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月 朱庆华 赵英
摘 要:[目的/意義]针对老年人在微信上分享各类信息的社会热点现象,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探寻老年人分享微信信息的影响因素,并为信息服务提供商优化信息产品设计和内容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构建了以信息搜寻、娱乐需求、自我表达、社会支持和利他需求满足为收益,认知成本和操作成本为成本的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概念模型。之后,回收有效问卷227份,并运用AMOS软件对数据开展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结论]老年人的信息搜寻、自我表达及利他需求满足正向影响其微信信息分享行为,其中利他需求影响最为显著。同时,操作成本负向影响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微信信息服务的优化提供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社会交换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1.07.007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1)07-0074-11
Research on the Wechat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Li Xinyue1 Zhu Qinghua1 Zhao Ying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Aiming at the social hot spot phenomenon of the elderly sharing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on WeChat,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lderly sharing WeChat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the use and satisfaction theory,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providers to optimize the design and content of information service.[Methods/Process]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elderly peoples WeChat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was constructed,along with the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search,entertainment needs,self-expression,social support and altruistic needs satisfaction,and the costs of cognitive and executional costs.After that,22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AMOS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Results/Conclusion]Information search,self-expression and altruistic needs satisfaction positively affected WeChat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in the elderly,among which the altruistic needs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At the same time,executional costs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WeChat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of the elderly.Finally,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WeChat information service.
Key words:elderly;WeChat;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social exchange theory;use and satisfaction theory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信息化是我国目前发展的显著特征。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达到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达1.76亿,占比12.6%[1]。《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2]预测到2053年,我国老龄化水平将提升至34.1%。这标志着老年群体成为国家发展关注的重点对象,也意味着解决老年人关心的问题将极富社会价值。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全面渗透,老年人作为新兴群体也迈入了信息浪潮。受众广、信息流畅、用户黏度高的社交媒体成为老年人分享行为的重要信息源。以微信为例,截至2018年9月,微信上55~70岁的用户达到了6 100万[3]。由于社会关系使信息变得可解释和可信,老年人倾向于采纳和传播社交网络上的内容。社交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获取信息的平台,也延伸了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触角。然而,在老年人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老年人得到的晚辈反哺主要集中在聊天、红包等工具性技能,对于评价、转发等偏重内容的教授很少。但实际上,分享行为是老年群体非常突出的信息行为。同时,信息在扩散和流动间才能彰显价值。综上,研究老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分享行为是极富意义的。
2021年7月第41卷第7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July,2021Vol.41 No.7
2021年7月第41卷第7期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研究
www.xdqb.net
July,2021Vol.41 No.7
1 相关研究
1.1 微信信息分享行为
过去关于分享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知识共享行为为主,而随着信息量指数般激增,用户信息行为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关注。研究内容主要以信息分享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及模式特征为主,研究场景从传统的图书馆转变为虚拟社区,后集中在Facebook、Twitter、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其中,互惠收益、自我期望、利他主义等是重要的影响因子[4]。近些年,各学者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理论框架研究分享行为。一部分学者立足于需求模型的构建对信息行为的动机进行分类,例如蔡剑等基于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研究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5]。一部分学者采用以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为代表的社会学理论。其中,自我效能、互惠规范、名誉、信任是研究普遍关注的变量。微信作为目前国内应用范围最广的移动社交网络,也是老年人使用比例最高的社交软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微信为典例的传播学理论分析[6-7]、微信营销研究[8-9]以及功能和应用分析[10],近两年开始关注微信用户的分享行为,微信朋友圈[11-12]和公众号传播[13]是关注较多的分享形式。不同于传统信息分享行为研究,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情境中,国内外学者突出了社交需求、自我价值感知与表现、享乐满足等因素[14]。而在绝大多数以U&G为理论模型的行为研究中,信息搜索、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和自我认同都是被广泛使用的重要變量。
1.2 老年人信息行为
老年人是生理机能、认知水平逐渐衰退,信息素养普遍较低,社会存在感不断降低的社会特殊群体。现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倾向于信任亲人、朋友等信息源[15],一些文化程度高和易接受新事物的老年人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16]。整体来看,国内老年人信息行为的研究非常少,主要集中在需求与行为的结合研究、健康信息获取行为和信息检索行为等方向的研究。国外老年人信息行为研究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提供商,研究老年人的信息需求和行为;二是研究计算机和互联网情境下老年人的信息需求及行为。针对老年人青睐使用微信现状的研究表明,寻求身份认同[17]是老年人采纳和接受微信的主观因素,而娱乐动机则是促使其使用微信的重要变量[18]。同时,老年人在使用微信这类新媒体时也面临技术、认知上的障碍,这也可能成为老年人信息分享阻碍因素[19]。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愈来愈多的学者着手研究用户在此类媒介上的信息行为。然而,作为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新兴群体,学界针对此老年群体行为的研究非常少。除此之外,研究多使用单一理论分析行为的正向刺激因素,而忽视了行为的阻碍因素。因此结合人口老龄化、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传播的价值特征,从老年人使用微信分享信息的热点行为出发,本研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是什么?
2)信息服务提供商该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服务于老年人的各类信息需求?
研究以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以微信作为社交场景,针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足,结合社会交换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该群体微信信息分享行为收益和成本要素,探究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的促进和阻碍因素。通过结合使用两种理论构建概念模型解释老年人的信息分享行为,可进一步探索所用理论的适用性和应用边界。实践上,该研究主要面向信息服务提供商,可为其服务优化提供一定应用参考。
2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由乔治·霍曼斯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于美国,该理论主张人的一切活动和社会关系以奖赏和报酬为驱动[20]。收益和成本作为该理论的两大要素,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和划分标准。有的将其划分为内在和外在,内在收益包括他人认可、关注等反映自我吸引力并带来愉悦情绪等要素,外在收益则是物质获得或期望得到的工具性服务[21]。也有学者指出,收益不仅局限在物质层面,也可以是心理获得和社会财富等。成本可以是体力、时间消耗、忍受惩罚、承担风险等[22]。同时,也有学者将收益理解为用户的某种需求得到了满足[23]。
2.1.2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指从受众出发,通过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来分析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过去人们被认为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后,研究视角转变为以受众中心,认为用户并不会主动去接受信息,除非有某种需求驱动。Katz E等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分析阐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需求分类方式,划分出了认知、情感、个人整合、社会整合和缓解压力5个维度[24]。而后,各学者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和条件也对需求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的视角,将个人的需求划分为情感需求、认知需求、个人整合需求、社会整合需求4个维度,各维度具体含义及同用户行为关系如图1、表1所示,并以此为框架分析老年人在微信信息分享中的“收益”维度动机。
2.2 概念模型
本研究是以老年人为研究群体,微信的社交情境为研究场景,分析老年人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社会交换理论以收益和成本为切入点的独特视角,能够更有层次地剖析用户行为的促进和阻碍因素。同时,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去解释用户为何积极地选择使用社交媒体去满足个体的信息需求。因此,结合两种理论能更好地解释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研究将收益视为分享信息时各维度的需求满足。参考Katz E在需求划分时提出的认知、情感、个人整合和社会整合框架,以及前人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将老年人在微信信息分享行为时的需求聚焦为认知维度层面的信息搜寻需求、情感维度的娱乐需求、个人整合维度的自我表达需求,以及社会整合维度的社会支持需求和利他需求。成本划分为认知成本和操作成本[26]。具体构建的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2.3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在本研究中,微信信息分享是指:①在微信上发布原创性信息(如在朋友圈分享个人观点、生活动态等);②回应及评论他人发表的信息;③转发信息到特定好友、群聊、朋友圈等行为。
2.3.1 信息搜寻需求满足
信息搜寻需求满足是指老年人期望通过在微信上的信息分享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的、即时信息的需求满足。信息需求是信息行为产生的基础条件,Rubin D T等研究表明用户最早的上网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是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27]。而社交媒体用户在通过信息检索而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更可能产生其他信息行为[28]。Bunker M P等的研究就表明Facebook用户在获取有用的信息后更可能会点赞[29]。微信作为便捷的信息源,用户也常常使用它收藏和分享其感兴趣的信息,被分享的信息也更容易在需要时被检索到[30]。用户在互联网中更容易参与到自身与他人的潜在信息需求中,他们分享信息很可能是为了方便此后的信息搜寻行为。对于信息源相对单一的老年人,微信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信息搜寻需求满足将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
2.3.2 娱乐需求满足
娱乐需求满足是指老年人期望通过在微信上的信息分享而获得愉悦感、放松心情等积极情绪的需求满足。首先,愉悦情绪是社会交换行为的内在收益。当人感受到愉悦时,认知积极性将会提高[31]。在互联网情境下,Chen Q M等[32]研究发现娱乐需求满足对用户关于网站的态度会产生积极影响。当下,33.3%的用户出于娱乐目的而使用微信。作为主流的娱乐社交工具,微信将用户置身于多变的感官刺激中。由于使用社交媒体而产生的愉悦情绪可能会刺激用户分享更多有趣的信息作为回报。也有研究指出不同于年轻人出于联络和社交的微信使用需求,老年人的主要动机是娱乐[18]。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娱乐需求满足将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
2.3.3 自我表达需求满足
自我表达需求满足是指老年人期望通过在微信上的信息分享塑造个人形象,并以此影响他人看待他的态度的需求满足。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用户能够获得心理舒适等积极情绪[33];另一方面,友善、受欢迎等正面形象也将有助于用户建立特定的社会关系[34]。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个体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广阔的平台[35],追求社会认同和积极印象的用户更有可能在社交网站上共享信息[36]。而微信点赞、分享等功能都有助于满足用户的个人整合需求。老年人作为社会运作的边缘群体,可充分利用微信的强社交关系特点,在平台上分享信息提升自我存在感,进而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自我表达需求满足将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
2.3.4 社会支持需求满足
社会支持需求满足是指老年人期望通过在微信上的信息分享而获得情感支持、物质援助、信息及新的社会接触的需求满足。Geck C[37]研究指出用户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来建立和表现自己与他人间的联系,例如点赞行为就能表达用户对他人的支持。微信是老年人获取实时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连接世界、获得他人关注和支持的窗口。其分享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发展社交关系的机会。一方面,老年人可借此发表个人看法,展现自我兴趣,以求获得他人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老年人也可借此展现对分享对象和内容的社会支持。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4:社会支持需求满足将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
2.3.5 利他需求满足
利他需求满足是指老年人期望通过信息分享让需要该信息的其他人获益的需求满足。尽管现代经济学理论假定中人总是理性和利己的,但来自社会学的大量研究都揭示了利他需求是人本质中的一部分。在社交媒體的使用上,帮助他人作为社会整合需求要素同样产生了一定影响[38]。微信的传播特点决定了老年人的分享范围局限在亲人和朋友等强社交关系中。然而,利他主义在其中更可能发挥显著作用。不少研究发现,帮助子女能有效减缓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水平下降,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并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39]。同时,利他主义也有助于提升用户愉悦感[21],通过娱乐需求满足也能间接促进信息的分享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5:利他需求满足将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
2.3.6 认知成本
认知成本是指老年人在分享信息前对信息进行回忆、检索、浏览、识别、分析及整合而所付出的成本。已有研究表明认知结构和能力会对信息分享产生显著影响[40]。由于认知资源的有限性,认知成本将对人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认知成本会诱发用户的负面情绪,进而改变其行为决策[41]。一方面,老年人在面对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信息时,会消耗更多的认知成本去理解和处理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很难准确、快速地回忆和检索到所需分享的信息及相关细节。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6:认知成本将负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
2.3.7 操作成本
操作成本是指老年人在完成信息输入、转发等一系列分享流程而可能消耗的时间、流量和金钱等资源。对于信息素养普遍较低的老年群体,分享行为是具备一定实操困难的。2013年,甘勇灿[19]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显著影响了手机的使用。在虚拟社区中,用户不想分享知识的原因也是感觉到行为浪费了个人时间和精力[42]。尽管老年群体的时间充足,时间资源或许发挥的阻碍作用有限,但分享同时也会消耗老年人特别关注的流量、金钱等经济资源。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7:操作成本将负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已成型的成熟量表,采用Likert5级量表,并结合微信传播和老年群体的特点对相关量表进行了调整设计。在保证模型的每个变量的操作化有据可循、有缘可引的前提下,进行问卷前测。结合预调研情况修改问卷后正式发放。研究采取年轻人辅助老年人填写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问卷237份。剔除不会使用微信、填写时间过短、答案唯一的10份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满足样本量需为题项5~10倍的数量要求。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占比约为40.53%,女性为59.47%。就年龄而言,使用微信的老年人多集中在60~69岁,占比66.96%。低龄老年人的身体尚好,认知理解能力较强,且大多希望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同时,此部分老年人也是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的主力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学历与分享行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64,学历越高,分享行为越频繁。在微信使用习惯及偏好方面,80%的调查对象已使用了2年及以上的时间。约一半的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达到每天7次及以上。此表明老年用户已经养成了较为稳定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有利于调查研究。并且,使用频率与分享行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06。就分享信息的类型而言,从高到低分别为新闻资讯类、健康咨询类、美食烹饪类和游戏娱乐类。
3.3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系数和组合信度(CR)来检测问卷信度。一般认为,当Cronbach α和CR系数达到0.7时表明量表通过了信度检验。最终检验发现,本研究所有变项的Cronbach α系数和CR系数均大于0.7,绝大部分大于0.8,信度较好,如表4所示。研究进一步使用验证性因子测试问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中,χ2/df为1.813,RMSEA为0.060,RMR为0.043,GFI为0.872,NFI为0.881,IFI为0.943,CFI为0.942,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除此之外,研究采用平均萃取变差(AVE)作为效度检验指标。表5中对角线上的值是AVE的平方根,其值均大于0.707,并且也都大于该因子同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
3.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4.1 模型拟合度及模型改进
模型拟合度的各项指标可帮助评估和判断建立的初步模型,并指导修正以得到更准确的模型。本研究采用χ2/df、RMR、RMSEA、GFI、CFI、IFI、NFI指标进行模型拟合度检验。一般认为,RMR、RMESA值小于0.08时拟合度良好。GFI、CFI、IFI等值越接近于1,拟合度越好。
量相对偏多,经AMOS处理后的模型拟合数据可能不太理想,在此基础上可略微放宽标准。结合AMOS中模型修正指数建议和相关理论的重新回顾,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处理。在理论设计中,研究发现利他需求有助于提升用户愉悦感[22],即提升本研究中老年人的娱乐需求。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利他需求和娱乐需求同样展现出了相对较高的关联性,因此增加从利他需求满足到娱乐需求满足的新路径。
重新检验修正后的模型整体拟合度,具体数值如表6所示。χ2/df小于3,达到良好要求。GFI、CFI、IFI及NFI均有所提升,接近良好拟合参考值0.9。尽管各指标并未完全满足理想状态,但均有显著改善。
3.4.2 假设检验及路径分析
AMOS进一步输出了修正后的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具体如图3、表7所示。
3.4.3 结果讨论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可知,信息搜寻、自我表达、利他需求满足显著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其中利他需求满足的影响最为显著,操作成本负向影响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而认知成本并无显著的抑制效用,利他需求的满足将正向影响娱乐需求的满足。本节将结合实际与文献,首先对上述不成立的假设进行解释,并按照总效果值对成立假设中的各变量进行排序,进一步分析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而获得享乐满足感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但最近也有研究表明,娱乐需求并不是解释用户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新闻等信息的重要原因[43]。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文献回顾猜想大致有如下两个原因。首先,老年人在微信上分享的信息主要是新闻资讯和健康养生类,游戏娱乐类仅占10%,分享的信息类型表明其不是为娱乐需求所驱动的。其次,娱乐需求的3个问项的得分值均较高但标准差较低,样本对此选项的答案较为一致,即不论是不是经常在微信上分享信息的老年人,娱乐需求满足程度均较高。内容丰富和操作便捷的微信已经为老年人提供了许多有趣的其他功能,老年人的娱乐需求并不依赖于分享行为。
2)社会支持需求满足与分享行为
社会支持不会正向促进老年群体的分享行为,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回顾文献并重新梳理后发现原有假设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老年人对微信分享的真正理解。已有学者在研究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和信息分享的关系时指出维持关系并不是他们使用社交媒体分享信息的动机[44]。测量问项的数据分析显示,老年人更同意分享信息能够给予他人支持与回复,而非获得理解或关心。老年人将微信分享视作一条单向传播的途径,重付出而轻回报。因此,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主要出于帮助他人,而较少将其视作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并不认可微信信息分享是为了获得他人理解、关心的说法。而这可能是因为在我国文化中,老年人将寻求帮助视为无能的表现。其次,也有相关研究指出老年群体热衷微信群聊、分享,但实际生活可能十分冷清,巨大的差异也会导致老年人陷入群体失落,反而觉得其失去了社会连接[45]。因此,社会支持在此情景下不会促进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
3)认知成本与分享行为
在成本维度,认知成本并未显著抑制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文献回顾推断造成此假设不成立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在老年人的即时转发过程中,他们在接收信息后会迅速判断是否要转发,因此消耗的记忆、回溯的认知成本不高。其次,老年人主动分享的是其熟悉的内容,如个人生活动态或兴趣爱好,因此他们或许并未将此过程的认知消耗纳入成本考虑。
本节进一步将各变量对分享行为影响的标准总效果值进行排序,以突出核心影响因素变量。具体如表8所示。
4)利他需求满足与分享行为
利他需求满足对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743,远高于其他几个变量。利他主义是人们产生交换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人们在进入老年阶段后生活重心由工作向家庭转移,子女成为其社交关系中比较单一和重要的对象。老年人在微信上分享信息的传播范围也主要是家人,传播内容多为健康养生类信息[46]。这也是因为老年人普遍认为在此类信息上,自己比子女亲友更有优势,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信息。因此,老年人的利他主义,尤其是帮助家人的需求相较于其他群体更为突出,利他需求的满足成为了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收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5)自我表达、信息搜寻需求满足、操作成本与分享行为
此外,自我表达需求和信息搜寻需求满足是另外两个显著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因素。老年群体的自我形象很多时候依靠他人建立,他们缺少为自己发声和自由塑造个人形象的现实条件。而微信信息分享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全新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可利用微信表达兴趣,发表观点。而信息搜寻需求满足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的假设成立,该结论与Bunker M P等[29]、Lee C S等[43]研究互联网信息行为的结论一致。拥有群聊、公众号、朋友圈等多功能的微信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搜寻、分享和交流信息的虚拟空间[47]。同时,王蔚[48]指出老年人对微信健康类信息是出于“微微相信”心理,遵循“最大限度避免损失”的原则,因此老年人对信息数量和类型的需求很大。操作成本作为成本维度的变量负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此结论同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结论一致。老年人生理机能和认知水平不断下降,精力和信息能力十分有限,当其意识到操作复杂、没有流量时会进一步降低其分享意愿。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创新地结合社会交换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将用户视为“经济人主体”,从收益和成本两维度出发分析用户的分享行为。其中,将人的需求满足作为收益,拓宽了上述两个理论的内涵与应用范围。同时,本研究不同于传统以大学生、年轻人等信息时代的主体用户作为对象的行为研究,选择了信息素养相对薄弱但信息需求强烈的老年人,在研究对象上也有所突破。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同年轻群体存在共性,但也有较大差别。利他需求作为社会交换行为和用户社交媒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子女、亲友为主要关心对象的老年群体中格外突出。即便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社交环境中,老年人依旧期待帮助他人,该需求满足同年轻人“以我为主”的社交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除此之外,信息需求和自我表达的需求满足也能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分享行为,而操作成本负向影响老年人的微信信息行為。老年人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对微信的操作较不熟练,身体机能和认知水平的下降致使其精力有限,进而阻碍分享行为的产生。
充分了解老年人微信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能帮助信息服务提供商优化信息内容以吸引老年群体的关注和分享,从而扩大用户规模,以获得更多社会关注和经济效益。同时,老年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边缘群体,积极参与微信信息分享能帮助他们跻身于信息洪流中,丰富个人生活,进而获得幸福感。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从信息搜寻、自我表达、利他需求满足和操作成本与分享行为间的关系出发,为信息服务提供商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瞄准老年人的信息搜寻需求,丰富信息的呈现形式,从而刺激老年人的需求产生。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普遍偏爱视频、图片类信息,视觉冲击强烈的信息形式更易吸引老年人注意力。同时,精准定位老年群体需求内容,提升信息质量,扩充信息来源。
第二,针对老年人的自我表达需求引入激励机制,促进形象提升。如设置等级、头衔等方式,给予那些分享参与度高的老年人积极反馈,提升他们的存在感,帮助他们完成自我提升的期望。
第三,增强老年人利他需求满足的情感体验,扩大老年人的在线社交网络。例如可以在标题突出帮助他人,表明信息内容对某个群体有特定用处,设置转发后的信息提示,对方已接收相应信息及评价的有效反馈等。提倡利他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将进一步强化老年人的利他需求。
第四,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建立多方协同帮助机制,从而降低老年人的操作成本。当前老年人的信息素养主要得益于社会反哺机制,然而年轻人的教授忽视了转发分享等内容型功能。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来提升老年人信息技能。
由于能力和资源的限制,本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的调研范围,选择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展开线下调研,并同微信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针对其信息服务受众中的老年群体发放问卷,提升回收样本的代表性。同时,也可考虑信息本身的类型、内容、极性等因素以及信息环境等客观因素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2020-04-09.
[2]总报告起草组,李志宏.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3(3):4-38.
[3]腾讯科技.微信老年用户超6100万 老人也过智慧生活[EB/OL].https://tech.qq.com/a/20181016/013129.htm,2020-04-10.
[4]Nam K K,Ackerman M S,Adamic L A.Questions in,Knowledge in?A Study of Navers Question Answering Community[C]//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ACM,2009.
[5]蔡剑,詹庆东.研究生群体网络信息分享行为动机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2):83-88.
[6]高莹.微信的传播模式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4.
[7]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6):122-127.
[8]史梅,翟晓娟.高校图书馆官方微信经营策略研究——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5):79-85,116.
[9]左佩佩.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国商贸,2013,(36):32-33.
[10]王保成,邓玉.微信公众平台在国内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0):82-85,91.
[11]张坤.微信朋友圈用户健康信息转发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12]金晓玲,冯慧慧,周中允.微信朋友圈中健康信息传播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17,30(1):73-82.
[13]吴中堂,刘建徽,唐振华.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4):122-126.
[14]Pi S M,Chou C H,Liao H L.A Study of Facebook Groups Members Knowledge Shar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5):1971-1979.
[15]Pálsdóttir .Elderly Peoples Information Behaviour:Accepting Support from Relative[J].LIBRI,2012,62(2):135-144.
[16]吴丹,李一喆.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检索行为实验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2):102-108.
[17]周裕琼.数字弱势群体的崛起:老年人微信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7):66-86,127-128.
[18]唐魁玉,劉冬.年轻人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的对比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1(6):69-74.
[19]甘勇灿.我国老年群体新媒介使用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0]Emerson R M.Social Exchange Theor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76,(2):335-362.
[21]Peter M B.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6.
[22]Kankanhalli A,Tan B C Y,Wei K K.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2005,29(1):113-143.
[23]Yan Z,Wang T,Chen Y,et al.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Health Communities:A Social Exchange 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6,53(5):643-653.
[24]Katz E,Blumler J G,Gurevitch M.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74.
[25]Katz E,Haas H,Gurevitch M.On the Use of the Mass Media for Important Thing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3,38(2):164-181.
[26]Tong Y,Wang X,Teo H H.Understanding the Intention of Information Contribution to Online Feedback Systems from Social Exchange and Motivation Crowding Perspectives[C]//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IEEE Computer Society,2007.
[27]Rubin D T,Siegel C A,Kane S V,et al.Impact of Ulcerative Colitis from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Perspectives:Results from the UC:NORMAL Survey[J].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09,15(4):581-588.
[28]Chung C,Austria D.Social Media Gratific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Messages: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Marketing Messages on Online Shopping Value[J].Proceedings of the Northeast Business & Economics Association,2010,6(1):581-586.
[29]Bunker M P,Rajendran K N,Corbin S B.The Antecedents of Satisfaction for Facebook“Likers”and Their Effect on Word-of-Mouth[J].Proceedings of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13,23(2):21-34.
[30]Larose R,Eastin M S.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Internet Uses and Gratifications:Toward a New Model of Media Attendance[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04,48(3):358-377.
[31]Clark,David M,Teasdale,John D.Constraints on the Effects of Mood on Memor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48(6):1595-1608.
[32]Chen Q M,Wells W D.Attitude Toward the Site[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999,39(5):27-37.
[33]Cho I,Kim J K,Park H,et al.Motivations of Facebook Places and Store Atmosphere as Moderator[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4,114(9):1360-1377.
[34]Papacharissi Z.The Self Online:The Utility of Personal Home Pages[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02,46(3):346-368.
[35]Alhabash S,Chiang Y H,Huang K.MAM & U&G in Taiwan:Differences in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Facebook as a Function of Motivational Reactivi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5:423-430.
[36]Roselyn J,Lee-Won,et al.Who Puts the Best“Face”Forward on Facebook?Positive Self-presentat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nd the Role of Self-consciousness,Actual-to-Total Friends Ratio,and Cultur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9(10):413-423.
[37]Geck C.How To Make Money with Social Media:An Insiders Guide on Using New and Emerging Media To Grow Your Business[J].Library Journal,2011,136(1):107.
[38]Chung,Eun J.Social Networking in Online Support Groups for Health:How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Benefits Patients[J].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014,19(6):639-659.
[39]王萍,李樹茁.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分析[J].人口研究,2011,35(1):44-52.
[40]金晓玲,房园,周中允.探究微博用户原创信息分享行为——基于冲动行为视角[J].情报学报,2016,35(7):739-748.
[41]Conlish J.Why Bounded Rationa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34(2):669-700.
[42]Jayasingh S,Eze U C.The Role of Moderating Factors in Mobile Coupon Adoption:An Extended TAM Perspective[J].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2010,(596470):378-384.
[43]Lee C S,Ma L.News Sharing in Social Media:The Effect of Gratifications and Prior Experien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2):331-339.
[44]丁冠琪.企业社交媒体、知识分享和员工创造力[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5]李晓童.智能手机对城市中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46]Tech工作室.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EB/OL].http://yuedu.163.com/source/de4f3eff89334f88b5944 a763ea0e69d_4,2020-03-04.
[47]赵栋祥,马费成,张奇萍.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现象学研究[J].情报学报,2019,38(12):1320-1328.
[48]王蔚.微信老年用户的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42(3):91-107.
(责任编辑:陈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