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西迁精神” 为世界之光
——西安交大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2021-07-19 01:11席光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安交大教育

文/席光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高等教育版图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教育对外开放新的时代使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发布,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主动作为,也要求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近年来,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根据相关重要文件精神,搭平台、抓资源、促发展,全力助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各项工作发展。据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中心报告,西安交大国际化排名2019年排名第十,比2018年上升1位。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2020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西安交大2020年国际化排名全国第十位,上升1位。

一体两翼,布局发展全球合作伙伴

“十三五”期间,西安交大确立了“一体两翼”总体规划,与海外30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署有效协议260余份,合作伙伴遍及五大洲。一方面,通过“大学校园日”“友好合作大使”等项目与活动,深入推进意大利米兰理工、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并取得良好成效,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设计学院落户创新港,两校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另一方面,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创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以下简称“联盟”),通过开展联盟校长论坛、暑期夏令营、丝路青年领袖计划、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等活动,推动人文交流与青年领导力培养,并以此为契机,争取到西安市“世界知名大学校博览会”专项支持以及“‘一带一路’奖学金”资助。10个专业子联盟的建立与各项活动的开展,使联盟活动深入服务学科发展。2018年,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多措并举,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要求我们把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国际合作在此方面,开展了以下有效实践:

寻资源,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全校累计获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0项,数量居全国前列。2020年,397名学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录取人数315人,居全国高校第一;“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也取得新突破,学校也成为首批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自主规划试点单位。此外,通过承办国家留学基金委“第十二届研究生国际奖学金信息说明会”“2020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培训”,扩大了此项工作影响力。

设专项,推进海外学习工作快速发展。设立“全球校园计划”,资助学生赴QS排名前100的大学进行长短期交流。通过编辑《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海外学习手册》,赴校各书院进行项目宣讲,激发学子赴海外学习的积极性。2019年,资助优秀本科生学生25名,实现超额获批。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实施校际派出项目57项。

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设计学院成立

重树人,着力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通过承办外交部“外交外事知识进高校”“东盟与中国关系系列演讲”等大型知识讲座活动,开展丝路青年领袖计划、丝路文创暑期夏令营活动,在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同时,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其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力、全球胜任力。西安交大还以西安市当选世界城地组织(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UCLG)联合主席城市为契机,与西安市政府联合申请“西安地方行动港—青年教育与对话港”项目并获批。在近期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行动节”活动中,西安交大支教团学生在世界城地组织重要会议上,展示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城地组织好评。

找准定位,助推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他强调,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西安交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在助推科学研究方面也努力发挥自身作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聚高峰,加强引智基地平台建设。2020年,西安交大获得科技部各类引智项目经费1512万元。其中,获批“111基地”项目11项(“111基地”项目8项,“111基地”2.0项目3项),基地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位。为争取理、工、文、医领域全覆盖,积极组织相关学科申报陕西省创新引智基地,并获批8项。通过“111基地”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电信、电气、能动、材料、航天等优势学科国际合作得到长足发展。各基地通过引入外国人才和海外团队,开展学术交流,在

Nature

Science

等期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铁电单晶材料项目入选国家2020十大科技进展。

优服务,多方筹措资源支持科技合作。2020年,在优化国际会议申报流程等工作的同时,两项会议获批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在内地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资助(5236美元/项)。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支持下,国际处承担了“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中英文网站建设、联合教育项目评审会组织等相关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获得3项中东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立项,获资助项目数量及金额居全国首位。

广宣传,推动创新港建设发展。围绕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创建,我们向海外合作伙伴全力推广宣传创新港的开放融合的办学理念以及“6352工程”的政策内核,并在创新港举办了第五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校长论坛、中国高教协会2019引智分会年会、2020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会等各类大型活动。近期,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突破口,积极筹划丝路国际学院的建设。

双向流动,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引进来,外籍教师规模及层次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家引智工作机构与方针的调整,向各学院传达聚焦“高精尖缺急”、大团队、成建制引进外专的政策导向,积极推荐外专并获得各类荣誉。李昌钰博士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Dieter H. Hoffmann教授荣获“国家特聘专家”、田中祀捷教授荣获“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使者”和西安市友谊奖、索菲亚教授和Bucurea Novac教授荣获陕西省高校“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贡献奖。2019年,推荐多名海外学者教授参加国庆70周年庆典活动。2020年,学校长期外籍教师达到143人,比“十三五”开局之年增长59%。学校与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积极配合,开通海外高端人才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及优化服务。在国外疫情严重时期,协助学校外籍教师顺利返回学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走出去,推动教师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十三五”期间,学校重新修订因公出国规定,积极鼓励教师出国研究,规范管理。2019年,教工短期出访人数达2451人,比2015年增长33%,在国际学术组织任重要职位人数达到79人。

抓住契机,为全球教育事业贡献交大力量

新时代,国家倡导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特别在“后疫情”时期,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向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在此方面,我们通过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云端抗疫”活动,分享“停课不停学”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传递友谊、分享经验,并接受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等高校因为疫情不能及时入校学习的中国籍学生在创新港继续学业;联合国家电网、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电灯组织举办“超高压输电及智能电网专题工作坊”,探索未来丝路沿线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3届“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的举办,将人工智能科技与“一带一路”交流相结合,提升国际社会青年一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西安交大将加快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师生的全球胜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国际合作新局面。将以“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理工设计与创新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立为契机,梳理学校合作伙伴,以“成熟一个、进驻一个”的方式,落实“6352”工程,推进丝路国际学院规划建设;将根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参考海外评估体系,广泛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结合管理重心下移,推进以院系为主体的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勉励广大师生继续发扬“西迁精神”。20世纪50年代,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入大西北建设的时代洪流,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

我们将继续弘扬“为世界之光”的开放办学传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莅校讲话精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视野的青年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西安交通大学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西安交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西安交大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
题解教育『三问』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紫光展锐携手西安交大:共建AI联合实验室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体育传承中的西迁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