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文祥
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紧紧围绕装备研发体系、技术研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面向未来战争、对接实战需求,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分工协作、开放共享、产学研一体发展的兵器行业火炮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打通作战、装备、技术、能力与基础整个“需求链”,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行业引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换挡提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大将“习近平强军思想”写入党章,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根本引领和科学指南。军工科研院所肩负着国家战略安全的神圣使命,承担着大量装备科研生产任务,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把军工科技优势转化为部队的能力优势、作战优势。面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兵器工业集团突出强调履行强军首责,加快建设装备研发体系、技术研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所要切实履行强军首责,推进装备研发体系、技术研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必须尽快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机制问题,系统提升科研管理效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型号、预研任务,为部队提供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装备和高效优质的售后服务,加速完成由“保装备”到“保战斗力”的转变,全力保证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实战需求,为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行业唯一的火炮总体研究所,坚持以履行好强军首责、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火炮研发中心”的发展愿景,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而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无法支撑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成为研究所实现发展愿景和目标的一大瓶颈问题,实施组织变革、加快科技创新势在必行。为此,研究所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主动站在国家安全战略、集团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规划高度,梳理思路、分析差距,系统谋划实施以组织变革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提出的装备研发体系、技术研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面向未来战争、对接实战需求,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分工协作、开放共享、产学研一体发展的兵器行业火炮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打通作战、装备、技术、能力与基础整个“需求链”,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行业引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换挡提速。
构建“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的职能管理体系。为扭转研究所没有统筹策划和开拓军品领域专门机构、需求信息获取滞后、面对竞争反应慢的被动局面,聚焦核心业务,优化部门设置,对职能管理部门进行整合重组,突出对接军队需求、突出提高管理效能、突出专业技术发展、突出资源有效利用。撤销了业务大综合、开拓市场力量薄弱的科研经营与管理处室,针对各军兵种和国际业务,分别单设组织机构,形成以科研计划部门为全面统领,四个装备发展部门为专项支撑的科研管理模式,强化了各军种领域开拓、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
构建“项目与技术协同创新”的研发设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理顺管理关系,整体构建以军队装备体系需求为牵引,以装备研发体系、技术研究体系为支撑的体系化装备创新发展能力,形成聚焦主业、分工明确、高效协同、运行顺畅的技术创新发展格局。整合优化专业部室,成立五大总体部,引领体系论证和总体技术研究,成立六个专业技术室,提供专业技术研究支撑。在巩固传统技术基础上,布局信息化、无人化、智能化等未来发展方向。构建以专业技术团队推进技术创新新模式,建立了专业技术团队和科研项目研发团队互为促进、相互协同的新机制,全面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构建“提升试制效率反哺创新设计”的科研试制体系。针对研究所科研试制小批量、多品种,专业加工设备有限,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军品科研高精尖、短平快需求的问题,合并重组科研试制资源。突出抓研制进度、抓装备质量,深入对接军队需求,统计分析备件信息,制定均衡的月、周、日生产计划,针对生产瓶颈开展精益改善,优化产品工艺路线,紧盯重点环节、确保研制进度;建立与科研系统的技术交底工作机制,加强工艺执行和过程质量控制,促进工作协同和质量提升。突出抓多能工培养、抓装备服务保障,对不同技术工种人员跨组培养,实现技能人员由单能工向多能工提升转变,提升科研试制效率。
构建“强化主辅分离与归口管理”的服务保障体系。为进一步聚焦科研主业,更好地保障项目研制与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科研保障“主辅分离”,成立信息、档案、试验、物资、后勤“五大中心”,分别作为相应业务组织实施的主体,同时赋予一定管理职能,实现各领域业务从顶层设计到组织实施由一个部门全过程管理,既为科研管理“减负”,又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保障服务。按照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实施公务用车改革、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职工医院清理退出,打造精简高效、配置优化、对接市场、充满活力的服务保障体系。
为消除部门之间、流程之间以及对外联系工作流程的真空地带,解决制度流程冗繁复杂、相互交叉,办事流程环节过多,管理运行效率低、内耗大的问题,根据调整后的组织机构以及部门职责,对科研管理制度与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整顿。
建立完善以基本制度和专项制度相配套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针对科研团队管理、计划考核管理、项目绩效管理以及项目策划、方案与设计、会议组织、物资采购、试制组织、试验组织、鉴定验收、知识产权和售后保障等环节,均制定了相应的专项制度或内部管理标准,对专项管理中职责权利、组织形式、资源配置以及管理流程都进行了明确,做到分工明确、衔接有效、运行顺畅,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整体快速响应能力,形成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体系。
开展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两化一提高”活动。通过流程梳理、调研反馈、确定方案、落实方案四个阶段,共完成流程整改140项,修订相关制度50项,将管理上的冗余、低效、浪费环节最大限度压缩去除。梳理优化典型研发流程,明确了每个研发环节的交付物、标准及仿真验证规范,并将优化后的流程嵌入到协同设计平台(PDM)系统中,有效保证了设计质量和效率。
大力实施科研设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应用协同设计平台和多项目管理系统。构筑团队协同开发、协同运行机制,从组织角度保证设计工艺一体化、科研产品“三化”设计等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有效应用;制定多项设计标准,完善模拟仿真手段,强化知识库、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从机制和手段上保障团队协同运行。利用多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了集成化、全要素、分类分级项目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了项目计划、进度、经费、资源等要素的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控和多项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审批,提高了科研管理效能。
图:中国兵器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董文祥(左三)到电气产品制造中心调研生产任务保障履约情况
为解决薪酬体系设置、薪酬分配制度不尽合理,激励效果不明显,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新的组织管理体系下,建立以立项贡献奖、成果转化奖为核心的系统化全周期科研激励机制。
以鼓励竞争为导向,建立矩阵式分层分类项目争取激励机制,提升立项竞争能力。为激励争取科研项目,设置了项目立项贡献奖,授予通过论证、前期开发、技术攻关、竞争择优,最终达到预定目标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团队。立项奖励以项目类别、竞争激烈程度、领域拓展、项目经费四个因素为核心,建立矩阵式激励机制,突出价值贡献、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员工主动对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以鼓励原创为导向,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果和转化激励政策既是调动科技人员主动总结提升、主动策划转化积极性的直接有力措施,也是对前期项目研制和技术研究效果的检验。研究所针对原激励机制存在的不够系统、不适应新环境等问题,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建立层级明晰涵盖全面的科技成果激励机制,所级成果根据成果等级决定每项成果的奖励标准;省部级和国家级成果激励标准由成果等级和完成人数两个维度决定,既体现出成果的重要性,也体现研究所在本成果中的贡献占比。同时,设立技术发展贡献奖,用于激励在研制过程中,实现理论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原理使产品性能大幅提升或拓展了技术领域,对研究所的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阶段性技术成果。
为解决科技领军人才不足、科研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等制约科技创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培养与管理措施,加快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
实施个性化引才引智新政策。加大稀缺科技人才引进力度,给予新入职博士“保底收入+浮动薪酬”待遇,浮动薪酬根据具体条件“一人一议”,急需的优秀人才签订聘用合同后,按标准一次性发放安家费,并提供3年免租金单元房;明确新入职硕士3年保底收入,签订聘用合同后,也按标准一次性发放安家费,并提供三年单身宿舍;提高科研一线薪资待遇,完善生活保障及薪酬保底等措施,提高住房补贴、公积金、通信费、物业费、取暖费、带薪年休假、高温假等福利标准,强化引人留人的待遇优势。
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导师制”。制定了《青年科技人才“入职导师制”》 、《青年技能骨干人才“师傅带徒”》等管理办法,导师与指导对象签订责任书,责任书与所技术发展战略、专业领域建设以及指导对象从事的科研/技术项目、专业特点、技能传承、技能提升和工艺改进相结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措施、时间节点,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和技能后备人才的能力提升、文化融合与岗位成长,促进高技能和绝技绝活的传承。
制定实施“科学家培养计划”。建立从一线科研人员、技术团队首席、所级科技带头人、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到“两院”院士的成长发展通道;针对40岁以下总师后备人才“一人一案”,给有潜力的年轻科技骨干“压担子”,通过进项目、带团队滚动培养,每一个型号项目研制定型或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结题,都要锻炼出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动态发展。形成了1名自有院士、3名特聘院士、4名特聘高级专家、4名兵器首席科学家、18名兵器科技带头人、30名所级首席专家和科技带头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图:科技人才成长通道图
建立开放型产学研一体“育才引智”机制。依托重点项目和重点实验室,有计划地组建、培养技术创新团队和人才梯队。对于科技创新贡献突出的科技人才,在技术职业发展层级上破格提拔。遴选有专业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和团队,主动安排到对外合作项目团队中去,在项目合作中培养创新人才。特别关注合作方在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通过提供事业平台、承担重大项目、列入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合作共赢。
科技创新换挡提速,更好地履行了强军首责。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各研究部室、基础保障中心和专业技术团队聚合定向发力,研究范围涵盖了火炮主要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立所之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让创新有为者吃亏”的激励效应逐步显现;科技发展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近几年新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明二等奖等近10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十余项;申报专利50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300多项,实用新型授权20多项。先后攻克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使型号项目研发效率大幅提升,研制周期大大缩短,研发设计试验成功率达到100%,质量损失率控制在0.35%以内,重点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97.5%以上,更好地履行了保进度、保质量、保售后服务的强军首责。
管理创新再造动力,有效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在基于组织变革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与实践中,研究所主动站在国家安全战略、集团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规划高度看待研究所的使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体系策划,推动了跨行业领域、全产业链的产研互补、合作共赢。对接客户需求的专业力量得到整合,科研人员拓展技术领域的敏感性大大增强、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主辅分离”预期完成,科研主业“轻装上阵”;制度流程大幅简化优化,管理内耗明显减少,立项、审批效率明显提升。“十三五”预研申报项目近30个,竞标成功率近90%,基本竞争到了领域的全部预研项目,跨领域立项实现历史性突破,传统领域优势地位稳步提升,新兴领域打破行业垄断,陆续争取到重点项目抓总研制任务,科技成果产出、转化分别同比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