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娟 李聚梅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院,山西 太原 030003
脑中风后遗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属于一种脑血管疾病。一旦患上脑中风疾病,患者就可能会出现残疾现象,在严重情况之下可能会危及生命。脑中风患者在患病一年之后,仍然存在口眼歪斜、语言障碍以及半身不遂的临床症状,这个时期被称之为脑中风后遗症期。脑中风后遗症是一种慢性疾病[1],病情恢复程度缓慢。大部分脑中风患者都会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脑中风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致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让患者的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是现如今临床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手段,相关临床实践表明该种治疗方式可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现详细研究过程如下。
1.1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在2019年7月-2020年11月期间内收治的6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取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4例患者;研究组患者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区间58-82岁,年龄均值(68.29±1.02)岁;患病时长3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8.56±1.56)个月;常规组患者有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区间61-83岁,年龄均值(72.54±1.02)岁;患病时长5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2.58±2.59)个月;两组患者的组间一般资料经检验后发现差异较小(P>0.05),存在对比价值。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身体指标检查以及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之上,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指导: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对每个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对患者进行认知能力、反应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指导,同时给予患者适当的运动训练指导。康复训练治疗方法(1)运动功能训练。从卧床逐渐过渡至行走,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逐渐由被动训练过渡至主动训练,训练的主要流程包括床上卧位训练、卧位至坐位训练、坐位训练、坐位至站位训练、站位至步行训练、步行至台阶训练;(2)Schuell刺激疗法。通过卡片、口令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进行相关工作训练,同时做好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通过语言对卡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描述,展开语言能力康复训练。
研究组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措施:(1)生活能力训练:予以患者下地活动指导,指导患者扶着墙壁进行慢步行走,这样有助于患者平衡能力以及耐力的提升,另外还需要详细指导患者在日常洗漱、饮食以及如厕方面的日常活动,以提升患者的个人生活能力。(2)肢体功能训练: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给予下肢活动训练指导,尤其需要注重患者膝盖关节处以及臀部位置的训练,比如可以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行走或者是走台阶等,以提升患者的下肢运动协调能力以及肌肉耐力。每天维持302min左右的训练时长。(3)语言训练:指导患者活动舌头以及嘴唇,耐心教导患者发音和呼吸,以提升患者的语言能力,改善患者语言障碍的症状。在康复训练基础之上予以患者针灸治疗:取患者合谷、曲泽、气海、大椎、命门、百会以及曲池等穴位,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进行针灸治疗,每个穴位刺针得气留针30min,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d。
1.3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I评分进行评估对比,根据NIHSS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损失功能情况,分值越低,神经功能越好;根据BI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高。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精神状态较好)、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语言能力及运动能力得到一定改善,精神状态一般)、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语言能力、运动能力未得到改善,精神状态不佳)。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I评分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与常规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更低,BI评分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I评分对比分)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将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n(%)]
脑中风在临床上也称之为脑卒中,主要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患者的脑动脉出现血栓堵塞[2]。该种疾病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脑中风后遗症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语言功能下降、口斜眼歪、肢体活动障碍以及头晕等,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上帮助患者改善病症的主要手段。
中医解释该种疾病多由于经络不畅、气血失养以及阴阳不调等原因所致。在中医治疗中,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手段为康复训练、推拿以及针灸治疗[3]。中医学认为脑中风后遗症属于“偏枯”“痱风”等范畴内,导致该疾病发病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疲倦、久病正衰等,其主要病机体现在患者阴阳气血失调严重、气虚血瘀,进而导致经络存在阻滞,畅通性不佳。该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患者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残疾,甚至引发死亡。针灸治疗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中医疗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阴阳以及活血化瘀等功效,对于改善患者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能够兴奋患者大脑皮质,使其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进而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对于促进脑组织神经功能恢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将针灸应用于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过程中具有双向调节、整体疏导的效果,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其肢体活动功能,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名医类案·中风篇》中提到:“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著四肢。”对中风患者来说,其气虚下降明显,清阳不上行于头,津血难以糯养九窍,因此患者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对头部穴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廉泉穴、哑门穴以及风府穴等穴位进行治疗。其中廉泉穴为阴维、任脉的交汇位置,对于吞咽困难、语言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是十分关键的穴位;哑门穴与风府穴位于督脉和阳维的交汇位置,其中《玉龙歌》提到:“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这也说明哑门穴是治疗言语障碍的关键穴位;风府穴主要是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的主要穴位;上述穴位联合针刺,实现任督并调,阴维与阳维联合使用,具有调节气机,改善患者功能的功效。如果患者存在吞咽障碍,需要选择哑门穴和水沟穴进行针灸,水沟穴位于督脉、手以及足阳明的交汇位置,是治疗中风的一个关键穴位。选择哑门穴和水沟穴进行治疗,具有改善阳气,舒筋通络的效果,有效濡养经络和口窍。因为患者长时间中风,肢体活动受限严重,且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元气损耗严重,因此需要帮助患者恢复亏损元气。如果患者为上肢偏瘫,可以选择内关穴、曲池穴以及合谷穴进行针灸治疗,其中内关穴针灸具有安心宁神、醒脑开窍的功效;联合曲池穴、合谷穴进行治疗能够进一步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上述三穴位联合应用,具有调节气血、安心宁神的作用。如果患者为下肢偏瘫,可选择环跳穴、足三里穴以及委中穴进行治疗。环跳穴位于足少阳、太阳二脉的交会位置,也是治疗半身不遂的主要穴位;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与下合穴,同样为治疗半身不遂的关键穴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与下合穴,对该穴位进行针灸具有壮元阳益脾胃、补脏肺腑虚损的作用。将以上穴位联合治疗,具有调气运血的作用,有效濡养四肢肌肉,改善患者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康复训练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指通过对现代科学方法的有效利用同时以一些训练设备为辅助手段,改善患者机体相关功能,促进患者康复。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康复训练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变得愈加广泛,对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取康复训练疗法效果确切。通过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够实现对其相关神经细胞的踧踖,形成中枢神经环路,改善患者功能情况。早期阶段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肢体功能以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康复训练治疗时间越长,患者恢复越明显。
如果单纯的对患者予以康复训练指导,在患者语言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恢复效果欠佳。而在康复训练基础之上对患者予以针灸治疗,可起到通血活血以及疏络筋骨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语言功能。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虽然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更好,可知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法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综上可知,针灸联合康复运动在脑中风后遗症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取得高效的临床疗效,对提高的患者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