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蕊
[摘 要:19 世纪美国进入工业化時代,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类为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肆无忌惮地探索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然而人类却对其视而不见,直到自然不再沉寂、不再任人宰割,以一名强者的姿态对人类加以报复之时,水灾、旱灾、地震、海啸、土壤酸化以及核战争威胁等灾难的频频发生,这才使人类真正地从理性角度、精神层面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问题是人类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若将其称之为生态危机,一点也不为过。于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生态批评于20世纪后期在美国的文学领域正式兴起。
关键词:生态批评理论发展;大地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后殖民生态]
1生态批评的定义
作为文学术语,“生态批评”有诸多定义。其中彻利尔·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1942-)和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1939-)的定义最为普及。格罗特费尔蒂将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生态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劳伦斯·布伊尔则将其定义为:在一种献身环境运动实践精神指引下的对文学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2生态批评的发展
生态批评理论就是在全球生态建设的思潮和生态文学创作的基础之上诞生的。最早的一部产生巨大影响的生态文学作品是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lient Spring) ,它于 1962 年诞生于美国,随后,生态文学研究和批评也是最早出现于美国。“生态批评”术语的出现是在 1978年,威廉姆·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发表论文《文学与生态:生态批评的一个试验》,在这篇论文里,他把文学和生态学相结合,拓宽了文学批评的视野。后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布依尔教授出版其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组成》,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了美国文学及文化,这是生态批评的里程碑。2000 年,利物浦大学教授贝特(Jonathan Bate,1958- )在《大地之歌》中从整个西方文学史的视野探讨了生态批评的理论。世纪之交的时候,生态文学的研究已经确立起自己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理论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自然与环境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被书写。第二阶段着力于弘扬长期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上,对美国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成就及其风格体裁等作深入探讨和研究。第三阶段试图创建一种生态诗学,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加强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
3生态批评理论的构建
生态哲学是生态批评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的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err , 1889 - 1976 ) 的生态思想及阿伦·奈斯( Arne Naess , 1912 -2009)的深层生态学的理论等。
生态批评理论由大地伦理学,生态哲学和深层生态学这三个理论构成。
3.1利奥波德及其大地伦理学
西方伦理学中早已包含对生态方面的关注,现代西方生态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生态伦理学提出了自然中心、敬畏生命的理论,这些思想对世界范围的生态保护运动和世界生态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伦理学家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其“大地伦理学”概念的提出,奠定了生态整体论的思想。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沙乡年鉴》是一部美国自然文学代表作,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沙乡年鉴》是他对在沙郡进行的生态恢复实践,在美国大陆各个荒野地带的游历经历,及其对土地伦理的所思所想的总结。
大地伦理学是大地之上一切生命存在物相互关联、生死相依的伦理学,它对当今生态文学及批评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完整的大地,可供人类诗意的栖居的大地必然是大地之上的人与河流,山川,森林,草原等万事万物和谐相处的大地。总之,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包含了大地之上的一切生命,这表示了伦理学由人类中心伦理拓展到了以生态整体为中心,这对当前人类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
3.2海德格尔的生态哲学
生态批评理论的构建受到了生态哲学的启发,并将生态哲学的基本观点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领域。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存在与时间》是其代表著作。海德格尔在作品中,对于人的生存状况从结构上作了分析,认为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必将通过情绪、领会、语言等方式与各色各样的物事打交道,世界也就在这种展开中同时成为人的舞台。
提出Dasein(此在)的基本问题,“此在总是我的存在”Dasein指人的存在,海德格尔为了避免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占优和人的对象化(笛卡尔式思考)而选用此词。之后便马上提出此在总是“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详细讨论了世界与世界的各个环节。世界并不是物的单纯聚集,它并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并讨论了笛卡尔的存在论,提出了用具和世内存在者,详细了讨论了人们对于物的用具性把握。
3.3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是由挪威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的一个与浅层生态学相对的概念。80年代,随着生态环境运动在西方的日益扩大,深层生态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今天,它已成为西方环境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和生态环境运动中激进环境主义思想的主导力量。
深层生态学是在现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伦理学,它充满了多元文化的智慧,深层生态学的出现是环境运动由改良向激进的一个转折。它起源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又很快与其他反主流文化合流,并迅速成为激进环境运动的主导力量。深层生态学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而生态危机的根源恰恰在于我们现有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因而必须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现行的社会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造,把人和社会融于自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
4生态文学的三大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是由大地伦理学,生态女权主义和后殖民生态批评构成的。大地伦理学前期已经介绍过了,在此不做赘述。
4.1生态女权主义
生态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生态女权主义批评既是生态批评在性别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是环境运动与女权运动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生态女权思想的基本特点旨在证明只有把妇女与自然从从属、被动的地位解救出来,才能使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生态女权主义的主要生态运动与主要生态批评思想的形成是在美国。
法国学者弗兰索瓦·德·奥波尼( Fran?oise d ' Eaubonne , 1920 - 2005 ) 在《女权主义或死亡》( Le Feminisme ou la Mort , 1974)中首次使用生态女权主义(co- feminism)一词,这标志着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理论研究的诞生。1980年美国和平运动发表的“妇女五角大楼抗议活动联合声明”被看做是“第一个生态女权主义宣言”。生态女权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蓬勃兴起的各种社会运动之中,90年代达到高潮。生态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卡伦·杰·沃伦 ( Karen J . Warren , 1947),薇拉·普卢姆德(Val Plumwood , 1939-2008),卡罗琳·曼切特( Karolyn Merchant,1936-),范达娜·席瓦 ( Vandanna Shiva , 1 9 5 2 -).
生態女权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环境问题是一个妇女问题,必须将妇女运动和生态运动的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妇女权益、改善妇女地位和经济状况、充分发挥妇女的能动作用与缓解环境危机、寻求可持续发展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4.2后殖民生态批评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批评视角,后殖民生态批评具有鲜明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和兼容性,是后殖民批评内部“环境转向”和生态批评内部“后殖民转向”共同推动的结果。该学说的构建拓展了后殖民和生态批评两种理论的话语空间和研究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策略和研究范式,并赋予相关文本崭新的内涵。
“生态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由克罗斯比在《生态帝国主义》中首先提出,意指殖民活动的生态纹理。殖民扩张中的暴力征服、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给殖民地社会各层面带来严重灾难,殖民活动对当地自然生态的影响则更深远、更广泛。
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是后殖民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种族主义指西方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和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其他人种,甚至以理性为标准将其他人种排除在人的范畴之外。物种主义主要指人类在处理与非人类物种的关系时不以伦理为基点、不以道德为准绳,从而过度利用、肆意猎杀其他物种。显而易见,种族主义无法正确处理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物种主义则无法公正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动物研究和动物批评是后殖民生态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人文主义语境下,对动物权利的维护和动物生命的尊重等话题在当今社会哲学、社会学、文学、民族学等诸多人文社科领域不断升温,甚至出现了“动物转向”的趋势。
土地是后殖民生态批评的重要概念。土地是原住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也是殖民者实现征服和占有的根本。土地问题是后殖民批评和生态批评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后殖民生态批评关注的重要议题。
5生态批评意义和价值
生态批评理论是生态指向的文艺理论研究,生态批评独特的哲学基础和审美原则决定了它与传统文学批评本质上不同。自然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了精神上的危机,我国学者徐刚曾说过的一段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通常人们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要爱惜每一分钱,绝不是爱惜每一棵草;我们应该爱护老人,但我们为什么不同时帮帮老树?”看来是人类的思想观念出现了问题,生态危机因为人类的愚蠢和无知而导致,又因为人类的狂妄自大而加剧,只有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一切行为以生态整体利益为重,以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存在为参考标准,才是我们摆脱危机的必由之路。
生态批评对生态危机和人性精神危机进行剖析,关怀的不仅是生态,更深层意义上体现的是对人类精神归宿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姜礼福.后殖民生态批评:起源、核心概念以及构建原则[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2):55-59.
[2]史伟明.《月亮和六便士》生态批评解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23(008).
[3]王莉娜,侯怡.生态批评:中国学派的形成与发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06):114-119.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