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芬
高碑店优抚医院,河北 保定 074000
腰间盘突出症作为常见骨科疾病其发病部位在腰椎,是因腰间盘病变或损伤引起的退行性变化,破坏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患病后以腰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为主要症状表现,近年来因人们工作性质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群体不断扩大。临床常用治疗方式有牵引、针灸、中医推拿等。本次研究以76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样本对象,评估中医针灸联合中医推拿治疗的临床价值,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时段内76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并予以随机分组。对照组38例患者,男女比22:16,年龄最小27岁,最大70岁,均值(43.42±3.48)岁;病程2个月-6年,均值(3.26±1.36)年。研究组38例患者,男女比20:18,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均值(43.58±3.65)岁;病程3个月-7年,均值(3.58±1.49)年。两组基线资料均保持一致在研究范围中(P>0.05)。
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经X线、CT检查诊断确诊;②患者均符合研究要求,并可配合完成;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风险性并同意。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和哺乳阶段的女性;②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健全者;③意识、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者;④临床资料残缺、无法配合及中途脱离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使用毫针,确保毫针质量完好,进行常规消毒,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体位,选择穴位华佗夹脊、腰阳关、小肠俞、肾俞等腰部及两侧穴位为主,以环跳、承扶、委中、昆仑等患侧肢体穴位为辅,针刺后进行灸法,时间为15min,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选择施针手法,每日一次,每日留针约20min,一个疗程共10次,持续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停3d。
研究组实施针灸配合中医推拿治疗,先进行推拿再针灸,治疗前进行拍片检查,排除骨肿瘤及骨质疏松者,通过触诊明确累及关节及肌肉。推拿:指导患者取俯卧位,采取按、滚、拿、揉等方式从腰部脊柱两侧至臀部、患侧肢体外侧进行推拿,促使肌肉得到放松,然后腰部穴位肾俞、小肠俞、大肠俞、患肢委中、承山、阳陵泉等部位使用指腹、肘尖进行点、揉、按,有效解痉止痛,最后根据患者腰间盘突出情况进行手法整复,如后身扳、旋转复位等。一个疗程共10次,持续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停3d。针灸方法及穴位选取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治疗有效率:①治愈:腰部疼痛、下肢疼痛及麻木感完全消失,脊柱活动性良好,经直腿抬高试验>80度;②显效:腰部疼痛、下肢疼痛及麻木感显著好转,经直腿抬高试验70-80度;③有效:腰部疼痛症有所好转,经直腿抬高试验50-69度,可下床直立行走;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任何改善[1]。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38*100%。
疼痛评分:采取VAS视觉模式疼痛感评分法评定,1-3分、4-6分、7-10分表示疼痛的轻微、中度、重度。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估中医证候积分[2]。
2.1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疼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 疼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腰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青年人日常生活习惯及工作性质等有关,因年龄增加、长期腰部劳累导致肾虚亏损,腰部劳累程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从中医学角度讲,腰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痹症”等范围,病机为经脉堵塞、气血不足、淤血痹阻,机体入侵风寒等,故治疗可从活血化瘀、补血行气、疏经通络等方面入手,采取中医手段治疗具有无创、疗效确切等明显的优势。
采取中医推拿治疗主要是采取推拿手段对腰部劳损进行改善,缓解腰部肌肉痉挛的紧绷状态,并对腰椎失衡进行整复调整,从而发挥止痛、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配合中医针灸治疗对患病部位相关穴位进行针刺配合灸法,发挥温阳补益,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同时还能健运经气,增强推拿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腰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取中医推拿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腰部疼痛感,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故可推荐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