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需要进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史”教学应提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田野,在田野中发现历史、感悟历史。教学与实践密切联系,不但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大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36-03
“中国古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主干课
程,其教材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构建中国古代史的学科体系打牢专业基础,为将来从事历史教学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仅仅依靠学习专业知识还不能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田野,让学生在田野中发现历史、思考历史、感悟历史,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能力和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遵义师范学院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每个学期安排两周的时间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我们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周,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现场,进行直观教学,在广阔的空间中让学生发现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遵义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开展“中国古代史”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的田野,与相关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友好交流,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思考历史现象提供了直观的教学现场。具体来说,我们在遵义海龙屯、沙滩、玛瑙山等地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一)海龙屯实践教学基地
2015年7月4日,遵义海龙屯等三处土司文化遗址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成为贵州省第一处也是目前省内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是平播战争的主要战场,也是最后的战场,这为“中国古代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现场。为平息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王朝组织八路大军共二十余万军队围攻海龙屯,经过一百多天的激烈战斗,明王朝最终平定播州土司叛乱。
在海龙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后,我们每年定期带学生走进海龙屯,去感悟、体验这一段历史,并且思考历史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海龙屯遗址是土司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走进海龙屯,能更好地理解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管理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在中央王朝不能直接管控的地区,任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自治,“以夷治夷”,对于维护国家完整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平定土司叛乱,改土归流,中央王朝对原土司地区进行直接管理,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巩固和发展。带领学生走进海龙屯,能够让他们对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直观的感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规律,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趋势。
(二)玛瑙山实践教学基地
2019年10月,凤冈县玛瑙山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凤冈县玛瑙山主要历史文化遗存是清代咸同年间的,在历史时期上划分,应该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畴。但根据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玛瑙山始建于南宋时期,推断为“南宋绍兴二年(公元
1132年)”之后到公元1153年之间[3]。从2016年开始,我们带领历史学本科班的学生到玛瑙山进行实践教学。
在玛瑙山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感悟乡村社会组织结构及其有效运行机制。咸同年间,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很难对乡村社会进行有效管控,这时,士绅在基层社会中的作用凸显。面对社会动荡,他们积极组织乡民构筑城堡,保卫家乡,保卫家族的生命财产安全,以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通过玛瑙山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运行状况。尽管玛瑙山遗址、文物多属于咸同年间,但中国乡村社会的运行是一个整体,不会因为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发生巨变,其组织形式还是以士绅为乡村社会精英、领导和动员乡民的组织结构。
(三)沙滩实践教学基地
沙滩位于遵义新蒲新区新舟镇禹门村,因洛安江中一片四面环水的沙滩而得名。清代,沙滩孕育了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崇尚“渔樵耕读”,其学术成就影响深远;抗战时,浙江大学学者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称之为“沙滩文化”。“沙滩文化”是黔北遵义的地域文化,“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这句话说明了沙滩文化在贵州的地位。
通过到沙滩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学生能认识清代遵义文化发展的特点,探究沙滩文化的成因,分析其表现,探究其影响等。
二、实践教学与课程紧密衔接
为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要做好实践教学安排,启发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思考,深入探讨实践教学内容的价值及影響。具体来说,在实践教学开展的学期,教师提前安排学生查阅相关文章、古籍、方志等各种文献,了解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形成初步认知,从而使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寻找实践教学与中国古代史课程的结合点
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参加“中国古代史”课程实践教学时,教学基地是一个个分散的遗址,仅仅是参观几个文物保护单位,很难形成整体的认识和思考,进而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为此,必须寻找到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点。
以海龙屯实践教学基地为例,引导学生到海龙屯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前,首先,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查找与海龙屯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章和古籍,阅读平播战争的史料,包括正史、实录、政书、文集以及地方志中的相关史料。其次,组织学生探讨海龙屯建造的背景、形成过程,认识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最后,提炼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点。在海龙屯进行实践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以及土司遗址的价值。
通过在海龙屯的实践教学,学生会充分体会到中国古代王朝的管理智慧,认识到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管理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王朝还不能对这些地区开展直接统治之前,利用少数民族的首领对这些地区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了有效的治理。这种间接统治的策略是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管理智慧的结晶,对于维护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上文所述,实践教学进行到这个层次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深层的内涵还没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显然还没有达到。为此,要注意提炼实践教学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海龙屯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认识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过程,海龙屯遗址的形成不能简单理解为中央王朝对播州土司的平叛,还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中央王朝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这种特色的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管理体系的创新,由于保证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因而意义重大。因为土司制度带有明显的专制性和分裂性,中央王朝在有能力对土司地区进行直接管理时,改土归流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基于此,学生能够认识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然性,理解我国古代大一统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意识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对分裂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三)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多关注家乡的历史文化,发现身边的历史,在具体的场景中感悟历史、体验历史,从而养成解读身边历史的习惯,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让学生走进沙滩,在沙滩田野调研基地感悟沙滩的历史文化,從沙滩文化的名人如郑珍、莫友芝的身上感悟家国情怀。
开展调研之前,引导学生阅读道光《遵义府志》等地方志书。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郑珍与莫友芝合著《遵义府志》,被梁启超称为“天下府志第一”,张之洞也称之为三大优秀府志之一。这部府志是地方志书编纂的典范,史料丰富、考据详实且叙事生动、文笔典雅,可读性强。学生读后,对家乡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认识沙滩文化的意愿就更加强烈,对沙滩文化的形成有了深入的思考。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历史学习和历史课程的特点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资料创新,即史料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和学习视角创新等方面。
(一)史料创新
引导学生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与课堂教学不同,实践教学的史料多来自于田野。在“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从教材、古籍中寻找史料,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形成自己对中国古代史整体和宏观的认识。而让学生走进实践基地,走进历史的田野后,他们会发现历史资料不仅仅是从书本上来,在实践教学基地内,碑刻资料、文书资料、摩崖石刻、考古发现、地名资料等都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史料。
在海龙屯发现的碑刻资料就有一百多处,其中比较有名的如《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从中就可以认识末代土司杨应龙对海龙屯的管理模式。明代的史料和参与平播战争将领的笔记文集中,都称此地为海龙屯了,为什么末代土司杨应龙还称之为龙岩囤?他为什么使用“骠骑将军”?通过这一碑刻,学生可以思考土司与国家的关系,认识这一碑刻是土司国家认同的见证。
在玛瑙山,从城墙和地下溶洞的立体防御体系,学生可以体会古人的智慧;从石桅桩、惜字塔和“岁进士”牌匾,学生可以了解清代的科举文化等。
(二)方法创新
在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不仅能发现新史料,从理论方面来说,也会有新的思考。学生走进海龙屯,在海龙屯可以发现大量的碑刻资料、考古材料等,这些材料不仅是土司制度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实物见证,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土司制度是土司对国家认同的体现,通过国家认同的理论来透视土司制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土司制度。平播战争与改土归流则是国家治理深入的体现,可以用国家治理的理论来学习和研究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学生走进玛瑙山则会对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有更深刻的认识,玛瑙山军事营盘的形成是地方士绅治理乡村社会的体现。通过对玛瑙山实践教学基地的考察,学生对乡村治理的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视角创新
走进历史的田野,在实践教学基地发现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学生用新视角去学习历史。与课堂教学不同,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为体验和感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从而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历史现场,深刻感受历史发展的脉络。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教学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实践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生学习空间的转移,更在于其观察历史、思考历史的视角发生转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教学就是“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才能更深入体会“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
四、结语
加强大学实践教学,“已在我国高校中形成广泛共识”[4]。当前,实践教学在理、工、农、医类学科已经广泛开展,但在历史学等文科类学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史”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只有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教学实践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田野,在田野中感受历史,在空间的横向场域内感受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用眼睛发现历史,用心体验和感悟历史,用脑思考历史,用手触摸历史,在历史的现场读懂历史。
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课外实践则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认识。课外实践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5]。只有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加深了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大大加强对历史专业的认同度。
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在实践周之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事先对田野调查点形成初步认知。只有这样,实践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实践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实践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此外,实践教学后还要进行总结,只有做好总结,实践教学的效果才能优化。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将总结报告做成展板,在校园内展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的质量,评比分数,纳入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合作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总之,高校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构建要经过长期的过程。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对于“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持实践与教学并重的课程教学理念,“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3]陈季君,胡安徽.贵州凤冈玛瑙山营盘初建时间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5).
[4]刘艳,林相友,逯家辉,等.改革实践教学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7).
[5]杨胜香,郗玉松.科研实践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