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宁,潘 燕(通讯作者)
(南通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江苏 盐城 224000)
胃癌属于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严重威胁了人们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胃癌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与癌基因表达失调等存在密切关联。伴随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提高,胃癌临床研究也进入全新阶段,特别是诊治与预后判断等方面,进展显著。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加快形成肿瘤微血管速度,且实体瘤生长与转移等也会加快[1]。临床中对恶性肿瘤与预后判断的主要指标就是形成的肿瘤血管。由此可见,对胃癌诊断与病理检查中应用分子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价值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十分有必要。
选择我院2017 年7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胃癌患者、良性病变患者各96 例,将其胃黏膜组织作为统计对象,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男62 例,女34 例,年龄43 ~72 岁,平均年龄(57.53±1.54)岁;实验组患者男68 例,女28 例,年龄45 ~72 岁,平均年龄(58.55±1.49)岁。患者充分知晓且同意参与此研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针对全部患者检测分子肿瘤标志物期间,需遵循常规方式对胃癌组织标本进行提取,并使用采集胃癌组织标本创建石蜡切片,经脱蜡水处理与抗原修复后,封闭处理胃黏膜组织特异性位点,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抗滴入到胃黏膜组织当中,并在4℃条件下放置样本并过夜,并在室温条件冲洗,将生物素标记二抗滴入其中,在37℃条件下孵育35 min,并在室温下冲洗。随后进行二氨基联苯显色处理,经5 min 反应后借助苏木素染色处理,经5 min 后冲洗,通过对盐酸酒精使用分化处理样本3 s,冲洗过后使用温水浸泡并反蓝30 min,分别选择浓度为75%、85%、95%与100%乙醇溶液冲洗脱水处理,在二甲苯溶液中浸泡5 min,创建中性树胶封片[2]。若细胞胞质内部存在棕黄色或是棕褐色颗粒,即可诊断成阳性细胞。
(1)对比分析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
(2)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胃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关系进行评估。
数据应用SPSS 23.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应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VEGF 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EGF 阳性表达率对比
高分化、中分化胃癌患者VEGF 阳性率低于低分化、黏液腺癌的VEGF 阳性率,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不同分化程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对比[n(%)]
Ⅰ~Ⅱ期胃癌患者的VEGF 阳性表达水平低于Ⅲ~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分期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对比[n(%)]
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VEFG 阳性率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转移与未转移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对比[n(%)]
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技术,从组织、细胞和体液中发掘出一大批与肿瘤病变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如易感基因、致癌/抑癌基因、微R NA、长链非编码R NA、环状R NA、癌胚活性蛋白及代谢产物等。临床上也已将这些分子标志物用于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原发肿瘤的早期诊断、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药靶、治疗敏感性或耐药性的评估以及肿瘤复发与预后的预测和干预等。在胃癌生长、浸润与转移过程中,参与的因子与分子主要包括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端粒与端粒转移酶、细胞黏附分子等。
(1)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通常,胃癌细胞经自分泌与旁分泌会形成大量生长因子,会加快细胞生长速度,且在降解细胞外基质以及促进血管生成方面更容易使肿瘤发生与增殖。而且,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以及转化生长因子均和胃癌侵袭深度、预后不理想等存在直接关联。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 和胎盘生长因子。目前通过抗血管生成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策略,主要集中在调控VEGF 及其受体的信号通路上,并已公认是一种有效的抗癌方法。雷莫芦是一种抗VEGF-R 2 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其活性受到VEGF 的抑制,雷莫芦单抗单一使用或与紫杉醇联合使用,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抗肿瘤作用[3],因此,VEGF-D 有可能成为一种预后判断的胃癌分子标志物。
(2)端粒与端粒转移酶。在维护端粒方面,一般需借助端粒末端转移酶活性对细胞永生以及肿瘤发生的参与加以诱导。其中,在绝大多数肿瘤中均存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这和肿瘤分期并不存在关联。而端粒保护装置1 则属于端粒末端的链接蛋白,是端粒结构帽子,同样可经染色体末端对端粒酶进行滋养。在进展期胃癌当中,端粒保护装置1 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为此,端粒保护装置1 同样被当做进展期肿瘤标记物的一种。
(3)细胞黏附分子。对细胞形态调节以及细胞深入抑制方面期间,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 的作用十分关键。通过诸多研究表明,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 属于独立性预后因素。在胃癌预后判断中,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 可溶纤溶酶是常见的标志物。另外,CD44 为细胞黏附分子,其外显子6 高低表达比较证实其具有一定生存优势。而CD44 外显子9 表达则和肿瘤转移以及侵袭存在密切联系,和肿瘤死亡率的关联也十分紧密。S100 蛋白家族即钙结合蛋白家族,通过结合钙离子即可在人体内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在研究成果中可知,S100 蛋白在肿瘤增生异常、进展以及侵袭转移等过程中作用突出[5]。
胃癌属于恶性肿瘤,且病死率较高,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与病死率均位居首位,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肿瘤生长期间会向远处转移,而此表现会严重危害肿瘤患者。肿瘤远处转移的过程同样包括多因素与多步骤,其生长、浸润与转移中肿瘤血管占据关键地位。对于胃癌患者而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因子中的作用最明显。肿瘤患者的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中心性调控因子存在,且其结构保守性特征明显,通过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而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特异性有丝分裂原,更有利于内皮细胞生长以及血管生成,可有效增加血管的通透性。除此之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能够使血管内的物质泄露,进而为患者血管内皮迁移以及细胞转移提供必要基质。
综上所述,诊断疑似胃癌患者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行检测,具有重要价值,且胃黏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和胃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相关,通过检测VEGF 有利于对胃癌高危群体进行筛查,以便采取措施预防,有利于胃癌诊断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