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晨青,汪占熬,金 余
(温州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产业安全已经成为关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即一个区域内的产业对来自区域内外的不利因素是否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否在拥有较高竞争力的同时对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具备较好的控制力。从历史来看,我国各界对产业安全领域的关注视角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8年次贷危机前后至2017年,各界普遍认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用市场换技术的模式解决不了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仍主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低端锁定这一产业控制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意味着产业发展类产业安全指标受到各界重视。第二个阶段,从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至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随着美国不断加强对“卡脖子”技术的封锁和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打击,产业生态、对外依存度及关键技术把控等产业控制类产业安全指标更加受到关注。第三个阶段,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至今,世界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剧变,各国对疫情的控制力度不一,经济复苏进程不一致,导致全球供需市场受到疫情的不对称冲击,同时叠加了日本换相、美国大选、欧洲宗教冲突等各类政治事件的影响,使得各国产业安全都面临较多的不稳定因素的冲击。这一阶段各界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关注则基于产业发展及产业把控全方位复合视角,即产业安全既包括了一国(区域)产业拥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一国(区域)产业对自身产业链有较好的把控能力,在技术、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拥有自控能力和抗冲击能力,韧性较强。在纷繁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立足于自身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够有产业安全的立足之地。为此,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树立我国大市场核心地位,从而在供需两端实现既能够推进产业良好发展又能够拥有产业控制的全方位产业安全格局[1]。
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基于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产业安全评价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研究构建了温州制造业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对外依存度等三个一级指标及八个二级指标(见表1),结合相关年份《温州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全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数据》等数据资源,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产业安全评价值,最后针对温州当前制造业的安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2]。
表1 温州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按百分制分别给予相应的评价值(90、70、50、30、10)。对二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对于同一个一级指标下面的二级指标,本文认为其重要性大致相同,因而赋予相同的权重。本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对外依存度三个指标的赋权分别为50、25、25,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每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值。根据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和权重,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温州各制造产业安全度评价值。当评价值分别落在区间[85,100]、[65,85]、[45,65]、[25,45]、[0,25]上时,其产业安全度界定为很安全、安全、基本安全、不够安全、很不安全。
对温州各制造业产业的安全度进行测算,由表2可知,鞋业、电气业、汽配业和服装业的评价值落在[45,65]区间内,表明以上四类产业的安全度处于基本安全状态。而泵阀业处于区间[25,45],表示泵阀业处于不够安全状态。准确来讲,鞋业、电气业和汽配业处于基本安全的中档,服装业处于基本安全的下限水平,因而温州各产业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
表2 温州各制造业产业安全度估算表
一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差异化显著。温州鞋业和电气业在全省及全国均具有重要的产业发展地位,且国际竞争力强。但服装业、汽配业和泵阀业仍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其中汽配业国际竞争力较好,服装业国际竞争力中等,泵阀业国际竞争力较低。温州五大产业在相对出口增长率方面并没有优势,且近些年发展趋于滞缓,需引起注意[2]。
二是产业控制力较高但仍存在安全隐患。温州约半数制造业企业可以较好地掌握行业关键技术,自主生产程度较高,但大部分的企业仍处于低端制造环节,产品附加值低、更新换代周期长。同时,产业市场控制力受跨国因素影响明显,尤其是汽配业对国外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60%左右,面对疫情受到的外部冲击较大。
三是各产业对外依存度整体较高且进口呈下降趋势。2015—2019年间,虽然温州制造业的进口额整体增加了,但传统五大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却处于下降的趋势。出口对外依存度在64%左右上下浮动,并且近两年波动幅度较大,也应引起重视。
产业高端人才匮乏是温州市五大传统产业出现的共性问题,也是影响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温州鞋企目前主要的人才培育方式仍是传统的“传帮带”,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设计能力偏弱、仿冒多于自行开发,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电气业从业人员约25万人,绝大部分为高中(包括中职)学历,从事研发的高级人才、特别是某一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存在较大缺口;服装设计师、制版师、陈列师等比较缺乏,特别是在国际国内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设计师。另外,多数企业技术储备较低,研发人才匮乏,对产品开发投入少,处于跟踪、模仿阶段,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较弱。
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同质化竞争严重,也使得温州产业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如:温州制鞋企业营销模式单一,产品雷同、相互压价,高库存问题依旧突出;电气企业仍主要集中在中游的输配电环节,低价竞争成为主导性市场销售策略;服装生产企业基本散落在鹿城、瓯海、龙湾、乐清等地,没有高水平的服装产业园区,零散的产业布局无法形成有效的产能整合效应、区域品牌效应;汽配业的企业综合实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价值链低端;泵阀业的企业总体创新能力薄弱,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主要依赖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大企业在企业整合重组、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大而不强,引领能力不足。
温州市产业配套服务尚显落后,制约了产业安全发展。如:温州鞋业整体行业企业孵化体系尚不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多年缺乏持续支持机制,专业市场缺乏整体规划和专业服务机构;电气业虽然已有诸多科技服务中心,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前沿技术追踪、技术及信息筛选等高端服务开展不足;服装业的配套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印染园区规划建设缓慢,面辅料配套市场老化、分散;汽摩配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金和人才等多方面都缺乏有力的资源支撑。
一是加强主导产业的根植性。如杭州分水镇的制笔产业,全镇依托制笔传统技艺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以制笔技术为核心的制造产业链。德国鲁尔区在实施产业根植的同时与时俱进,政府改造煤炭、钢铁重化工传统产业,抓住人脉、文脉、新兴市场根脉,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更替,成为旅游胜地、文化之都。二是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如芜湖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作用,以做实“链长制”为重要抓手加快支柱产业转型,积极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形成以关键技术、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为核心的新优势,全力推动“芜湖智造”。三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如深圳聚焦攻克“卡脖子”技术制定产业政策,集中资源支持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实现领跑,制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清单,不断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产业链,抢占科技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参与并成为服务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扩大内需,有利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如广州黄埔区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助力国内大循环措施,从重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发展在线新经济等方面提出8条具体举措,着力推动强链、补链、固链,紧盯龙头企业、明星企业等产业链“链主”企业,对新落户的“链主”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主导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企业引进上下游关键、薄弱、缺失环节企业的,给予重奖。
一个成熟的产业聚集区通常具备公共服务平台。如全国医疗耗材之乡扬州头桥镇,在发展初期遭遇瓶颈期后,政府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策略,搭建了集科技服务、检测认证、投融资等于一体的公共发展平台,利用本地信用系统,根据生产、运输、销售、售后产业链条进行广泛的社会分工协作。再如无锡新桥作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纺织产业制造中心,当地政府不断根据企业的需求,在产业生态圈的定位、层次人才服务卡等人才支持、财政补助等方面出台政策,助推智能制造转型,更好地抵御外来风险。
一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首先,积极发挥政府采购引导作用,引导投资者进入关键领域、关键行业的上下游环节,加快培育完整的产业链。其次,强化市场需求引导作用,完善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最后,健全激励创新人才机制,通过专门补贴引入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及高素质品牌运营人才,可尝试向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用于科技服务。二是强化产业安全的监测、评估、预警。首先,严密监测产业经济数据变化,充分利用产业安全数据库系统及有关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及时了解掌握产业安全形势。其次,建立产业安全评估模型,对温州特定产业的安全态势进行量化的科学评估,做出安全级别的判断与预警。最后,建立预警信息的共享机制,向产业管理部门和产业相关利益人开放预警信息,产业链条达成应急互助与信息共享协议。
一是加强温州产业的根植性。首先,搭建温州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代理商、承销商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连接机制,以每个企业为网络节点使企业间形成赖以生存的关系网络。其次,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共享信息资源、共担利益风险与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班、合作班等形式形成产业创新网络。再次,以温州文化根植做强品牌建设,尤其是鞋服等易融入文化创意的产业。加强温州企业对温州瓯越文化等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文化活动宣传力度和温商精神的传承,使企业根植于温州文化之中。最后,与外地温商一起搭建起产业合作平台,提升更为广义上的全球温商网络根植性,以亲缘、血缘、族缘一起将温州打造成全球温商产业集聚地。二是推动产业链的高端布局。畅通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三大渠道,引进产业链领军人才和尖端人才,支持五大传统产业人员升级所需的人才研修班、定制班的常态化开办。从源头出发,在产业链上游做足文章,掌握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向上游回溯、向高端布局,以此引导和倒逼部分“卡脖子”技术的攻克,围绕核心产品打造产品生态体系。
“链长制”并非人治手段,而是法治环境下的部门牵头负责制,即部门及企业相关负责人要在市场和法治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构建产业链交流平台、组织核心技术集体攻关等手段来保障产业链安全。针对温州五大传统产业,推行“链长制”,优化产业链的“固链、引链、延链”工作。一是实施政府主管领导为链长、龙头企业负责人为副链长,相关企业以及专家参与的合作行动战略,形成“市领导+产业链条+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工作模式。二是实施“项目固链”,全面梳理传统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重点项目,健全重点项目库,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强化对重点项目引进、投产、运营的调度和服务。三是实施“龙头引链”,对产业链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加快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四是实施“业态延链”,建立各条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库和企业库,打通联合通道,创造时机承接上游厂家销售,扩展下游商户订货,通过产品静态陈列展、动态走秀对接等形式,将上游优势资源充分嫁接到下游市场。
一是推动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建设,借助该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产业供应链的品牌推广、智能导购、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的全覆盖,解决温州传统产业链上中下游面临的供求信息不通畅等问题,将其打造成为温州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智慧助推器”。二是推进传统产业加速转型。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产业中的作用,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倒逼的需求为契机,以基础研究突破带动原创技术、关键技术创新。将制造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整个制造业本身、制造业产业链和智能制造点对点的三次融合,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