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辉,王晓昕,王小溪,赵径书,李 潞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五科,辽宁沈阳 110002
心力衰竭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其发生与发展是一个进行性的过程[1]。由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机体器官功能的老化和生理环境的改变,患病后有其特殊的心理问题,容易引起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障碍[2]。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采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仅依靠药物、手术等躯体治疗方法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护理要求护理工作者对老年患者在进行心理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3]。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本院收治的20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危险因素,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3例,女87例;年龄63~82岁,平均(72.35±5.62)岁;病程为2~13年,病程范围(6.57±1.49)年;疾病类型:慢性心力衰竭76例、高血压45例、心肌病27例、冠心病25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其他9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55例,Ⅲ级83例,Ⅳ级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订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18》[4]的相关标准,且均知悉本次研究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精神意识障碍者。本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方法 (1)资料收集: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入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经济情况、职业、疾病类型等,同时记录患者NYHA分级。(2)不良心理状态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3)危险因素分析:将收集的患者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危险因素,从而寻找相应的护理对策。
1.3观察指标 评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发生情况:焦虑采用HAMA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14个条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状况越严重;抑郁采用HAMD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17个条目,评分标准:总分<7分表示正常;总分在7~<17分表示可能有抑郁症;总分在17~24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症;总分>24分表示严重抑郁症,即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状况越严重[5]。将发生不良心理状况人数与无不良心理状况人数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不良心理状况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1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心理状况发生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得知,20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有47例出现焦虑,占比23.50%,HAMA平均评分为(18.32±3.26)分;56例出现抑郁,占比28.00%,HAMD平均评分为(16.24±3.07)分。
2.2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职业、疾病类型等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情况、NYHA分级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见表1。
表1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经济情况、NYHA分级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统计显示,心力衰竭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健康杀手,全世界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将近2%,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达到360万,其2年病死率为37%,6年病死率达到82%[6]。美国FEOLA等[7]研究显示,老年人心力衰竭是主要的中老年疾病,在45~94岁这个年龄段,年龄每增加10岁,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就升高两倍,50~60岁人群发病率为1%,而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6%~10%,到80岁可增加10倍。因此,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且发病后患者常会出现心慌气短、哮喘、疲劳、腿脚浮肿等症状,因此,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使患者缺乏治疗的信心,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8]。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0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有47例患者出现焦虑,占比23.50%,56例出现抑郁,占比28.00%。由此可见,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加以重视。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病程、职业、疾病类型等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情况、NYHA分级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经济情况、NYHA分级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研究结果笔者分析,首先,在文化程度方面,可能的原因为,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对于心力衰竭这一疾病的认知不足[9],因此,在治疗时对医护人员所讲授的内容无法很好地理解,同时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因而更容易增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其次,在经济状况方面,众所周知,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比较节俭,而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耗费较大的治疗费用和较长的治疗时间,此外,部分患者家庭经济压力比较大,害怕需要负担巨大的医疗费用,也会担心家庭的经济压力,在这双重作用下,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也更易产生[10];最后,在NYHA分级方面,其分级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重,受疾病的影响,患者就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11]。因此,为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治疗期间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
基于此,笔者建议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以下的护理对策。(1)健康宣教:在进行健康宣教时,护理人员应根据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文化程度,针对性地进行疾病健康知识宣教,例如,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座谈会等方式,细心、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预防等相关知识,并为患者解答疑惑[12]。(2)心理疏导:在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一方面可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并针对性进行疏导;另一方面可拉近与患者的关系,多给予患者关心和爱护,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温暖,尤其是对于一些子女较少来探望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更应多加关注,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信心。(3)用药指导:在用药方面,护理人员除了应知道患者服用心力衰竭治疗的药物以外,还应根据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情绪情况,适当给予抗焦虑、抑郁等药物治疗,减轻患者不良心理情绪[13]。(4)饮食指导:良好的饮食既能够保证患者的身体需求,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机体免疫力。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求,科学制订相应的饮食方案。患者在饮食上需要做到低盐低脂,营养丰富,便于消化,尽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类,还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等[14]。(5)医疗保险:对于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帮助其完善医疗保险,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和经济压力;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联系,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比如,通过社会募捐、找医院人员进行捐款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经济压力,确保治疗的持续进行,从而降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发生[15]。
综上所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应予以重视,同时,文化程度、经济情况、NYHA分级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