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契合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
——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2021-07-17 07:21
东南文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运河展厅博物馆

张 乐

(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210016)

内容提要:公共空间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社会教育活动、休闲服务、艺术观赏的场所,也是展陈空间的衔接与延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两者在设计与功能上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根据运河文化与地方特色设计打造每一处空间,将艺术氛围与服务设施巧妙结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观众提供一流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是观众与历史、观众与文物的重要沟通场所,如何设计、建设这一重要场所决定了博物馆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的博物馆人与设计师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国外的博物馆对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研究与探索较为成熟,许多知名博物馆在空间设计上都各有侧重点,力图更好地突出本馆的特色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空间设计致力于在城市狭小空间中创造出有开放感的博物馆空间,参观者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可以自由地感受城市、体验城市[1]。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博物馆(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则注重在博物馆展陈空间中采用光影艺术打造空间引导,空间的标识与引导是规划与设计公共展陈空间的重要内容,便于参观者顺利地进入展陈空间。该博物馆采用了光影图形符号与光影色彩符号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光影艺术营造了和谐的艺术空间,也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好的观感体验[2]。

在国内,关于空间设计的研究与探索在近年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愈发成熟专业。江苏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极具苏州园林传统建筑的特色,整体建筑群又与苏州市区的道路规划相协调。展示空间分布在道路的东西两侧,参观流线合理,功能上可满足轻重缓急不同层次的需要;参观者也有聚有散,便于馆方控制人流量。除了主体建筑内部有室内展厅,室外的庭院中也有展厅,给参观者一种“天外有天”的感觉[3]。上海自然博物馆依托新的技术与创新的思维,突破时空的界限,打破墙面所塑造的有形隔断,将大量自然科学的实时图像结合虚拟现实,在有限的展览空间内为观众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为观众打造了全新的互动式体验的新型自然博物馆[4]。

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内容包括展厅空间和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又分为室内和室外空间。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博物馆都有举办大量展览和活动的需求,故而在展览空间上追求展览功能的最大化,不少展陈从展厅内向外拓展到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具有使观众放松的自然特性,其与展厅空间相结合的设计往往使得展览展示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建设初始即考虑到了公共空间的延展性,着力打造可拓展的多功能空间模式。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的空间设计即采用了这样的设计模式。

一、博物馆的展陈空间

(一)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功能与设计

1.讲好“故事”,解读展览内容文本

展览内容文本应主题鲜明,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展陈空间设计要先根据展览大纲的一级标题划分区域,使各部分区域均衡分布;再依据二级展板的内容和文物清单进行深化设计,突出重要展品的展示空间,材质、体量特殊的展品展项则需要考虑特殊的展示方式和留有足够的观赏空间。空间设计要从展示方式、照明要求、观众视角、展品与文字内容的关系等方面予以考虑。

2.诠释文本与文物之间的关系

展览内容文本是策展人的“剧本”,文物是策展人选择的“演员”,展览空间设计要通过恰当的“场景”安排,让“演员”能够用无声的语言“讲”好故事。展示设计要注重内容与文物之间的关联,过于生硬的衔接或错位的排列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呈现结果。

3.生动全面地解说文物知识

文物信息释读是展览信息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常会配合展陈空间效果而展开。在展陈空间中会给文物解说留有专门的位置,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展示方式,使之既符合整体的展陈基调,又能充分满足参观要求。

4.彰显博物馆的美育功能

展陈空间设计是审美的艺术,具有美育教育功能,高要求的审美设计的目的是追求卓越的艺术体验。美是设计的基础,大小、形状、高度、比例关系等能营造出直观的展厅氛围,色调、对称、材质等决定了艺术效果的层次。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并不倡导繁复奢华的风格,那样会导致装饰部分喧宾夺主,反而弱化了“主角”——文物的地位,恰到好处的细致和简约才适合博物馆的“美”的需求。追求美的同时,还需要兼顾施工的难易程度、工期的情况和成本预算。

5.围绕主题营造氛围

与空间融合的装饰可以收到营造主题的效果。展览设计通常会选择与主题相呼应的元素,根据展厅的高度、广度,利用技术手段,展现出语言文字难以描述的直观的视觉效果。这方面的设计经常用于烘托展览的时代背景或基础调性,风格有轻松、凝重、绚丽等,因展览主题而各有偏向。

6.补充展陈内容

为使展览内容表述更加具象和生动,展示设计中还往往通过线描图解、营造场景、设计装饰、增添数字化展项等方式对展览内容进行补充。空间设计是对文字内容最直观的补充,这种对主题的形象化解读可以实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

展厅空间设计的内容包括平立面布局、参观流线、文物点位、辅助展项、装置装饰、平面设计、照明设计。设计内容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如果将展览比喻成一场话剧,文物是主角,空间就是随着一幕幕剧情变化的舞台。除了主角,道具、背景、光线甚至配音都对剧情有影响、塑造作用。

7.实现展览与观众的互动

将观众互动展项与展览空间融合,可以帮助观众深度理解展陈内容。许多展览都应用了新颖的技术手段,巧妙的互动展项既可以缓解观众的参观疲劳感,又能激发其学习探索的兴趣,增加他们参观活动的“记忆点”。

8.提供舒适的参观体验

在博物馆看展览是一项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活动,既有参观游览学习知识的心理满足,又需要适当的体力来完成参观活动。博物馆展览空间除了满足陈列文物和艺术审美的需要,还应该理解、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特点和需求。展陈空间应疏密有度,不宜过于狭隘或空旷,以免造成不舒适的观感。流线设计要考虑参观的疲劳节点,设置适当的休息设施。

9.保障文物和观众的安全

安全是展陈空间最重要的一环。展柜等展陈道具要符合国家文物保护的要求,装饰材料应环保阻燃,展厅须预置恒温恒湿设备,保证参观流线通畅,符合安防消防规范。应避免一切安全隐患,为观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

(二)中运博展陈空间的利用

中运博展厅分布在馆内负一层至二层。常设展览以展示大运河和运河两岸的美好生活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利用多样化的展品,结合丰富的展览技术手段,生动讲述了大运河的精彩故事。中运博对展厅空间进行了“量身定制”,每个展厅的展陈空间都各有特点,每个展览都是主题、展品、空间、技术融为一体的协调展现。

运河历史文物展“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常设展览。展览宏观展示了大运河两千五百年的浩瀚历史,从缘起、修筑、繁荣、发展等角度,通过实体文物和复原陈列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磅礴气概。展陈空间高阔舒展,参观流线清晰简洁,处处体现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的大气恢宏。展陈设计充分利用展厅9米的层高空间,将汴河遗址剖面、虹桥模型等多个大型展项搬进展厅。顶面错层照明将射灯隐藏起来,避免眩光,空间效果干净舒适(图一)。第三部分“融通九州 社稷鸿业”的回洛仓仓窖断面展示设计巧妙,观众可以置身于巨大的仓体之中,切实体会精妙壮观的建筑工艺。第四部分“泽被天下 万民生业”的展示对象为复原的镇江唐墓、宜兴宋窑,体量大而高度低,圈层吊顶的设计与展项配合,形成自然连贯的整体空间区域(图二)。

图一// 汴河河道遗址剖面洗墙照明设计(图片来源:江苏爱涛公司设计效果图)

图二// 镇江唐墓、宜兴宋窑圈层吊顶设计(图片来源:江苏爱涛公司设计效果图)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包含地域和时空两条轴线,生动地复原了从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从北京、河南、山东到江苏、浙江的民情风貌,展示运河两岸的地域文化。伴随时空转变,各具时代特色的楼宇蜿蜒相接,9米高的空间内屋舍错落、檐角层叠,变幻的天空映衬熙来攘往的街道院落,各色商铺沿河林立,构成一幅韵味古朴、风格悠扬的运河生活图卷。

中运博采用数字与实物展品结合、推理式游戏数字展示、沉浸式全空间数字展示三种模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数字展览。位于博物馆一层的“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内部空间分为沙飞船全景3D体验区和运河船模展示区。沙飞船是明清时期扬州至杭州一带的舫船,品格较高,是大户人家娶亲或看戏之船,也是康熙南巡时的伴驾之船。展览复原了沙飞船船体,观众可以移步上船欣赏周围船行运河的影像投影,仿佛置身真正的运河之舟。博物馆二层的“河之恋”展厅拥有挑高宽阔的圆形建筑空间,主题为“水、运、诗、画”,数字化情境式展示了绚丽的运河情怀。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的策展思路对年轻人有较大的吸引力,展览位于负一层,布局结构紧凑,场景与数字技术手段结合,营造出充满神秘感的探索空间。

科普类展览“湿地寻趣”主要展示与运河相关的动植物标本、生态环境和活态动植物。大运流经华北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穿越了温带和亚热带。大运河滋养孕育了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各种动植物在此存续繁衍,自然环境充满勃勃生机,为了体现这一特色,自然展厅空间内设置上下水以模拟湿地环境进行活态养殖。圆弧形是充满张力的自然形态,展厅空间用两个大圆弧作划分,主空间地面下沉模拟湿地环境,周围展示动植物标本和养殖的动植物,整个展厅一派自然生趣。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示的是当代美术精品,展览采用“回”字形的展线设计,空间干净、线路清晰,契合长卷绘画的欣赏特点。紫禁城自创建初始即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从木料砖瓦到粮食丝绸,大运河保障了都城的衣食住行。“紫禁城与大运河”展览采用化繁为简的手法,提炼出紫禁城建筑的琉璃顶元素并将其运用在隔墙和天花的设计上,通过几笔写意勾勒出意境深远的宫廷氛围。

二、博物馆的公共空间

(一)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设计

1.参观服务

参观配套和导览服务是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核心功能,包括配套交通、停车服务、检票安检、特殊人群服务、洗手间配套、设备租赁、存衣存包、导览导视、参观路线、团队游客的聚集和疏散等。虽然这些设置与展览关联不大,但这是观众能否形成良好观展体验的基础条件,关系着博物馆的精神风貌,其设计宜动静相宜、方便舒适,结合人体工学,体现博物馆的人文关怀,给观众以亲切的感受,让他们喜欢上博物馆。

2.展览展示

公共空间可以作为展厅的延伸空间进行展览展示。社会在发展,博物馆也与时俱进,随着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增加,观众对展览和活动的需求与期望大幅提高。很多博物馆开始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空间来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舒适性也有助于展览活动效果的提升。

3.教育活动

博物馆公共空间还可以作为教育活动场所的补充。博物馆经常定期或者不定期面向各类群体举办分众教育活动,但是传统博物馆的专用教育活动空间通常有限,常常无法满足活动开展的需求。此时,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就可以发挥辅助作用。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公共空间相比,博物馆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要具备美育功能,是展厅、展览的延伸,因此可以为教育活动提供场所。国外很多博物馆都利用公共空间给孩子授课,还可以在此组织临摹、讨论或举办博物馆会员活动等。

4.休闲服务

很多博物馆利用公共空间开设咖啡吧、茶吧、图书阅览室、餐厅等,以满足观众休闲生活的需求。在特殊的节日或者活动期间,公共空间还会用来举办演出和各种互动性展示。

5.文化艺术

公共空间是博物馆个性化展示的最佳场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空间可以体现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审美品位。南京博物院2019年观众调查显示,年龄段在20~39岁的观众占观众总量的52.8%左右。有艺术品质的公共空间更能吸引年轻人,将美育融入参观活动也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良好体现。

6.城市旅游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客厅,常常被规划在城市中心或者交通方便、风景优美的位置。由著名建筑师设计、个性十足的博物馆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这里的公共空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观众提供了欣赏城市风景的窗口。许多博物馆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5],吸引了大量人流,深受游客青睐。

7.商业功能

在博物馆消费的观念日益为观众所接受,博物馆文创区或文创商店将文化与商品结合,精致、独特、充满文化气息的文创产品深受年轻观众的欢迎。与博物馆展览或展品结合的公共空间设计能促进观众对参观活动的认同感,进一步带动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

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可以响应观众与博物馆交流与互动之后产生的共鸣,应需而设,应运而生。

(二)中运博公共空间的利用

中运博的公共空间集赏景、观展、休闲、服务功能于一体,空间功能完善,不仅为观众提供基础的参观服务,更具有“城市客厅”的社会功能。中运博公共区域共有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公共空间包括:负一层的观众停车场、公众餐厅、社会教育空间;一层的博物馆服务台、博物馆大厅、文创商店、内置庭院、咖啡厅、公共走廊,其中博物馆大厅和公共走廊可拓展为展览活动空间;夹层的小剧场;顶层的户外花园以及与博物馆相连接的大运塔建筑。大运塔高九层,位于运河河畔,登顶可俯瞰中运博和整个运河三湾风景区。

中运博的展览与空间结合紧密,设计考虑到博物馆展示功能的重要性。为满足举办展览和活动的拓展需求,中运博在一楼公共走廊两侧墙面配备了专业照明射灯和挂镜线,博物馆大厅也设置有可悬吊挂装的装置设备,将公共区域打造为多功能的空间模式。

大运河贯通南北、融汇古今,中运博应给观众带来融合的幸福感。艺术与博物馆空间的结合,恰好可以带来有温度的融合感受。中运博的展览以历史背景为主,展示大运河的交流融通及运河两岸人民的美好生活。中运博的公共空间推出“融·通——当代多媒介艺术展”(暂定名),用现代的艺术手段营造了“运河”“山水”的人文意境。该展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邀请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结合中运博的公共空间设计主题展品。展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当代新技术为支撑,从新概念、新思考、新形式的艺术角度,将大运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生活融通解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之美,讲述大运河对今天人们生活的意义。多种形态、不同材质的展品优化了博物馆公共空间,这些展品包括雕塑和多种材质制作的装置,被安置于中运博室内中庭、长廊与公共空间等观众汇聚处,体现大运河文化主题,富于当代审美品格,具有标识并美化空间的区域功能、提升公共空间文化内涵的作用。作品尺寸与公共空间尺度契合,既有艺术性又兼具实用功能,材料耐久坚固,物理属性稳定,符合观众使用的安全要求。

承载、孕育、融汇、发展,大运河的文化源远流长,从现代视角看大运河,用艺术化、年轻化的语言表达对运河的感触和感情,这些创新的艺术作品为中运博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三、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联系与融合

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组合成博物馆的公众空间,总体呈现博物馆文化品质和形象定位。博物馆是地域文明展示的窗口,可以架起历史和现代生活沟通的桥梁,为藏品和观众提供服务。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让文物活起来”,传承历史;通过公众服务请人们走进来,引导他们认识、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

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2007年将博物馆定义修订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提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Diversity and Inclusion)。博物馆更应致力于为公众教育和服务,敬畏历史,倡导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对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发挥引领作用。公共空间体现了城市审美、当代文化;展陈空间服务于展品和历史,体现博物馆定位,配合讲好博物馆主题故事。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相互补充、互为衬托。作为学习和教育场所的展览空间,通过精美的展览和丰富的文物吸引观众,打造博物馆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休闲场所的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和温馨的氛围留住观众,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文旅融合使博物馆参观人数大幅增长,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愈加凸显,全社会对博物馆展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专业的观众需要更高品质的博物馆设计,良性循环才能促进博物馆展陈的发展和展览技术的进步。今天的博物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坚持创新、包容、融合,以符合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需求。

公共空间是展陈空间的延伸,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交集,共同体现博物馆形象。与博物馆展览相契合的形式丰富的公共空间是中运博的一大亮点。步入中运博大厅,宽23、高15米的玻璃幕墙使内庭院景观直入眼帘。选取大运河流域各地特有的石材和树木组合设计的景观与圆形展厅外墙协调呼应;从博物馆大厅延伸到庭院的黑金沙地面宛如一面水镜,与量身定制的巨型玻璃相互映衬,构成干净纯粹、独一无二的中运博内庭院景观。宽敞开阔的庭院向公众开放,观众既可以游览其间,又可以从咖啡吧和博物馆走廊等各种角度欣赏园中景致。

四、中运博的空间特点分析

中运博内部空间根据展览主题设计为不同的高度层次,各展厅层高分别为5、7、11、17米不等,不同高度的展陈空间为相应的展览主题设计服务。例如活态式展览“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为容纳三层高的复原建筑,展厅层高设计为11米;为了营造梦幻的全景沉浸式展览氛围,数字厅“河之恋”层高设计为11米。博物馆创新性地将小剧场设计在一层和二层之间的夹层,这种空间整合方式调和了上下楼层间的层高,使博物馆公共空间层次感更加丰富完整。

中运博空间的整体利用非常注重与观众活动的结合。博物馆前南广场绿地延伸至三湾广场与剪影桥的交界处,在广场前部设置有中运博标志石台,为观众提供游览拍照的打卡点;宽阔的广场适合大流量观众疏散聚合,可以举办各类大型活动;伫立在运河畔的大运塔是博物馆建筑空间的视角延伸,观众可以经由运河游船游览后直接登塔,从塔上俯瞰整个中运博和运河三湾景区。

中运博参观流线顺畅,从博物馆入口进入大厅,展厅呈“回”字形排序,展厅之间以公共长廊相连接,参观线路不重复、无交叉。历史展、数字展、活态展示等各类展览沿展线穿插,提升了观众参观体验。博物馆建筑内设计有各种尺度的公共空间,有三层挑高空间、平层开阔空间、围合式二层挑高空间,可以开设书吧、文创区或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活动。

博物馆内外空间中陈列的现代雕塑艺术品也有效地提升了中运博的艺术氛围,增加了博物馆的美学属性。艺术品的创作着眼于当下和未来,根据运河文化与地方特色量体裁衣,将艺术氛围与服务设施巧妙结合,体现了处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给运河馆带来了款款温情和勃勃生机。

五、结语

中运博的建设过程是一次对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相契合的深入探索。从项目立项开始,南京博物院即参与其中,与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方——西北设计院张锦秋院士团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深入的沟通,从建筑设计、功能完备、特色实现等各方面提供了博物馆人的经验与建议,为打造一个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而不断努力。在展陈空间的设计方面,南京博物院充分利用策展人机制这一成熟的展览策划模式,由一个策展人或一个策展团队对每个展厅的内容作出创设,并在第一时间与展陈公司实现无缝对接。在整个展陈施工的过程中有专门的驻场团队进行专业指导、协调沟通各方的工作。在公共空间和展陈空间的营造上南京博物院提出了较高标准的专业设计意见,旨在打造一个将功能丰富又充满艺术感的公共空间与度身定制的展陈空间相契合的博物馆,以一种高强度、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模式为中运博的顺利开馆与运营保驾护航。中运博将成为一处独特的运河文化体验场所,为观众带来一流的参观体验。

猜你喜欢
大运河展厅博物馆
光影回响-TW展厅
展厅中的盗贼
意库马涂料展厅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博物馆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