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州,吴云刚,宋雨莲
(南阳南石医院 儿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造成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引起细胞损伤,造成腹泻[1]。相关资料显示,RV感染者多为6~24个月的婴幼儿,其发生率逐年升高,发生后常伴有低热、呕吐及水状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大量酮体产生,致使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现象,增加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风险,威胁患儿生命健康[2-3]。故提高小儿RV感染性腹泻的防治至关重要。文献指出,小儿RV感染性腹泻多影响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水平,可造成CK、CK-MB异常表达,引起脱水、酸中毒[4-5]。但目前,临床对CK、CK-MB与脱水和酸中毒之间的关系争议较大。本研究探讨小儿RV感染性腹泻CK、CK-MB的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脱水、酸中毒的关系,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240例RV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阳性组,124例非RV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阴性组。阳性组男128例,女112例,年龄6~29个月,平均(12.68±3.80)个月。阴性组男65例,女59例,年龄5~28个月,平均(12.24±3.39)个月。另选取68名同期于南阳南石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包括男36例,女32例,年龄6~30个月,平均(12.95±3.48)个月。3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RV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6];②年龄5~30个月;③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有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④心肌类疾病、呼吸衰竭或者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1.3 治疗方法待患儿入院时,测量其体温,检测尿液、粪便,积极采取补液、应用电解质稳定剂等措施,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
1.4 观察指标
1.4.1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脱水程度和酸中毒情况 根据精神、口渴程度、皮肤弹性、口唇黏膜、前囟和眼窝凹陷、尿量、酸中毒以及失水占体质量的百分比判断患儿的脱水程度,并将RV感染性腹泻患儿分为无脱水组、轻度脱水组、中度脱水组及重度脱水组。采用血气分析仪(美国,NOVOCCX型)分析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酸中毒程度,并按酸中毒程度将RV感染性腹泻患儿分为无酸中毒组、轻度酸中毒组、中度酸中毒组及重度酸中毒组。
1.4.2CK、CK-MB水平 于入院后第2天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以转速3 000 r·min-1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5 cm,分离血清。取上层血清置于无菌EP管中,使用罗氏PP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儿CK、CK-MB水平(试剂均由上海远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5~36个月婴幼儿的CK、CK-MB正常范围:CK为24~229 U·L-1,CK-MB为0~25 U·L-1(1 U=16.67 nkat)。
2.1 RV感染性腹泻患儿脱水程度与酸中毒情况在240例RV感染性腹泻患儿中,无脱水、轻度脱水、中度脱水及重度脱水的患儿分别有23例(9.58%)、156例(65.00%)、50例(20.83%)、11例(4.58%),无酸中毒、轻度酸中毒、中度酸中毒及重度酸中毒的患儿分别有26例(10.83%)、166例(69.17%)、42例(17.50%)、6例(2.50%)。
2.2 阳性组、阴性组、对照组CK、CK-MB水平比较3组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CK、CK-MB水平高于阴性组和对照组,阴性组CK、CK-M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3组患儿CK、CK-MB水平比较
2.3 不同程度脱水的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CK、CK-MB水平比较4组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脱水组CK、CK-MB水平高于无脱水组、轻度脱水组和中度脱水组,中度脱水组CK、CK-MB水平高于无脱水组和轻度脱水组,轻度脱水组CK、CK-MB水平高于无脱水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程度脱水的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CK、CK-MB水平比较
2.4 不同酸中毒的RV感染性腹泻患儿CK、CK-MB水平比较4组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酸中毒组CK、CK-MB水平高于无酸中毒组、轻度酸中毒组和中度酸中毒组,中度酸中毒组CK、CK-MB水平高于无酸中毒组和轻度酸中毒组,轻度酸中毒组CK、CK-MB水平高于无酸中毒组(P<0.05)。见表3。
表3 不同酸中毒的RV感染性腹泻患儿CK、CK-MB水平比较
2.5 CK、CK-MB水平与脱水程度、酸中毒程度的相关性CK、CK-MB水平与脱水程度均呈正相关(r=0.856、0.787,P<0.001)。CK、CK-MB水平与酸中毒程度均呈正相关(r=0.454、0.384,P<0.001)。
RV感染多见于5~24个月的婴幼儿,发生后常伴有低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致命性胃肠炎、脱水及电解质失衡[7]。目前,临床关于RV感染导致腹泻的致病机理尚无明确定论。RV对细胞表面受体具有识别作用,其不仅可感染小肠上皮细胞,而且可有效对病毒蛋白进行合成,降低上皮细胞对水分及钠的吸收程度,从而造成婴幼儿体内碳水化合物吸收障碍,引发渗透性腹泻[8-9]。另有研究认为,RV导致的腹泻主要与病毒结构有关,其非结构蛋白NSP4可促进胞内Ca2+聚集,加快细胞凋亡速度,并在Cl-外流的同时阻碍了细胞对Na+的吸收,从而引发腹泻[10]。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RV不仅可感染胃肠道,而且会严重损害婴幼儿的心脏[11-12]。梅长鸣等[13]通过研究指出,RV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心肌受损者可达80%,心肌酶水平高于健康儿童,CK、CK-MB水平在RV阳性与阴性腹泻患儿中的表达差异显著。这表明CK、CK-MB在RV感染性腹泻中的特异性改变。在本研究中,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CK、CK-MB水平高于非RV感染性腹泻患儿及健康婴幼儿,与上述研究结论[13]相符。这提示心肌酶的变化可作为评估RV感染性腹泻患儿病情的指标。
RV可引起患儿心肌损伤。其致病原因主要为:RV可作用于胃肠道黏膜,对深层淋巴细胞膜产生侵犯,导致病毒血症。感染RV后,婴幼儿多次腹泻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及酸中毒,进一步引起体内循环障碍,使得组织代谢异常及缺血缺氧,引起心肌损伤[14]。CK是心肌酶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存在于心脏、肌肉中,与肌肉收缩、细胞内部运转及ATP再生具有直接关系。相关资料显示,CK在健康儿童中的水平极低,在心肌受损婴幼儿中,其活力提升迅速,因此水平迅速升高[15]。CK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较敏感的指标。当心肌细胞受损后,心肌酶在外循环中释放,CK水平明显升高。CK-MB为CK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受损后,CK-MB水平迅速升高。尚建云[16]对RV感染性腹泻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脱水及酸中毒患儿的CK、CK-MB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CK、CK-MB水平均可随着患儿脱水、酸中毒程度的加深而升高。陈方等[17]发现脱水、酸中毒是RV感染造成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CK、CK-MB水平在不同程度脱水的RV感染性腹泻患儿及不同程度酸中毒的RV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K、CK-MB水平与脱水和酸中毒程度均呈正相关。这表明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脱水程度及酸中毒程度越高,心肌损伤越严重。脱水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使得电解质紊乱,造成机体内部环境异常,发生缺血缺氧,促进了自由基的生成,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
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血清CK、CK-MB水平与脱水、酸中毒的关系显著,其水平可随着脱水和酸中毒程度的加深而升高。通过脱水、酸中毒程度可以预测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心肌损伤程度,这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