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全红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巧妙的问题能直指思维的核心。然而,问题满天飞的情况,随意、无效的问题在很多教师的课上屡见不鲜。“思缘于疑”,教师高阶思维的设疑是传递知识的桥梁。课堂问题设计得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科目具有抽象性,抽象的问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直观形象的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精神达到亢奋状态。情境教学法、浸润教学法都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角。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笔者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语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创编数学故事:“下雪了,雪地里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几位画家,它们各自在雪地上画了一幅图,你认识它们吗?”接着向学生展示由各种图形组成的画,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画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这样的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利用童话巧妙设问,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童话意境中完成对图形的探究。同时,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当学生讨论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纷纷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课堂提问要打通学科与生活的通道,应用是数学价值的终极取向,对于一些简便运算题,我们不妨和在菜市场买菜、在超市购物等场景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二、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教有价值的数学,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为每个学生提供回答問题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教师提出的问题的难度要有层次,对于学生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做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例如,在教学“实践活动——小小商店”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物品陈列的照片,并问学生有些什么物品。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只要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回答,这是为基础一般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只要他们说出其中一二就行了。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不看图,回答问题。笔者问道:“买布娃娃应到哪个柜台去买?”在学生回答出来后,笔者又追问:“怎么付钱呢?”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回答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不同的评价,力求全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课堂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只有多样的问题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启发学生的主要手段就是提问,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但课堂上常常会出现问而不答的尴尬情形,究其原因有很多,也许是所提问题平淡无趣,也许是所提问题难度过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审视,检查自己的问题是否超出了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在“实践活动——小小商店”一课中,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给你50元钱,最多能买几件物品?最少能买几件物品?”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陌生,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少有这样的经历,因此很茫然。于是笔者将问题分解为“最多、最少是什么意思?”“50元钱怎样买才能买到最多、最少?”两个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学生的探究就有了一个坡度,学生顺着这个坡度而上,思维活跃起来了,讨论也很快有了结果。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一味简单,也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果园里收获了24箱苹果,收获的梨是苹果的2倍,果园里共收获了多少箱水果?”学生对这道题不知从何下手,因为学生习惯于已知条件都是明确的。于是,笔者先让学生思考果园里共收获多少箱水果的算式怎么列,让学生经过思考后口述或用文字表示,然后引导学生分辨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受到这样的点拨后,学生茅塞顿开,思路也清晰了,最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阜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