是幼儿成长不能避免的课题,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契机。教师应当尊重和理解幼儿在冲突过程中的情绪和想法,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相信幼儿可以运用心理理论自行解决冲突。之后,教师可以关注幼儿在冲突解决中所使用的策略,对使用问题解决型策略解决冲突的幼儿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使用消极策略解决冲突的幼儿给予及时引导。
参考文献:
〔1〕〔8〕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SPIVAK A L.Dynamics of young childrens socially adaptive resolutions of peer conflict〔J〕.Social Development,2016,25(1):212-231.
〔3〕PREMACK D,WOODRUFF G.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4):515-526.
〔4〕PIENG P,OKAMOTO Y.Examining preschoolchildrens intention understanding and their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20(1).
〔5〕〔9〕〔15〕原雪雯.4~6岁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6〕TEZER E.The functionality of conflict behaviors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ose who engage in them〔J〕.Adolescence,1999,134(34):409.
〔7〕鞠亮,邹泓,李一茗.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84-88.
〔10〕孙华平,张文新.儿童之间的冲突行为及其心理价值〔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24-128.
〔11〕〔14〕武建芬.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12〕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潜,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3〕李丽君.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及对策初探〔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16〕武建芬,徐云.帮助儿童学会反思:来自心理理论研究的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49(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