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江
【内容摘要】无论自古以来的“传道、受业、解惑”,还是现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都在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和引领。尤其在全面强调“立德树人”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以德育引领教育”早已成为全社会上下的普遍共识,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类学科,高中生物学科不但同样承载“以德树人”的历史责任,而且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优势功能,应当而且必须把德育相机融入其中。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简要解析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拟就融合策略建构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关键词】高中生物 德育相机渗透 融合策略建构 教学相长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纵深推进大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其中德育教育更是成为了关注焦点。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的生命活动、科学精神、爱国精神等内容都能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教师要把握好这些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社会活动、探究实验等途径实现德育教育与生物教学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本文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并探讨了德育与生物教学的融合策略,以期实现育人目标。
一、简要解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是推进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实现这一点,教师要找到教材中适合开展德育的内容,确定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其中的德育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是体现生命态度的内容。生物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生命现象与活动规律,所以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生命态度,而这恰好也属于德育范畴。教师要通过讲解生物知识带领学生了解生命的变化历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灵,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二是体现爱国精神的内容。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在生物上的杰出成就,伟大的生物学家与他们付出的辛苦等,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另外,通过分析国情,了解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资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问题,促使学生产生使命感,为了国家昌盛而努力。其三是体现科学精神的内容。教师可以介绍我国以及国际上的生物发展史,让学生了解生物成果的形成过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或合作学习,在手脑并用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其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团队精神,提升其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其四是体现社会责任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滥用抗生素、基因编辑技术等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伦理,探索生物规律,使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五是体现辩证观念的内容。教师可以从物质组成等知识内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遵循某种规律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物质与能量等观念,形成辩证的世界观。
二、德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合策略
“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生本学主”指导思想,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等需要,相机挖掘各类德育元素并凸现出来,努力构建“德智互动”的课程活动体系。
1.介绍生物学科发展史,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
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要找准有效“切入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濡染,逐渐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入手,通过介绍生物成果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从中了解学科的动态发展过程,切实体会深厚的学科底蕴,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家们的科学思维、态度和精神,善于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挖掘德育元素,可从网络中搜集资料,将生物发展史作为教育素材,实现德育教学和生物教学的良好融合,让学生在了解生物发展史的同时感悟其中的德育内容。
比如,讲解《植物的激素调节》时,会涉及到许多科学实验。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分析达尔文的“单侧光实验”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下达尔文的生平,如他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趣闻,如父亲想让达尔文学医或担任牧师,认为他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是“不务正业”,但他还是坚持自我,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一生投身于生物学研究,对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与顽强不懈的意志力量。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
德育教化,需要教师坚持不断地渗透,但是无论多少说教,都不如学生亲自体验来得深刻。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师根据自己挖掘的德育素材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增强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交流和思考过程中获得感悟,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学习特点、认知规律等在学术、社会、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选择一种,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让其通过自主分析、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明确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讲解《通过激素的调节》时,教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知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激素调节的发现、血糖调节机制、血糖调节的平衡等知识点,主要是学生说,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因为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积极性很高,在完成基本的讲解后,教师提出问题:“激素都有什么用途?在医学上应用激素类药物有哪些优势?那么是否生病后首选的就是激素类药物呢?你怎样看待滥用激素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针对这一问题畅所欲言,了解激素类药物虽然能抵制人体的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但还有许多副作用,如皮肤早衰、长黑斑、激素依赖性皮炎等,长期使用还会造成体内损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体会生物和生活的联系,以及生物学科中蕴含的人性关怀,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组织社会实践类获得,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践活动是组成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除了教室内的课堂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在行动中获得道德认知,体会道德情感。教师根据教材选定活动主题,并利用假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让他们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学会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环境,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
比如,在假期来临之前,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主题为“我们身边的环境”的调研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影响生态環境的因素或者当地较为明显的生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的组选择了测定当地河流的水质情况,还有的组选择了测定空气质量情况等。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意见,确定研究对象后制定可行的调研方案、主题、预期结果等,待各组初步定出调研方案后,教师要求其发送至邮箱中,阅览后给予合理意见,如:“如何检测水质?要使用什么工具?”“如何测定空气质量?是否需要设定对照组?”等。而学生改进方案并完成调研后还要针对结果提出建议,向当地的工厂、居民等宣传环保理念。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践行德育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树立环保观念,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通过探究性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点,让实验教学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是开展演示性实验,或者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步骤进行模仿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实现德育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要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大胆假设、勇于质疑,并通过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步骤,最终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其探究精神与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在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教师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自主设计实验。如:“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被称为什么?”学生根据学过内容马上回答是“丰富度”。教师继续提问:“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如何测定其种群密度?要采用什么器材、方法取样?采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步骤,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由于土壤中动物大多身体微小但活动能力强,所以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于是学生决定采用取样器采集法。取样后将采集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并用解剖针寻找,确定物种数目。最后运用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实验过程,学生的观察、思维、创新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有助于其形成科学精神。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以“育人”为己任,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了实现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科德育内容,找到适合切入点,介绍生物学科发展史,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组织社会实践类获得,丰富学生学习体验;通过探究性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与正确的三观,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燕.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浅谈[J]. 启迪与智慧(成人版),2020(6).
[2] 方煜、朱仁军、黄世秋. 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中学教学参考,2019(2):102-103.
[3] 黄梅珍、王晓彦. 浅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的德育渗透[J]. 现代教育论丛,2019(10):19-21.
[4] 闫巧芳、朱晓梅、花晓燕.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J]. 农家参谋,2020(8).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