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安
[摘 要:当前,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初中学校,初中生“早婚早育”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学校控辍保学工作,也影响了在校生的巩固率。本文针对问题进行阐述,从早婚早育产生的背景分析、早婚早育的成因到早婚早育的危害性逐层展开论述,最后提出整改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初中生;早婚早育]
早婚早育即未达到法定结婚生育年龄而形成的事实婚姻并生儿育女。在中国,早婚具体而言指男女双方未达到法定婚龄而通过欺骗登记机关等手段违法登记结婚或不履行法定登记手续而结婚的行为。严格来说早婚是一种非法婚姻,即便是男女双方都自愿结为夫妻,但是法律均不予认可;无论对婚姻当事人及其家庭,还是对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现为《民法典》内)第二章第六条之规定,法定婚龄即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岁,女不得早于20岁,否则属于非法早婚。非法早婚是有损于“婚姻法”的尊严的,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婚姻法”的规定。非法早婚往往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不幸。
一、背景分析
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早婚现象十分突出。以我所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为例,我所居住的广南县北路一带,以壮族人口为主,间杂为数不多的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这一带原先只有苗族存在“早婚早育”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今,壮族早婚早育现象也不少。十五六岁的女孩背着娃娃走在大街上的屡见不鲜,或者结婚生子后把孩子扔给父母带的也是常有的事。初中学校在管理上也因为早婚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以我所在当地的初中学校为例,每年均有为数不少因为早婚而流失的学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正当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扶贫的当下,因为早婚而流失学生给学校的“控辍保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导致辍学率超过规定的指标限制,巩固率达不到要求。据我从校方了解到,目前有两个早婚案例较为典型:其一是现在应在九年级就读的某壮族女生已经生育一孩,孩子已有一岁多,可是其年龄还在义务教育阶段;其二是现在应在九年级就读的某苗族女生已生有一孩。像这样的流失生,即便动员返校就读,也不方便的。另外还有两名女生失联,疑似早婚逃学。
二、早婚早育问题成因
(一)家庭因素
由于少数民族封建思想意识浓厚,简陋习俗盛行,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文明,这些落后的思想意识仍然没有改变。多数家长认为:子女早成家,父母早享福,以“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为光荣之家。更为搞笑的是好多老人因为有生之年看不到孙子而死不瞑目。于是,作为一家之长,代表一家之权威的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子女(或孙子孙女)刚刚步入十四五岁的青春期,就督促子女尽快找对象,要么干脆通过说媒的方式早早就把婚事定下来。有些孩子从小就听从父母的话,父母之命难违便默认了这桩“不成熟”的婚事。这一部分早婚的人群,本应该还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的,可就这样误了他们的求学前程。而这些变异的的婚姻,多数都没有走到最后,结局是离婚的多,幸福的少。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当然也不容忽视。由于当今社会男女人口比例失调,男多女少导致农村每个村寨都出现了不少“剩男”——光棍汉,正是这个原因使父母、孩子本身滋生了一种想法:如果不早早就谈女朋友,不早一点找对象,等到超过一定的年龄,女孩子都出嫁光了,那就讨不着媳妇了。所以他们不顾是否正处于学习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只顾“先下手为强”才是硬道理的婚姻观。在这种思想意识的驱使下,早恋早婚盛行、抢婚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少数民族地区的老百姓,本身就有很多法盲,加之现在国家层面也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于是就出现很多无视法律的束缚,爱什么时候结婚就什么时候结婚,那管得着年龄大小。
2.还有一个社会因素是网络媒体的影响。当今网络媒体十分发达,对于自控能力低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那可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手里面握着的手机就相当于握着这把利剑的剑柄,一不注意就会把剑刺伤自身。特别是那些黄色网站,不堪入目的黄色影视垃圾内容满地都是,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只要一点开网页或者链接,这些垃圾广告总会优先弹出,以看了令人脸红心跳的画面吸引未成年人学生,经不住诱惑的学生会忍不住点开看看,结果入了迷而最终不能自拔。好奇的他们虽然属于未成年人,却产生了尝试的心理,最后偷食禁果而不得不“结婚”。正是这些网络媒体垃圾视频及影视,催生了初中生早熟,并最终成为早婚的催化剂。
(三)学校因素
在校初中生出现早婚现象跟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几乎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被局限在紧张而又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中,他们那颗青春萌动的心总有跳动过快的时候,排遣郁闷的心情和高度紧张的压力唯一方式就是男女生之间逗闹,最后酿成谈恋爱。最终带着他们的“恋爱苦果”走向那座爱情的坟墓——“早婚”。另外没有性教育课也是一个原因,受到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学校教师根本就不敢在学生面前提性知识,更别说开设“性教育课”了。青少年学生正是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男女生之间已经明显有别,他们之间暗暗地在感到害羞中产生爱慕之情。在对性还无知的初中生,他們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最终逾越鸿沟走入误区。没有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因素,学生在青春期遇到的生理问题找不到咨询的地方,对性爱更是无知,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已经逾越雷池都不知道。
三、早婚早育问题的危害性
既然国家法律规定年龄达到一定岁数才允许结婚,那么未达到结婚年龄就结婚肯定存在一定的危害性。这种危害性当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可不容忽视。
(一)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如果按照正常婚龄结婚,每100年生四代人,如果出现十四五岁就结婚的,那么每100年就要生六代人,这就给社会带来了人口过多的负担,增加了社会压力。如:在农村,因为家庭人口增多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住房紧张、就业难、医疗保障负担重等。另外,早婚早育的父母年龄小,缺乏教育方法,或者生完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看守教养。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随意游玩、逃学、到处流窜;最终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二)给学校管来带来一定的难度
1.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当下,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主管部门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各项检查也越来越严格。由于早婚早育的小爸爸妈妈没有生儿育女的经验,缺乏教育方法;或丢给爷爷奶奶后外出打工,形成众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里,问题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难度。2.影响学校控辍保学工作。控辍保学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控辍保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早婚早育”而流失的学生过多。他们与一般厌学流失生不一样,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已经有自己的家庭、有需要养育的子女;即便动员返校,也不可能留得住。这就造成了极高的流失率,严重影响了在校生的巩固率。
(三)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
因为他们年龄小还不能自理家务,不会计划生活,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给家庭生活带来负担,有可能因此闹矛盾最终离婚。也给父母带来劳动负担,年轻人生完孩子就外出务工,把孩子丢该父母,使父母既当爷爷奶奶又当爸爸妈妈,本来生活就很艰辛,还要带两三个孙子孙女,可谓苦不堪言。同时,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母爱、父爱;他们根本不听年老的爷爷奶奶的教育,在家懒惰,在校逃学,最终成为社会闲散人员。
(四)不利于自身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早婚早育对当事人本身即小爸爸小妈妈的身心健康不利。俗话说:“早熟的瓜不甜”。由于还没到成熟的生育年龄,可能因为早生育而导致小妈妈产生一些生理疾病,如:妇科病。在心理上,也可能会因为自身年龄小,缺乏责任担当意识;面对家庭经济负担、教育负担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最终会出现婚姻破裂的现象或者出现抑郁症。早婚早育对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不利。因为父母亲缺乏教育经验,对孩子教育不科学,或者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缺乏母爱父爱以及沟通交流,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够,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与他人交往,熬夜玩游戏,既影响身体健康发育,也影响了心理成长。
四、针对问题的对策
1.国家执法部门、民政部门、卫生与健康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婚姻登记部门要严格把关,未达到结婚年龄的坚决不予登记结婚;对未达到婚龄而形成事实婚姻的当事人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未成人进行《婚姻法》(现为《民法典》)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宣传力度,对在校生进行法制宣传。卫生与健康部门,加大早婚早育对人的身心健康不利的反面宣传,让未成人自觉远离“早婚早育”,自觉遵纪守法,倡导合法婚姻。
2.当地政府部门注重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意识教育,倡导移风易俗,转变传统观念。上级有关部门及村委会要结合当地村民风俗习惯,针对存在的一些社会陋习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杜绝简陋习俗和陈旧思想观念的泛滥。特别是“早婚早幸福”“早生贵子”等陈旧的思想观念应该革除。多开展“移风易俗”文化文艺宣传。
3.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成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方式也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定期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活动;借助校园广播、文化宣传栏、主题班会等教育形式对学生开展“远离早婚早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教育形式感化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风气,树立远大理想,促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青春期性教育课。学校要借助各种教育机制和教育平台,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分别开展心理疏导、心理教育。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成立“心理辅导站”,对心理问题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辅导,特别是有早恋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疏导和教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杜绝后续带来的“早婚早育问题”。开设青春期性教育课。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特点,适时地進行。现在的中学生成熟得早,男女交往异常活跃。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们,生理上迅速发育,向成人过渡,生殖系统变化最为明显,出现了男性与女性的性特征,心理也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开设性教育课,可避免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而最终过早地走到一起。所以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身”和“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青春期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高尚情操。
课题项目:文山州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早婚早育问题与对策研究》(立项编号:2021-56-157)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坝美镇八达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