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依宁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课程与各类课程协同并行的重要性[1],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并梳理各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体系的搭建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熏陶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每一门课都承载思政育人的功能。隐性思政教育理念作为思政教育的一种形式,侧重思政教育的渗透性,即润物无声地将思想教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2]。在隐性思政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应挖掘课程本身隐性思政教育功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思政知识讲授过程以引导而非教导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实现“德技并修,育人无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高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多元性和跨文化性,旨在培养具备夯实外语基础、扎实贸易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商务人才。本文通过高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将隐性思政元素“浸入”教学内容,助力专业实现“技精德成”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高职厚德长技的育人使命。
高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的隐性思政教学改革设计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框架为基础,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情和职业特色,强调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三管齐下”,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库,协同课程思政考核,将专业知识传授和育人工作进行“双元融合”,最终实现“育人无痕”“技精德成”的教学改革目标。高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隐性思政教学改革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隐性思政教学设计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致力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3]商务英语课程应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国际商务人才。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立足于英语语言知识,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培养全面型商务英语沟通人才;能力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于生活和商务场景中熟练运用外语技能,与外商进行顺畅的商务沟通;思政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和职业“工匠精神”,实现“德技并修”。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层层递进的形式,从个体、团队和职业三个层面,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塑造。个体层面的核心思政元素为理解多元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学生需要对多元文化兼容并蓄,面对文化差异要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同时深刻意识到中外文化平等,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坚持对母语文化的传承。其次,思政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和建设多元思维,以集体智慧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弥补个人思想维度的局限性[4]。职业素养培养上,课程思政教育要侧重德技并修,打造敬业诚信的“工匠精神”,将传统儒家思想和现代商贸理念相融合,强调中国商人“喻利于义”的商业操守,让学生主动顺应市场变化,积极创新。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将以启发式、辩证式和分层式三种教法为主,教师应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灵活交替使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以教师的“浸”为主导,以学生的“入”为主体。首先,启发式教法侧重增进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为提高学生知识吸收效率,增强知识记忆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解答和总结的互动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其次,辩证式教法鼓励学生有据地质疑,有理地思辨,打破“不会创新,不敢质疑”的僵化思维。教师应该以多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起到“灯塔”导航的作用,不预设正确答案,倾听学生不同的想法,鼓励反思、质疑和对比。最后,分层式教法要求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设置阶梯式学习目标,对学生分层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口语课程中,在正确语音语调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口语能力差异,进行不同难度的英语思维表达训练。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考核方式主要从教师端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搭建和学生端的课程思政考核两个维度进行。高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建设立足于超星网络平台在线课程,以专业英语教材为基础,辅以线上的热点实事案例库。案例选取既要结合教材单元的思政要点,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实效性,搭建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共同进行案例筛选,既增进师生互动交流,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评论。学生端的课程思政考核以学期阶段考查和期末能力模块验收的形成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基于英语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思政内容虽然不进行单独考核,但将有机融入整体考核设计。课程考核设计的核心是思政元素与学科技能的融合,脱离学科内容的思政教育考核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失去隐形思政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时事点评、案例分析、团队任务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价值观、思辨能力、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程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商务英语课程群的重要组成,该课程设置分为四个学期,贯穿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英语学习。第一学年,学科内容主要侧重应用型话题,以生活场景和学习场景为主,要求学生能基于日常话题进行英语沟通,能针对热点时事用英语进行辩证的评论,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第二学年,课程知识更偏重专业性和商务性,话题场景涉及商务沟通谈判、外贸展会、进出口业务等,要求学生能自信地进行商务沟通,合理地解决商业纠纷,隐性思政教育过程中将更关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和“工匠精神”的塑造。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差异灵活使用启发式、辩证式和分层式教学法,同时结合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分享。课程考核将基于阶段性的单元考查和期末能力考查,最终形成学科考核成绩。
以口语课程第一学期单元主题“Holiday(节假日)”为例,该主题属于生活沟通话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中西方节假日英文表达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节日问候和询问假期安排,隐性思政元素包括了解并尊重西方节日习俗,认同并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由于节假日的主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熟悉度和兴趣度较高,有课堂互动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宜采用启发式教学形式,适当地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以节日习俗差异“引出”文化多样的理念,由学生“主导”传统文化认同的思考。
课前预习基础词汇是启发式课堂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知识理解的效率。因此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单元词汇预习,且每一组被指派了解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准备简短的英文解说。课堂上教师以“节日猜猜看”小游戏环节引入课程,讲解节日相关词汇。以欧美圣诞节、印度排灯节和中国春节为例,示范性地介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习俗差异,之后由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汇报,引导学生思考中西同类节日习俗上的文化异同。此外历史上有大量的诗篇描绘传统节日,课堂上解读并朗读脍炙人口的古诗英译版,如杜牧《清明》,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传统节日的底蕴,并以王安石《元日》为小组英译任务。这一过程以学生自行讨论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课堂上小组展示由同学和教师共同评分,纳入阶段考查成绩。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基于课堂所学,录制音频介绍自己最喜欢或有趣的传统节日习俗,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加分鼓励并收录到教学资源案例库。
以口语课程第三学期单元主题“Jobs and Responsibilities(工作和职责)”为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类商务工作的英语表达方式,了解公司部门结构和相关工作职责,能进行全面的英文岗位介绍,并通过商务案例分析将合作、诚信和创新的职业精神“浸入”教学内容。时事评论和案例分析需要采用辩证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多维解读问题、独立辩证思考的能力,并建立正确的商务伦理观。
课前要求学生对未来理想的职业进行描述,在课堂上进行简短的英文汇报,以此引入单元主题。部分国际商务学生对贸易公司和相关工作内容的认知存在缺漏,教师可结合真实的企业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例如介绍阿里巴巴企业结构和部门职能,引用外贸公司真实的货物订单合同和信用证,例举历届优秀毕业生成功创业的真实案例等,既能使学生增进专业认知,清晰制定职业规划,更能为学生当下的学习提供内在动力。此外,通过引入“中国发起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案例,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中国主导下的RCEP将如何影响世界贸易格局?”“RCEP带来贸易机遇的同时,中国创造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等问题,案例讨论中融入“大国担当”“喻利于义”“敢于创新”等职业品质,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和塑造“工匠精神”。
以口语课程第四学期单元主题“Trade Fair(展会)”为例,主题的专业性和商务性较强,不仅要求学生能熟悉展会的专业词汇并流利地进行展会商务交流,更需要学生掌握展会策划基本技能。思政教育目标将通过小组形式的“任务模块”推进,实现学生协同合作,潜移默化地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鉴于单元知识存在一定专业难度,教学形式宜采用分层式教法,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差而细化学习目标,并结合“1+1”双人搭档的形式进行帮扶合作。
“任务模块一:课前预习”以“1+1”双人搭档进行单元词汇和例句的互助学习,课堂上通过线上单元测验对预习模块的完成度进行考查,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课前对知识的自学程度和学生的分层情况。课堂以经典展会及其对应展会类型的英文表达方式引入,结合练习错题详解展会英文词汇和会展场景对话例句,并通过“任务模块二:展会情景角色扮演(role play)”来巩固词汇和例句,该任务模块宜双人或三人为一组进行,避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让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口语练习。“任务模块三:技能实训拓展”,要求学生通过组内“头脑风暴”进行展品宣传策划和展位设计,并就创意进行英文汇报。该任务综合性较强,小组成员以5~6人为宜,鉴于多人团队内可能会存在沉默不语的“小透明”成员和坚持己见的“棱角”成员,教师应该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游走指导于各组之间,时刻关注小组合作情况。在任务三考核中,除设计内容新颖度、英语汇报完成度之外,团队协作度也将作为师生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国际商务英语”课程的思政建设更加系统化,教师团队的授课方式更加多元化,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更加深入化。隐性思政教学改革以建立英语课程群为目标,多门语言课程有机结合,系统化地实现思政元素融入课程[5]。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元灵活的教学方式,利用日益完善的案例资源库,在重视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时,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和以精诚、创新为价值导向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团队形式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自主创业。近年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连续五年的大学英语四级证书通过率达到85%;2018年以来该专业共143人次获得各类省级以上技能比赛奖项,其中,2018级和2019级学生策划团队获得2020年浙江省第十届会展策划创意大赛一等奖;2020届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魏叶林带领团队成功创业,并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典型人物称号;国际商务2001班杨咏琪获2021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
跨文化课程和商务课程并非是“思政绝缘体”,“国际商务英语”课程和思政教育共通的实践性使隐性思政教育变得大有可为。国际商务英语课程隐性思政教学改革应从设置专业思政课程群、升级师资团队和优化教学设计三方面进行提升。
“国际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的创新之处在于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强化了课程知识性和思政价值性的结合,为实现课程思政全程、全方位育人,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应该“由点到线”“连线成面”地打造教学改革“国际商务英语”课程群,与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群相结合,最终实现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国际商务英语”课程群应将跨文化类语言课程打包整合,以“实用英语”为专业基础课,“国际商务英语听力”和“英语考证辅导CET”为专业核心课,“国际商务英语口语”为专业实训课程,辅以“国际商务沟通谈判实务”和各类小语种课程为专业拓展课,系统化构建培养语言沟通能力的课程群,长时间、多维度、润物无声地向学生传授尊重多元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精诚团结和工匠精神等理念,培养技精德成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专业教师团队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执行主体,自身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优秀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榜样性的作用。一方面,专业教师自身需要建立多元思维方式和复合型知识体系,教学中除了包含基础语言知识,还应涉猎经济、政治、哲学、心理等多学科领域,对课题案例所诉观点辩证思考,不预设答案,尊重并认可学生不同的见解。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根据教学效果阶段性地进行教学方式调整,并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学习成效考核。此外,专业需要从质量和数量上优化英语课程教师团队。通过定期的思政学习、教学改革研讨和访学培训保证专任教师师资团队的思想先进性;同时,国际商务专业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精炼课程设置,并适当扩充教师团队人数,保证适量的周课时和相对固定的课程,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我,丰富知识体系储备,进而反哺教学实践。
目前,思政元素融入商务英语课堂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教师自身的案例积累,大部分英文教材并不含有思政内容。教材中要有相关的思政话题,才方便教师将思政内容引入课堂,缺乏教材的支持,学生会把知识当成故事听,因此教师应对现行教材进行替换,选取新版含有思政元素的英文教材,或根据专业学情进行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编写;同时,教师要善于使用线上教学平台,利用平台搭建线上思政案例库,做到“一案例一论坛”,要求学生课后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案例回顾和评析,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强化隐性思政教育效果。
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改进,解决教学实践中学生预习不到位、课堂分组混乱等问题。课前预习能明显提高知识点的讲解效率,为后续隐性思政融入教学案例提供讨论时间,但大多数高职学生缺少课业预习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课业的监督,完善课堂上对预习状况的奖罚机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改革实践发现,课堂教学中团队任务容易出现多次分组、组队混乱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室进行筛选,选择座位安排灵活的实训室,而非传统的多媒体教室,便于根据分组任务差异进行分组变动。同时借助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针对任务模块进行系统分组,将分组、汇报和点评进行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提升课堂的组织性和效率。
“国际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浸入”课堂,从树立多元式教学目标,形成阶梯式思政教育内容,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教法三方面“三管齐下”,兼顾教师端和学生端,双维度进行课程思政考核,实现了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群的系统化搭建。教学改革以全方位培养文化自信、团结协作和秉承“工匠精神”的商务人才为教育目标,今后更长期的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仍需在完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优化师资团队和更新教学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改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