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家,李佩仪
(1 番禺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东 广州 511400)
(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营养科 广东 广州 510515)
缺血性心肌病指的是长时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肌收缩、心肌功能损伤等后天性心脏病,常见于老年人群,发病机制复杂,如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多种因素[1-2]。老年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难以呼吸、肝脏肿大等表现,有研究资料提示,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即心肌缺血[3-4]。以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常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代表性药物为马来酸依那普利,但其疗效欠佳,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明显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5-6]。本文就我院1 年半以来收治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分组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治疗方案,对比分析其应用效果,现作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9 年2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104 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每组52 例,参照组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治疗方案,研讨组患者运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治疗方案。纳入标准:与缺血性心肌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经冠状动脉造影、CT 检测结果显示多支狭窄。患者年龄均已超过60 岁,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由于其他原因而引起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的患者,合并严重心源性休克表现的患者,具有严重贫血症状或低血压表现的患者,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180109)。
参照组: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3.31±10.43)岁,男34例、女18例。病程2~21个月,平均(12.27±4.61)月,平均空腹血糖水平(5.46±0.82)mmol/L。研讨组:年龄61 ~87 岁,平均年龄(72.84±10.26)岁,男33 例、女19 例。病程3 ~20 个月,平均(12.59±4.72)月。平均空腹血糖水平(5.28±0.94)mmol/L。从年龄、性别、病程、血糖指标等两组患者的基础性临床资料来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入院均接受常规饮食指导,保持静卧休息,同时给予他汀、阿司匹林、曲美他嗪类药物治疗。参照组52 例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初始用药,每日5 mg 马来酸依那普利(由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32031672),之后逐步增加至每日20 mg 并维持,连续治疗3 个月。研讨组52 例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初始用药,每日100 mg 沙库巴曲缬沙坦(由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出品,国药准字H20180412),之后逐步增加至每日200 mg 并维持,连续治疗3 个月。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运用西门子超声诊断仪(型号:Acuson X600)于早晨空腹时(至少在血管活性药物停用超过24 h)进行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与基础肱动脉内径的差额与基础肱动脉内径之比值。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运用西门子超声诊断仪(同上)进行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颈动脉壁内膜厚度与颈动脉壁中膜厚度之和。检测时选取患者左右2 侧颈动脉近、中、远3 处长约1 cm 的动脉管腔。
记录两组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晕、低血压及咳嗽等。
数据经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讨组患者的治疗后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高于参照组,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则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对比( ± s)
表1 两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对比( ± s)
组别 病例数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m参照组 52 8.91±1.82 1.87±0.33研讨组 52 15.73±2.68 1.03±0.24 t 15.1810 14.8448 P 0.0000 0.0000
研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0%低于参照组的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心肌细胞肥大、弥漫性纤维瘢痕组织形成、局灶性坏死等多种因素有关[7-8]。心肌持续缺血还可降低肾脏的血流量灌注,从而加重机体氧化的应激反应,极易导致肾素-血管紧张互-醛固酮系统长时间慢性激活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参与到疾病的发展中,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与心肌重构[9-10]。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是对内皮功能、心血管风险所公认的敏感性指标,它可表达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水平,其无创、可重复、准确性高等优势明显。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则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是心脑血管及死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筛选高危人群时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新型的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同时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与脑啡肽酶,并可对心力衰竭表现有效改善,大大降低远期死亡风险[11]。沙库巴曲缬沙坦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二者形成钠盐复合物,共同降低脑啡肽酶降解血管活性肽水平,同时可上调血浆内皮素与活性NO 的表达,还可促进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加,增强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研究结果所示,研讨组患者的治疗后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高于参照组,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则低于参照组,且研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0%低于参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相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效果更为良好,且安全性更高,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