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可以像“万花筒”

2021-07-19 05:15林惠玲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万花筒历史课堂

林惠玲

历史教材受中国人的历史观影响,重宏观、重群体,个体生命或历史事件不过是一个个历史符号或者政治符号,能看到的只是一堆数字,粗略而乏味的历史经过,简单并教条的战争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是苍白而简单的文字。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又缺乏激情,不注意提高自己教学技巧,照本宣科,把教材教纲当圣旨,把教学禁锢在历史年代的框架里,不敢有丝毫逾越。教材无法改,但可以改变方式教学,让学生爱学历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历史课堂应像万花筒,有“声”有“色”

有“声”即精心导入,先声夺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导入的选取可从这些方面着手:1.选取学生身边熟知的历史:如家里老人的照片、地方文物遗迹、乡土文化等。2.歌曲导入:学生都爱唱歌、听歌,有着不同的偶像,可以选用适当歌曲导入,既新颖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课时导入《七子之歌--澳门》,让学生指出“七子”分别是什么?香港澳门问题是怎么来的?又是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带着这些问题顺理成章地过渡进入本节课的内容。3.讲述时事的热点焦点,可以根据形象直观的音像资料,进行一些表演。例如:讲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让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快板”,说唱《长征》,先声夺人,吸引力极强。接着可以引出问题“长征从哪里开始呢?在一路上又遇到了哪些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導入选择时要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材料新颖,趣味性强;能激活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自觉思考,不仅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有“色”即活动新颖,吸引眼球。每逢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教师可以制作一面五星红旗,昂首挺胸走进课堂。或者在脸上画上国旗,唱着国歌,走进教室。这都是非常新颖、吸引眼球的做法,为讲述新中国的建立做好了铺垫。

又如:讲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手工制作香港、澳门的区旗、区徽并在课堂上讲解它们的结构寓意。五彩缤纷是课堂的主题,呈现的是学生们对历史深厚的感情与热爱。

历史课堂就像万花筒,转动前后都放出异彩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前准备,才可能在上课时有备无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更有效,师生双方才能在课堂中获得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例如:在讲《五四运动》课前一个月,教师可以组织两个班的十几名学生,准备表演五四运动话剧。由于话剧的内容比较多,让学生们进行背台词、小组预演等准备活动。找个摄影爱好者把几个话剧场面拍下来,通过剪切,视频合并等环节,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们看到身边的同学亲身表演的话剧,都非常开心、激动。熟悉的人、熟悉的场地上演艺着不同年代的历史,就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这种情景教学,古今融合,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领悟历史知识。

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强的,只是被忽略了。在讲《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起源》一课前,学生各个小组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制作手抄报或窗花、写对联、包粽子等活动。在课堂上一一呈现给大家,就好像在上美术课,让历史和其它学科之间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学科间的渗透交融。

历史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循序渐进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讲授新课时,尤其要重视从学生的视角认识历史。教学中,教师按照内容的呈现方式可进行创造性的加工。

在讲《秦统一中国》一课时,几名学生表演小品《朝会》。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和展现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小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有些学生讲述了长征故事。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提升且通过故事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在《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课讲授结束后,让学生画一幅《原始人生活的一天》。通过学习,学生在脑海里可以想象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做练习时,采用游戏的方式,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吸收、巩固知识,画思维导图等活动都可使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

带着“万花筒”走出课堂

历史课不要拘束于课堂,也不要拘束于教材。通过走出历史课堂,学生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发现历史,学会了分析历史,学生们开始关注时事、关注政治、关注世界……

如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有切身体会的专题,走访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成果。其中“医疗改善”小组采访了乡村医生江胜华,去了增村卫生站、前锋卫生院、云城区人民医院、云浮市人民医院做了调查,拍了医药设施设备的照片回来。在“问卷星”上做了一次网络上的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写调查报告,做成PPT在课堂上分析给大家听。

活动中的专题选择、方案的设定、活动的探索、学生的交流汇报过程都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并环环相连、合为一体。学生带着课题走出课堂,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可退到一角进行帮助与鼓励,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组织,自主地探索和研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万花筒”的光线跳动起来

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讨论时要容许学生自由发展,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和结论,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让课堂充满民主竞争气氛。

课前将预习任务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点,课堂上小组与小组间互相质疑,展开竞赛,评评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有水平,最富有启发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推荐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释疑。追求目标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产生或提出一个个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见解。教师对学生认识模糊的问题要“导”,对学生讨论不透的问题要“点”。由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课堂充满民主竞争气氛,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视觉触动心灵。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南京大屠杀》,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观看,那一幕幕令人愤怒、令人悲痛、令人痛恨的画面抨击着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发现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理念以及正视历史的观念。

通过辩论,碰出火花。学生在听取不同发言时可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其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的最后环节,学生进行辩论“过传统节还是过洋节 ”。正方以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方面,它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还是价值方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激烈的辩论。反方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大方面,“洋节”给大家带来了愉悦、舒缓了情绪,也带来了一些新鲜的节日感受。辩论的目的在于要懂得传承文化和包容外来文化。思想的碰撞,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多姿多彩的有效历史课堂要求教师善于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观察、思考、发现、合作、探究,引领学生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

■ 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万花筒历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大万花筒
美在课堂花开
自制缤纷万花筒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历史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