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于亚辉,潘月卓,付雪蛟,杨洋,贺双梅,李晓迪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00)
农业科研管理作为现阶段农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验收,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各类学术活动等各方面,随着农业科技体制不断的深化和改革,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1]。目前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共性问题,亟需科研管理人员进一步探索改善[2]。
“十三五”期间全所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49项,市级项目2项,总经费达1 600余万元,为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设立自选项目76项,筹措资金200多万元,每年各类项目在研数量能够保持稳定数量水平(表1)。
表1 盐碱地所“十三五”期间每年各类项目在研情况
“十三五”期间,全所共通过审(鉴定)的科技成果13项,发布技术规程2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2项、市级8项。全所科技人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8篇、出版著作2部,其中在S C I期刊发表论文3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4篇,优秀论文、著作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3项(表2)。
表2 盐碱地所“十三五”期间每年各类成果产出情况
“十三五”期间,通过社会招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人,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期间1人取得博士学位,18人取得硕士学位,15人取得高级技术职称,并有近20名科研人员受到省、市级表彰,其中4人获得“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十三五”期间,在科技部及中国农科院的支持下,建立“农业基础性长期观测监测站”3座;“辽宁省两系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通过验收,现运行良好。所内组建“粳稻食味研究中心”1座和“水稻生物防控中心”1座,新增仪器设备30多台(套),加强了水稻遗传育种及综合配套技术方面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通过承担辽宁省科技特派团项目、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产业提升项目、省市综合开发项目等方式全方位、多元化进行科技服务推广工作,期间选派科技副县长1人、驻村第一书记1人、送科技下乡活动50次、开展技术培训35次、免费向社会发放科普资料5 000多份;通过辽宁电视台、盘锦电视台、盘锦日报以及我所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各类信息300多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0人次来所做学术报告;所内多次召开学会报告会,调动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每年都有将近百人次的老师和学生到我所技术交流及观摩学习。“北方稻作科学技术协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粳稻发展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鉴交流会和培训会,全国现已有294名水稻食味品评员通过培训、考核。
科研管理工作自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作任务目标不仅是专业性的管理者,还要做专业的科学技术研究,这就对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考验,不仅仅要做“通才”,还要做“专才”[3]。现阶段,绝大部分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仍缺乏一定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十三五”以来在科研设备、基础建设方面投入有所增加,但承担的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较少,项目普遍档次偏低,项目资金较少,难以满足更好地开展科研及科普宣传等需要,获奖科技成果相对较少,尤其是省级及以上奖励,在高水平论文、成果转化率方面还有待加强。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科研院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标准,现阶段“重研究,轻管理”的现象一直存在,其工作方式还停留在收发通知文件、收集、整理材料等这种比较落后的管理方式,导致科技资源信息不健全、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共享理念不能完全展现。
首先,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多与其他科研院所、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并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其次,要引进高素质人才,由于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应以专业的管理人才为主力,增设招聘岗位,扩大人才队伍,以便更好地完成科研管理工作[4]。
加大科技项目申请力度,广泛收集信息,多方位、多渠道争取项目新、档次高的课题,提高科技成果水平。在加大科技项目管理力度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提高科技成果水平,借以提高社会地位,加大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
结合自身发展构建综合性管理平台,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集成化管理,将项目、成果、科技档案、科技服务等多方面工作的各个环节均纳入平台管理中,充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提升管理效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