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艳
肝实质内出现异常B 超回声区域或异常CT 密度区的病变称为肝脏占位性病变[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一般肝脏占位性病变均可以由肝脏B 超技术、MRI技术或CT 技术等检查给予明确诊断[2]。MRI 在全身各系统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脊髓、心脏、关节、骨骼等部位。螺旋CT 是从X 线机发展而来的,目前CT检查已广泛运用于颅脑、胸部、腹部、五官等部位的检查诊断。医师应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科学的给予诊断,明确占位性病变的原因,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对比螺旋CT 和动态MRI 扫描对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果,并对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准确率进行评价。具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过患者或者其家属知情同意。选取2018 年8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就诊的72 例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年龄34~67 岁,平均年龄(48.75±6.09)岁。排除标准:①患者对于本次研究的方法不能接受;②患者本身有其他的疾病影响本次研究需要检测的指标;③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并需要检测尿常规的患者;②在阅读同意书的情况下自愿参加研究并签写同意书的患者。将这72 例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 例。
1.2检查方法 对照组使用螺旋CT 增强进行检查,扫描仪器及扫描参数:美国Phillps-128 层螺旋CT 扫描仪,扫描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转速0.27 s/r,层厚6 mm。所有患者检查前7 d 内避免消化道项目检查。患者正式检查前6 h 禁食,检查前45 min 适量饮水使患者膀胱充盈,后对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试验呈阴性者可进入后续CT 扫描检查。CT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首先对患者进行平扫,随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肝顶至肝下缘。检查时对患者使用高压注射器,在肘中静脉处注入对比剂碘普罗胺,对比剂用量为1.3 ml/kg,注射速度4 ml/s。观察组采用动态MRI 进行检查,扫描仪器及扫描参数:美国GE Discovery3.0 磁共振仪,八通道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T1WI 扫描参数为:TR 138 ms,TE 2.2 ms;T2WI 扫描参数为TR 6000 ms,TE 68 ms,MS 层厚4 mm。患者在正式检查前12 h 内禁食,检查时对患者使用高压注射器在肘前静脉处注入对比剂钆喷酸葡甲胺盐注射液(Gd-DTPA)。对比剂用量为0.2 mmol/kg,注射速度为3.5 ml/s。注射结束后立刻给患者注射20 ml 生理盐水。在注射完对比剂后的第8 秒、60 秒、180 秒时分别采集数据,数据使用functool 软件分析,制作患者的动脉、门静脉和肝内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加以分析统计。
1.3观察指标 分别将两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恶心呕吐等)、VAS 评分。计算两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以病理为金标准,以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分析ROC 曲线[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诊断符合率 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96.97%(32/33)略高于对照组的93.75%(30/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诊断符合率比较[n,n(%)]
2.2不良反应及VAS 评分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0、VAS 评分(0.56±0.17) 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1.11%、(1.10±0.3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VAS 评分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VAS 评分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核磁共振及螺旋CT 增强诊断效能 对照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3.75%(30/32)和0(0/4),真阴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100.00%(4/4)和6.25%(2/32);观察组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6.97%(32/33)和0(0/3),真阴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100.00%(3/3)和3.03%(1/33)。对照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75%(30/32)、100.00%(4/4),观察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7%(32/33)、100.00%(3/3)。以病理为金标准,以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出ROC 曲线,见图1。
图1 两种检验方法的ROC 曲线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专有性名词,一般作为B 超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的诊断结果说明。它并不代表肝癌,也不代表肝脏其他恶性肿瘤。肝脏占位性病变泛指肝脏中“多出来的东西”,具体可能包括良性肿瘤、结石、寄生虫、恶性肿瘤等[4]。根据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令人谈其色变的肝癌、肝肉瘤等都是恶性占位性病变;而肝囊肿、肝包虫病、肝腺瘤等均属于良性占位性病变。当发现肝脏有占位病变后,应首先对其进行定性论断,即做甲胎蛋白含量检查,必要时可结合肝功能化验、肝炎病毒检测等其他检验[5]。目前对于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螺旋CT 增强扫描和动态MRI 扫描,两种扫描方式均能非常好的显示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果。
螺旋CT 是一种具有多排宽探测器的数据成像系统,它可以不间断的采集投影数据,得到物体的数据,从而建造出高质量的三维图像。目前临床上螺旋CT的应用范围极广,例如对骨骼肌肉扫描可分析患者骨骼肌肉情况,利用血管对比剂还可以更好的观察到动脉血管。因此螺旋CT 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是具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基础和临床意义的。MRI 能够利用磁共振现象把从人体中获得的电磁信号转化为人体图像数据。MRI 技术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例如肿瘤创伤、先天性病变等检查。MRI 扫描与CT 扫描相比,其优点主要有:①MRI 扫描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的伤害;
②MRI 技术能够多序列的成像,具有多种图像类型,可提供更丰富的图像资料;③对于软组织结构如膀胱、子宫、阴道关节等部位的显示更加清晰。但它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它的扫描时间更长,扫描空间更封闭,幽闭恐惧症患者的配合度也更低。对于胃部、肺部等运动性器官的图像显示并不清楚。因为胃部、肺部等器官中的氢质子密度很低,成像效果不佳。MRI与CT 相比,费用更加高昂。
综上所述,CT 诊断和动态MRI 诊断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均较高,但使用动态MRI 扫描的患者具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经济实力、病变程度等综合评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