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不同材料覆盖栽培模式试验报告

2021-07-16 02:09王淑琼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3期
关键词:穴距全膜行距

王淑琼

(甘肃省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庄浪 744699)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氮肥为含N 46%的尿素,磷肥为含P2O514%的普钙。地膜为厚0.01 mm 的农用黑色地膜,幅宽120 cm;秸秆为已收获的玉米秸秆(鲜、半风干、风干均可),马铃薯品种为庄薯3 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设计,共设5 个处理。T1:黑色全膜垄沟栽培垄上播种,垄底宽33 cm、垄面宽20 cm、垄高15 cm,一幅地膜覆盖3 垄2 沟,马铃薯播于垄上,种植密度52 500 穴/hm2,平均行距0.4 m(包括2 幅地膜相接的未覆盖部分),穴距0.47 m。T2:黑色全膜覆盖垄侧播种,垄底宽70 cm、垄面宽50 cm、垄高15 cm,沟宽40 cm,一幅地膜覆盖1 垄1沟,种植密度52 500 穴/hm2,穴距0.35 m。T3:黑色全膜覆盖双垄垄播,双垄呈“凹”型,即在垄高15 cm、垄宽70 cm 的垄上顺垄向开一条宽15 cm、深10 cm的微沟,相邻的两“凹”型垄间沟宽40 cm。T4: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宽40 cm,马铃薯用穴播器点播,平均行距0.4 m,穴距0.47 m,密度52 500 穴/hm2。T5:露地种植(CK),窄行距为40 cm,宽行距为70 cm,马铃薯平地播种,密度52 500 穴/hm2,穴距0.35 m,在现蕾前施肥培土成垄。

试验设3 次重复,小区面积21.6 m2(3.6 m×6 m)。试验小区四周设保护行。地膜和秸秆可于201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覆盖,也可于2017年3月上旬土壤初解冻时覆盖。试验于2017年4月中旬播种。各处理施肥量相同,结合播前整地底施鲜鸡粪22500kg/hm2、纯N90 kg/hm2、P2O5105 kg/hm2、K2O45 kg/hm2,苗期追施纯N90 kg/hm2。其他管理措施同当地大田。

2 结果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的生育期均长于对照,其中T1生育期最长,为179 d,比对照T5长7 d,T3、T2生育期分别为178 d 和177 d,比对照T5分别延长6 d、5 d。

表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物侯期的影响

2.2 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株高最高的是T1,为104 cm;其次是T3,为102.5 cm。单株结薯数T1最高,为4.6粒。大中薯率最高的是T3,为71%;其次是T2,为70%;再次是T4,为64%;最低的是T1,为60%。

表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T3折合产量最高,为33 706.5 kg/hm2,较对照增产6902.7kg/hm2;T2、T1、T4分别较对照增产3 650.55 kg/hm2、2 437.5 kg/hm2和1 714.35 kg/hm2。通过方差分析,重复间(F=1.134<F0.05=4.459)差异不显著,处理间(F0.05=3.838<F=6.259<F0.01=7.006)差异显著,进一步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SSR)进行多重比较,T3分别与T1、T4、T5及T2与T5差异显著,其余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3 产量分析

3 结论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明显,黑色全膜覆盖双垄垄播的折合产量最高,为33 706.5 kg/hm2,较露地栽培模式增产6 902.70 kg/hm2,增产率为26%,增产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穴距全膜行距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宽窄行不同播量试验示范总结报告
不同穴距对机穴播“秀水134”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机穴播不同穴距对“秀水12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旱地全膜玉米密度试验报告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玉米全膜覆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014年武山县全膜玉米测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