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有经济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引领作用

2021-07-19 07:06刘现伟
现代国企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科技企业

文=刘现伟 石 颖

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以来,国有企业不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不断增加、承担了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任务、成为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的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挑战更是机遇。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是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承担着引领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责任,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也应该在改革发展中贯彻国家的创新战略,并将创新作为根本战略目标和重要突破口。

国有经济创新引领成效明显

自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以来,国有企业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不断增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国有企业不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

近年来,国有企业的科研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力量。2016—2019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97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的26.5%,中央企业牵头承担了2030个重大项目。中央企业拥有73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其中91个为国家重点实验室,227名两院院士。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2019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9505亿元,同比增长33%,占当年中央企业投资总额的20%,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速114.9%,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增速88.1%,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速76.8%。

(二)国有企业科研创新产出不断增加

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人才和技术积累,且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施国家重大创新工程的基础好、实力强。当前,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大型水电站、高铁、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占领了国际科技制高点,获得了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的引领地位,而这些重大技术创新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完成的。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2012年至2018年,中央企业共有60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有16项,占全国总数的84%。2019年,中央企业在国家科技奖励表彰中奖项数量占比达到40%。截至2019年底,中央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总量约77万项。

(三)国有企业承担了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任务

国有企业作为创新型国家的主干力量,承担的重大科技创新和成套技术设备研发任务较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承担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许多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2016年以来,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天问一号”奔向火星,全国已建设开通5G基站超50万个,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公路桥面试通车,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地下厂房全线浇筑封顶,圆满完成了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任务,并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四)国有企业是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主导力量

国际经验表明,大企业不仅是一国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也是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力量。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的科研支出在美国占85%,英国为76%,法国为82%,意大利和荷兰则达93%。在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一般都是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设备优良,而且具有很强的研发力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人员和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已经成长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对国有经济创新引领作用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决胜阶段,国有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完成提质增效任务、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一)更好应对国际竞争,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深刻的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美、日、欧等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过重返亚太战略、《日本制造白皮书》、德国工业4.0、法国“未来工业联盟”项目等国家战略,正在争先抢占先进技术的科技制高点。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以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等为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其科技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在疫情带来的全球危机下,“产业链去中国化”“脱钩论”等观点出现,精准抓好“六稳”、守住“六保”底线,特别需要走出一条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新路子。我国经济总量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世界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大企业竞争,重大科技创新基本上由大企业最终实现,中央企业是跨越式创新的领军力量,以中央企业为龙头实现全面创新发展对我国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四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最重要抓手。

(二)适应新阶段新形势,引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供给侧。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无法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高端高质的新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供更好质量的产品、更高水平的服务,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三)推动转变发展方式,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

由于国际政经格局的重构,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内”、“外”并重,我国内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重要挑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着力点将产业链安全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总的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实质性改变。我国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高达50%;虽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会更加突出,创新需求更加迫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摆脱技术依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努力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时代后,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实现产业链基础的高级化与供应链水平的现代化,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供给,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而中央企业是国家基础创新的主要力量,必须在重大基础性、前沿性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和关键性突破,在涉及国家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在众多涉及基础设施领域、公共服务领域、产业关联性强的领域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创新。这类创新资本投入量大、周期长、风险高,其他资本不愿进入,必须由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承担。

(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有企业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重要载体,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是中坚力量。当前,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如研发投入不稳定,创新的市场化程度不够、经济效益的导向不强,技术创新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着科研活动“行政化”问题,对科技激励不强,创新氛围不够强,尚未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环境。加之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内在机制不活,影响和制约了自主创新以及创新成果市场化转换的积极性。此外,当今时代新产业快速发展、新业务模式逐渐成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正在从管理模式、营销方式等方面逐步向技术领域拓展,竞争更为激烈,这就对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十四五”起我国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必然要求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国有企业必须要扛起来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

工作建议

为更好发挥国有经济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引领作用,应强化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支持创新的文化以及氛围。

(一)优化国有经济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布局

进一步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更多地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一是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集中,重点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发展内在活力,大力加快高水平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二是向国有企业主责主业集中。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布局结构调整,做强主业、做实创新、做响品牌,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大型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三是优化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中央企业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将中央企业中的低效无效资产以及户数较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的中央企业,适度集中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

(二)着力打造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

国有企业应继续汇集创新资源,带动社会创新。一是从单体创新走向整合创新。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在于单体创新,国有企业的优势是整合创新,国有企业拥有非常优秀的资源平台,特别是拥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资源,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放在资源整合工作上。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加强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推动股权多元化,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优势互补,促进国企与民企之间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并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解决一批制约企业和行业长远发展的共性及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二是创新要兼顾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国有企业因为具有公共性,创新不是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应该是广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创新不是说很昂贵或者非常奢侈的,应该是非常面向百姓的、服务大众的创新,所以低端创新仍然是我们一个环节,让老百姓用得起创新产品,这是我们创新的主要任务,以前化妆品国有企业做得很多,但是他们没有扩展,应该去扩展他们的产品,老百姓能用得起,那就是创新方向,建议扩展国有企业创新的内涵和丰富形式。三是走产学研合作创新道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的创新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是必然选择。经验分析也表明,合作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可以使企业在共生共赢的合作环境中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和产学研结合主导的作用,探索和实践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化合作的各种有效形式,特别要注重选择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如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各类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鼓励优势产业集团与中央科研院所重组,共建研发实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这些方式有利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创新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扩展为规模经济优势,从而提高合作各方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强化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使命担当,敢于建功立业。一是要激发国企内部创新活力,推进国企内部组织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加快建设开放拓展、分布汇聚、协同共享的平台型、网络型新兴国有企业。允许和鼓励企业自行决定创新战略,灵活调整主业投资和管理政策,减少国资监管部门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干预。二是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形成社会各界对研究投入的热情。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向科研投资和捐赠,并在税收等各方面进行政策支持。三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我国大量科研成果和专利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转化率为60%至70%左右;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6年我国为56.2%,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差距较大。这些问题正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痼疾。自主创新的结果就是要形成新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为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做出示范

国有企业应加大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力度,走在前列、做出示范。一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明晰产权、政企分开、明确责权,促使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管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得以更好地发展。二是更加重视管理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有些研究者也强调营运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和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与西方最先进的创新企业相比,我国国有企业的营运和技术创新已不是很落后了,现在要强化战略和商业模式创新,强化管理创新。建议国有企业要强化产品、工艺、流程、服务创新、商务模式创新,这样的创新才会保持竞争力更强。三是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措施。加大中长期激励力度,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解决动力不足问题。构建适应企业特点和需求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确立“以价值创造者为本”的人才理念,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的新机制,让一线技术人员静下心来搞创新。建立持续稳定有效的创新投入机制。借助产学研融合发展之力,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协同优化配置各类企业创新资源。四是持之以恒地开展微创新。国企创新发展不能奢望通过一场革命彻底解决,或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微小的创新聚沙成塔成就变革的持久进程。要通过一系列的“微创新”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直到实现企业脱胎换骨的改变。五是按照“竞争中性”原则推动深化国企改革。竞争中性逐渐成为新一代国际经贸规则关注的焦点内容,应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公平对待所有市场主体,确保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各归其位、优胜劣汰,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

(五)共同营造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国有企业应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浓厚氛围的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一是建立创新容错机制。高风险性与不确定性是与技术创新相伴随的重要特征。国有企业只有为创新提供一定的试错空间,才能真正激发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释放企业创新活力。要明确容错标准,细化容错条件,明确容错对象,保护和鼓励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国企管理层及创新团队,打破国企负责人不敢创新、不愿意创新的僵局。二是创新理念和思维的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仅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还是创新理念和思维的改革。如果仅仅对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企业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不变,同样起不到引领作用。三是营造鼓励创新的国企内部文化。企业的文化是否支持和鼓励创新,也决定着这个企业是否存在创新生存的土壤,决定着企业未来成长的高度。国企要积极培育员工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的创新种子,将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凝聚在一起,给员工创新的理念和空气。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科技助我来看云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