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之后,人们对日常生活和艺术的定义非常模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和工业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几种新的媒介,当代绘画坚持开放、自由和探索的精神,勇敢地创造了各种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多样化,这些通过西学东渐影响了中国当代绘画,使得中国的艺术家的创作在一个更自由更广阔的海洋中,而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更直观,更简单,更强大。这种纯粹的艺术追求需要人的原始直觉,这种审美倾向也从笔直上延续了当代绘画,并照亮了人的生命本质。
制度塑造文化,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价值的共享上,在中国宋代时期因统治阶级对艺术的崇尚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平民阶级的受众面增大,此时大众表现出对艺术的酷爱、艺术家受到统治阶级赏识。艺术家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这在欧洲想来是有传统的,从古代的艺术赞助模式到今天发达的艺术市场、各种民间官方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生态,相比较西方,中国还在邯郸学步的阶段,西方的美术体系之成熟,表现在一切操作都体现出以观众为导向的用心;提供信息的便捷程度方面,让人们能在线上和线下轻松获得全方位的参观引导,建设非常完美的网站,根据不同的游客中心、不同的参观需求以一卡通的方式提供涵盖市内交通的博物馆联票,并且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每个时代的艺术观的形成和变迁都是建立在对价值的破坏和重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从整个西方绘画史中能够看出它是一部语言时间的内在要求与外在功用的磨合史。对再现如何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风格史基本导向的质询,能够我们看绘画在一种线性的演变过程里究竟遗失了什么,这也是当代绘画完成价值重建的基本前提,许多学习西画的国人对西方的艺术史了解不多,他们对于西方艺术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作品上,他们把重点大多放在“如何做”而不是“为什么”。
我曾一直自问,西方是写实的鼻祖,为何在这里却不再视为圭臬?尽管经过数百年的演进,对表象世界的再现一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和根深蒂固的接受习惯,在今天却从各个层面被降级为一种语言类型,与其它方式平行而不再是主流。这背后有着完整的蜕变过程和西方人对自身视觉文化的持续反思。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写实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激烈的权力斗争,将绘画风格的转向置于历史、宗教现实的框架内考量,越来越揭示出,再现实质是一种特点特定时代需求下的风格突变,同时也表明绘画史并不完全是按照逻辑进化的过程。事实是,有很多实体证据征明,西方人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征服了再现技术:古希腊瓶画上一出现透视短缩法;从庞贝城出土的壁画、埃及法尤姆出土的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木乃伊肖像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古罗马时期的画家已经掌握了精准的透视和表现体积的娴熟手法。但那时这些技巧还只是作为一种趣味,而不是大一统的准则。
在对绘画语言变迁的表述上,一般意義上的绘画史倾向与将再现和普苏的符号本能割裂开来。实际的情况缺失是,两种表现方式之余绘画,就像一部车套了两各个性迥异的马,本国艺术家在学习西洋艺术在看待这辆马车时的视角是侧面的看不到背后的另一匹马。西方艺术发展至今也是在磨合这两匹马,使得两匹马用力的方向一致,这样御者才能驶向自己的目标。而两者早在十五世纪曾奇迹般和谐共存于早期尼德兰绘画。就弗莱芒原始绘画而言,尽管被视为平行于意大利的写实技术的发源地,却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再现。在我看来其本质是一种中世纪的风格化表现和再现技术的折中,其中保留的鲜明的符号学特征。
今天的西方艺术史已经摆脱孤立地关注风格的方式,以图像学作为研究方法,将风格问题置于特定语境内,揭示出一般的线性艺术史无法触及的“形式真相”。尼德兰绘画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图像范式,在于它既是受时代语境催生的,优势出自实践的立场。这一点在弗莱芒原始绘画中表现为语言的高度兼容性,在十七世纪北部绘画里表现为纯粹的视觉趣味,,两者分别从语言和观念层面各自成功地使绘画在内、外两种驱力的摩擦下找到了维系基本立场的方式。这也是为何西方绘画成为当代艺术哲学和方法论的源头。诚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未来哲学的任务是对语言的剖析。深入到艺术实践内部,由内至外地构建一个新的认识脉络,一成为当代美术的核心工作。中国作为符号大国,缺少的正是对视觉文化演变的内在逻辑和结构性外因的探讨,尤其是需要将对当代性的认识构建于科学的艺术史学观之上。在本民族传统和当下艺术时间之间找到有效的对接方式。而这个人物,远不能期待孤立地在艺术内部完成,而是需要一个从艺术价值的生产、诠释到传播的完整的系统工程。西方艺术家特有的、成熟的艺术观、绘画观,既是尤其民族的审美基因和特殊的历史决定的,也有赖于对自身艺术史的不断重建和凭借强大的艺术传播体系打造的受众基础。我想在此论文当中尝试展开的探讨并不是艺术史,而是希望透过我对今日西方当代艺术体系的方方面面的体验,去理解那种成熟的艺术观念得以在本国生根的土壤。
参考文献
[1]万金良,《简明西方美术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第307页。
[2]王婧,《原始艺术精神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学术交流》,2009。
[3]丁宁,《西方美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6页。
参考文献
[1]龚田夫、张亚莎,《原始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婧,《原始艺术精神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学术交流》,2009。
[3]曹大霖,《原始绘画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异同》,《美与时代月刊》,2010。
[4]介聂,《艺术本质和精神完善》,《人民政协报》,2015。
作者简介:
王栋(1995.05.14-),男,汉族,籍贯:辽宁葫芦岛,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专业19级在读研究生。
(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