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豪 文 宽 徐 飞
(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311121, 杭州 )
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PL)被定义为“个体为满足生活需求而参加体育活动所具备的动机和信心、身体能力、知识与理解”[1].身体素养良好的个体具备良好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技巧、自信[2].身体素养的概念界定否定身心二元论,强调身体活动具备“具身”性,该理念对消除“体盲”,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价值是在个体久坐行为不断增加的当下,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身体素养的国民[3,4].《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4].身体素养引起高度重视的现象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推进体育教育改革的愿望.从学校角度看,体育的价值功能在“体育生活化”诉求中日趋扩大,这导致体育教育改革困难重重.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身体素养的重要场所.但从学生的社会关系看,家庭教育对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处于个人体质发展关键期,从情感视角来看,他们渴望参与体育活动,这是养成其终身参与体育习惯的根基.但家长、学校方面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导致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意向的下降[5].家庭教育是指为了稳定家庭内外关系、围绕家庭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儿童的身心健康而进行的教育、咨询、指导、管理等活动[6].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养成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青少年体育参与习惯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分析家庭教育与青少年身体素养的相关性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家长体育态度由家长对子女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对于子女运动的陪伴、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和子女一起运动的持续时长等几方面构成,包含了家长对体育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要素,是一种内在的具有稳定性的心理状态[7].父母体育行为、体育态度与小学生运动参与、体育行为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8,9],而青少年身体素养与身体活动量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10],可见,家长体育态度与青少年体育行为、身体素养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研究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青少年身体素养和家庭教育、家长体育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个体、家庭、学校在促进学生身体素养方面的作用,从而为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2.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温州市两所中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该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体育运动情况等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现阶段,在国内有关身体素养的研究中,身体素养的评测群体被分为童年阶段(0~6岁)、青少年阶段(7~17岁)、成年阶段(18~59岁)以及老年阶段(60岁以上);身体素养的评测环境则分为家庭、社区、学校、幼儿园以及其它环境.我国有关家庭环境下的身体素养评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1].
现阶段的研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家庭教育会影响青少年的体育素养,而家长体育态度已经被证明对儿童的体育参与意识和认知存在巨大影响,仅次于玩伴的作用、远大于教师的作用[12].体育态度是个体检验某一项体育活动后产生的评价及行为倾向,分为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方面[13].体育参与的内涵与身体素养的动机、信心、知识与理解力呈现出相似的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有关“温州市青少年家庭教育、身体素养”的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采用正向、反向计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家庭教育、家长体育态度、身体素养条目数分别为3、4、3.向两个学校共发放问卷172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初二43份,初三121份;男生91份,女生73份).问卷KMO值为0.774,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09,表明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良好.
3.1青少年身体素养、家庭教育及家长体育态度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由表1可知,青少年身体素养得分为11.26±2.19,家庭教育得分为9.97±2.26,家长体育态度得分为13.05±3.33.各变量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性如表1所示.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男生和女生的身体素养得分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t=4.12,P<0.05),家庭教育与家长体育态度则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初二、初三学生的家长体育态度得分存在年级上的显著性差异(t=-2.33,P<0.05).
表1 各变量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性(n=164)
3.2青少年身体素养、家庭教育及家长体育态度的相关分析双变量的相关分析显示,身体素养与家长体育态度(r=0.274,P<0.01)和家庭教育(r=0.299,P<0.01)呈显著正相关.家长体育态度与家庭教育(r=0.216,P<0.01)呈显著正相关.控制年级与性别因素之后,身体素养与家长体育态度(r=0.311,P<0.01)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教育与身体素养(r=0.247,P<0.01)呈显著正相关.家长体育态度与身体素养(r=0.288,P<0.01)呈显著正相关.
表2 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一览表
考虑到年级、性别对观测变量的影响,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结果显示,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不变,但身体素养与家长体育态度的相关度略有提升,身体素养与家庭教育的相关度稍有降低(表4).
表3 偏相关分析一览表
表4 交互因素主体间效应检验
3.3青少年家庭教育及家长体育态度作为交互因素对身体素养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交互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交互因素(家庭教育、家长体育态度的总体水平)的差异会导致身体素养水平的差异,能解释19%的差异(调整后R2=0.190).
3.4青少年身体素养、家庭教育及家长体育态度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显示,在总体样本中,家庭教育对于身体素养的影响(β=0.242,P<001)显著大于家长体育态度对于身体素养的影响(β=0.119,P<0.01).在控制性别因素的情况下,男性调查对象身体素养受家庭教育、家长体育态度的影响大于女性.根据表6可以得到变量回归方程:身体素养=7.289+0.242×家庭教育+0.119×家长体育态度.
表5 家长体育态度、家庭教育对身体素养的回归分析系数表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青少年身体素养与其家庭教育、家长体育态度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初步发现,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
4.1青少年身体素养与家长体育态度、家庭教育之间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t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学生的身体素养差别显著,初二、初三学生家长的体育态度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中t检验的结果显示家庭教育和家长体育态度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男生或女生的家庭教育和家长体育态度是一致的.不同性别学生身体素养的差异有可能是由性别本身生理机制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也不排除是传统社会观念干预家庭教育、家庭体育态度所产生的变化.初二学生家长的体育态度优于初三学生家长可能是由于初三学生体育中考结束后,家长希望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而不是过多的参与体育运动,而初二学生家长希望学生体育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并不反对所导致.
4.2青少年身体素养与家长体育态度之间的关系探讨研究表明,家长的体育态度对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具有正向的影响.每天超过1 h的电视/视频可能会降低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得到家长更多支持的儿童,其最高活动量是不活动量的6.3倍(β=1.44,P<0.05)[14].因此,家长的体育态度可能与孩子体育活动的行为有关.多项证据显示身体素养与身体活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7].本研究得出,家长体育态度与青少年身体素养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家长体育态度积极,导致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的增加,加深了学生对身体素养的理解.
由相关系数分析可以初步推断出,家长体育态度和家庭教育与身体素养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水平为中低相关.家长体育态度在前人研究中已经证实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9],而家庭教育与身体素养的相关系数也与家长体育态度和身体素养的相关系数接近.这也间接反映出家庭教育与家长体育态度与青少年的身体素养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4.3家庭教育与家长体育态度以及青少年身体素养之间的关系:兼论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再回归研究结果表明,家长体育态度、家庭教育以及青少年身体素养间存在两两正相关关系(r(0.22,0.30),P<0.01).而经济收入越高的家庭、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更倾向于拥有开明的体育态度.家庭教育水平也对家长体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作用[13].
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良好身体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学生,家长态度、家庭教育对孩子身体素养具有正向效应.本研究仅能证实一种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学生的身体素养增加可能也会影响家长对体育的态度,促使家庭教育往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可以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通过学生为中介,联系学校和家庭.这种良性循环机制,不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对家庭、社会,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毋庸置疑,学校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养,而且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激发器,可以间接作用于家庭教育或家长体育态度.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养,而且能够通过学生个体影响学生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图1 身体素养与家长态度、家庭教育的关系图
4.4身体素养作为终身体育活动评定指标的应用价值有报告指出,我国居民体质总体水平呈增长趋势,但是整体上的身体活动水平比西方国家相对偏低.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身体活动水平自1991年至2009年同比下降了45%,显然,普通的体质测试已经不能作为评定国民体育水平的唯一手段.居民身体活动水平连年下降、体育参与度逐年减少对于我国实施终身体育政策影响巨大.提高国民身体活动水平,促进国民参与体育活动势在必行.
研究显示,调查对象中男女身体素养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而以前的研究中,男女的身体活动水平和体质测试成绩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运用身体素养作为手段评定青少年的体育综合素质,比传统的体质测试评定结果更加多元化,能充分考虑到认知、运动参与的因素.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更加注重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培养,从身体素质、认知、体育参与意识等多方面促进青少年的身体素养发展,培养具备多重核心素养的青少年.
4.5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家庭教育、家长体育态度与身体素养的关系,并作出了简要分析,但仍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1) 研究的外部效度暂时无法评估;
2) 目前国际上对于青少年的身体素养评价工具仍有争议,并没有深入开展对各类身体素养评价工具的效度分析.文中所采用评定手段的信度与效度仅仅处于统计学上能够接受的范围;
3) 未能对实验对象男女身体素养存在的差异进行更深入地分析.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1) 使用信度与效度更高的评价工具进行相关研究;
2) 在本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特征人群的身体素养差异.
3) 在本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不同因素和身体素养的潜在关系,为身体素养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国民深度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