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主题化教学实施策略

2021-07-15 13:46李文志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人文精神人性

李文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与我们“零距离”接触,互联网对于教育带来的不仅是获取信息的便捷化、教學方式的现代化、探究途径的多元化和数据统计的精准化,而更多的是对教育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深度、广度的冲击和革新。随着学科教学对核心素养的聚焦,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有效提升教学实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基于此,教师可以进行历史主题化教学探索,使高中历史教学在信息技术、史料资源、互动探究、数据统计等方面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延伸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方面有着直接而有效的作用。

一、“互联网+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机遇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高中历史主题化教学可以凭借互联网强大而便捷的搜索功能和交流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检索、探究、讨论,走近历史、理解史事、辨析史料、感悟历史。当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如网络环境的净化、海量史料的检索选择、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等问题,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既是互联网为高中历史主题化教学创造的条件,又是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有,只有优化教学主题化设计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

二、高中历史主题化教学的内涵与优势

没有教学主题,教学只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堆砌。高中历史主题化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课标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依据学生兴趣和认知基础进行主题化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及资源,将其设计成单个或多个主题,以更加清晰明朗而又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形式设计教学。其主要优势有三:第一,有利于整合教材,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第二,有利于贴近内容,拓展思路,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教学主题设计缺失、定位不准、主题繁重等问题。这就对高中历史主题化教学提出了策略要求,不仅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定位要契合内容,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明确、切口小、视野大,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较强的操作性的主题教学设计。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主体化教学实施策略

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规划,还对历史学习的要求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以人教版必修3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教学为例,以“人性的复苏”为主题,简析自己在高中历史主题化教学中的一些探索策略。

1.紧扣课标,确立主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灵魂。灵魂是历史课堂智慧的精髓,只有在这个灵魂的驱使下,历史才有深度力量,才有神韵风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对于人文主义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发展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理解背景、识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理解文艺复兴解放思想的作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的灵魂是“人文精神”,学生能否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人文精神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关系到本课价值观的实现。为此,我将本课的主题定为“人性的复苏”,设计三个子目:“人性复苏之美”“人性复苏之源”“人性复苏之光”。

“人性复苏之美”。通过阅读、欣赏14世纪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人性的美,体会人文精神的内涵,即人性的自然与美好,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价值,鼓励人们去追求现世的幸福。例如:通过分享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对美好的追求是人性的自然欲求;通过分享但丁的《神曲·地狱》节选,让学生感受到人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分享彼特拉克《满脑子甜蜜的幻想》,让学生感受人性的自然与美好,认识到对自然欲望的肯定和对现实幸福的追求。这样,让学生感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在讴歌人性,肯定人们对幸福、爱情的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人性的美丽、善良、慈爱、力量,进而深刻体会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性复苏之源”。通过展示中世纪的雕塑《安东尼·奥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人们要极力讴歌、赞美人性?进而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及原因。

“人性复苏之光”。通过文字史料展现文艺复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它有力地揭示了教会的贪婪、腐朽以及对人性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催生了以实验为主的近代自然科学。

可以看出,基于课标,以“人性的复苏”为教学主题设计,以文学艺术作品赏析为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提高了课堂实效。

2.整合内容、调整顺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科书是核心课程资源,教学主题设计不仅要涵盖教学内容,实现“用教材教”,还要有一定的包容度、拓展面。通过整合内容、调整结构,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主题化教学设计进行内容整合,先赏析作品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内涵的认识,思考探究其原因及影响。从认知角度讲,先有整体的认识,进而思考探究,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3.融合资源、深化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潜能。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主题化设计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及评析,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增强了学习体验。课前,通过任务驱动模式让学习小组搜索资料、充分讨论、形成观点;课中进行展示,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展示观点的能力;课后,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在对所学内容形成历史理解的基础上有自主观点的生成,并能作用于现实问题的思考。这样三位一体,整体设计,资源融合,形成合力,既能激发学生潜能,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开展历史主题化教学也是一种开放性教学的建构,通过契合的切入点、丰富的材料、充分的讨论进行主题化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教学程序的科学性,教学材料的合理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也有利于拓宽学生探究历史的视野,激发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人文精神人性
逼近人性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