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春 吴训山 王巍
摘 要:该文介绍了房县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的优势以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促进高山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房县;高山蔬菜;优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1-0053-02
房县地处秦岭、大巴山过渡地带,海拔700m以上的土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1%。该地区降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具备发展高山蔬菜的先天优势。
1 发展高山蔬菜的优势
1.1 区位优势明显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县境东扼荆襄,西通川陕,南倚神农架,北交车城十堰和道教圣地武当山。高速G59、G4213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自古就有“蜀西孔道、楚北边疆、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誉,发展高山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1.2 自然资源丰富 该县总面积511km2,素有“千里房县”之称,是湖北省第二大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部呈盆地型,最高海拔2485.6m(上龛乡关家垭),最低海拔180m(大木厂镇姜家坡),高低悬殊,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具有明显的“空间差”。
1.3 生产环境良好 高山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农药施用量少,是开发生态型蔬菜产品的理想之地[1]。通过农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项目的实施,蔬菜产地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20年被授予“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1.4 生产成本较低 高海拔地区蔬菜病虫害较少,主要施用有机肥,地租和劳动力相对较低,构成了高山蔬菜生产的低成本优势。高山地区可利用这一优势生产反季节蔬菜供应周边中心城市。
2 取得的成效
2.1 生产初具规模 房县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高山蔬菜生产的尝试。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桥上乡、土城镇、上龛乡、沙河乡等适宜区域进行了规模化发展高山蔬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桥上乡高山蔬菜年生产规模达700hm2以上,年产优质蔬菜2万t。2020年,该县高山蔬菜生产总规模达0.13万hm2,占全县菜地面积的24.1%,预计产“秋淡”菜5.4万t以上。桥上乡、沙河乡等一批“万亩”高山蔬菜生產重点乡镇,西坪、东坪等20余个“千亩”高山蔬菜生产重点村。
2.2 品种进一步丰富 由最早探索的辣椒、包菜2个品种,逐渐形成了辣椒、包菜、番茄、阳荷、白菜、萝卜等六大主导品种供应、多品种上市的局面。
2.3 种植技术日趋成熟 通过技术培训和生产示范,使“三新”技术逐步得到了推行应用,普及了新白玉春、天鸿春萝卜,金锦3号大白菜、鄂红椒108、中椒6号、红花白荚菜豆、金粉钻番茄等一批适宜高山种植的品种。采用营养钵育苗、1年2茬合理的种植模式,推广了高山避雨高产栽培技术,蔬菜产量、质量不断提高。
2.4 销售网络日趋完善 引导本地蔬菜加工企业如尚峰公司、九方公司等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组织专业大户和运输户成立专业销售队伍走出山门跑外销,初步在武汉白沙洲、郑州万邦等大中城市建立了直销售点进行销售。
2.5 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基地平均产量达30t/hm2以上,产值达6万元/hm2以上,收入是当地农民种植粮食的4~5倍以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平均收入9.6万元/hm2以上的高产典型,如桥上乡三座庵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发展高山蔬菜生产,已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3 存在的问题
3.1 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品销售市场信息不畅通 基地分散,服务不易到位,产业服务技术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区域布局、品种安排缺乏正确的引导,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咨询和指导不及时,生产物资(包括种子、农药、肥料等)难以准确、及时到位。另外,产品销售市场信息不畅通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给农民的生产造成了一定浪费和损失。
3.2 科技含量较低,农民种植水平不高 高山蔬菜的科技投入少,科研、示范、推广无资金支撑,种植技术到位率低,新技术普及率低,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不高[2]。栽培的蔬菜种类和品种单一,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品种结构不合理,大路菜种类多,优、特、稀有品种少。此外,高山蔬菜生产技术不平衡,生产模式利用、施肥技术、新技术应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不同蔬菜作物种类和品种的适播期和栽植密度等配套技术应用等方面不合理,产品品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致使区域资源优势利用不充分。
3.3 基础设施不配套,基地面积不稳定 基地建设不到位,高产稳产面积少,增收潜力难以发挥。高山蔬菜基地都在海拔800~1500m的山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差,装备水平低,导致基地抗灾能力弱,制约着高山蔬菜的发展。
3.4 缺乏资源、信息共享的观念,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该县蔬菜产品销售主要依赖于农民营销队伍,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信息不灵通,销售渠道不宽。基本上是初级产品上市,产品无包装、无品牌,无法满足大中城市高消费的需求,也未能体现出高山生态蔬菜的优质优价。难以将松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大消费有机地衔接起来,销售渠道不畅。
4 对策建议
4.1 用市场化理念发展高山蔬菜产业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蔬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中的重要地位,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破除小农经济、各自为政的观念,树立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将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连接,认真研究市场缺口,做到“市场缺什么,就生产什么填补市场空白”的思维模式,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4.2 用工业化的理念研究高山蔬菜的发展 高山蔬菜的发展在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上有与其他植物生产不可比的特殊要求。种植户要适时安排种植时间,科学把握上市季节;加工企业按照工业品的要求来加工、包装、储运,不断在实践中创立品牌,逐步实现基地到市场的冷链运销,实现高山蔬菜产业经营。
4.3 加强蔬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三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 加强蔬菜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持续引进新品种,进行品种适应性试验,筛选更合适的品种。开展播种期试验,为在最佳的时期组织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丰产示范田,推广最佳的茬口安排。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广,大力开展高效菜园建设,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在蔬菜生产的旺季通过召开现场会,生产示范会等形式,推广先进实用的“三新”技术[1]。
4.4 坚持适度规模开发,合理利用高山气候资源 坚持“种得了、卖得出、稳得住、能增收”的原则,在交通方便,市场信息灵活的山区规划建设蔬菜基地。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原则,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规划种不同的蔬菜,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4.5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不断加大对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合适的高山生态蔬菜基地适宜适度兴建水库、小水窖、小水池等,完善排灌设施,改善蔬菜生产条件,提高菜地质量。加强基地运输道路的建設,确保产出的蔬菜及时运卖出去。
4.6 搞好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建设,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严格执行国际、国内蔬菜行业产品质量标准,产品外观质量必须达到规格统一,时鲜度高,无病斑,无虫眼,无机械损伤等指标;产品内在质量必须达到农残控制指标,无检疫对象。
4.7 拓展销售渠道,实施品牌带动发展战略 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广大农民做好销售服务。通过广告宣传、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蔬菜节、蔬菜展览等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对该地高山生态蔬菜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实施品牌带。
4.8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鼓励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主体或利益链接共同体,培育壮大农村经营销售主体,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流通。支持蔬菜加工企业以订单模式发展蔬菜产品原料基地,对带动能力强的加工、贮藏、保鲜、运销企业,实行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在生产过程中挖掘、树立科技引领标准化生产的典范,在流通过程中打造有品质保障的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加强房县高山蔬菜产业的市场化、工业化程度,把高山蔬菜全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朱凤娟,邱正明,矫振彪,等.湖北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蔬菜,2020(3):5-11.
[2]方智远.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记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J].中国蔬菜,2019(5):1-8.
[3]李红丽,杨邦贵,刘志刚,等.湖北省绿色食品高山蔬菜原料基地创建始末[J].长江蔬菜,2019(7):6-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