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晨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050)
根据IMT-2020规范要求,5G的用户体验速率需达到100 Mb·s-1以上,对于热点高容量场景速率需达到1 Gb·s-1以上(峰值速率20 Gb·s-1), 单位面积容量提升到10 Mb·s-1·m-2,并确保 500 km·h-1高速移动中的通信业务质量[1]。这些指标相对于4G的IMT-Advanced标准[2]有大幅提升。为满足需求,论证移动通信信号传播模式不选择地表波和天波的原因,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分析频段高低对覆盖、容量及质量的影响,提出除了国内运营商选择的2.5~2.7 GHz(n41)、3.4~3.6 GHz(n78)以及4.8~4.9 GHz(n79)频段[3]以外其余频段的分配方法,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无线电波的传播模式分为地表波、天波及空 间波。
地表波传播容易受地形影响。对于导电性能好且中等起伏的地形,如平静的河海,电波损耗小,通信质量高。然而,5G技术主要应用于经济高度发展的大城市,且面向物联网;城市中的沥青路面在干燥环境中的电导率偏低[4],对电波的吸收作用明显,且城市地形以不规则地形为主,建筑物密布,同样阻碍地表波的传播。
天波传播可靠性差。由于电波传播路途远且电离层的时变特性明显,因此多径衰落严重[5];电离层自身也会对电波产生吸收作用[6],尤其在白天,吸收损耗更大;太阳黑子活动也会进一步加剧吸收损耗[7]。
除此之外,适合地表波和天波传播的频段只有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以下的低频频段,容量有限。
空间波传播不可紧贴地面进行传播,这是空间波与地表波的本质区别之一。因此,需通过新建基站来解决阴影衰落问题,并提高天线高度以增大传播余隙,使其大于第一菲涅尔区半径[8],从而增大传播距离。这种传播模式的优点是电波受地形影响小,可靠性高。尽管建设成本大,但确保业务质量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因此,5G移动通信只可选择空间波传播模式。
2.1.1 从大气穿透损耗角度分析
根据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公式:
式中:d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单位为km;f为无线电波的频率,单位为MHz;传播损耗L的单位为dB。对式(1)取反对数,传播损耗与距离和频率均成正比。电波频率增加到n倍,如控制传播损耗不变,则覆盖半径会下降至原来的1/n。
2.1.2 从雨衰角度分析
雨衰分为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其中吸收衰减更为严重[9]。在低于100 GHz的频率范围内,雨衰与电波的频率正相关;在低于10 GHz的频率范围内,雨衰与电波频率的关系曲线的一阶导数较大,增长率明显。
2.1.3 从固体介质损耗角度分析
对于同一种建筑物介质,无论是入射介质时的反射损耗,还是在介质内部的吸收损耗,均随电波频率的增大而增大[10],而且电波的绕射能力与其频率反相关,低频率电波可以到达高频率电波难以到达的地方。
2.1.4 覆盖问题改善措施
在不改变频段的前提下,能显著提升覆盖率的有增大发射机功率和增加基站数量两种措施。
(1)增大发射机功率。这一措施的施工量小,但是对于信号覆盖的边缘地带,由于环境的高随机变化性,信号稳定性难以保证,而且单一提升发射功率会导致电力成本剧增。
(2)增加基站数量。这一措施可确保边缘地带的信号稳定性,但施工量较大,而且基站数量增多,总耗电量也会增大。除此之外,基站密度增加时,站址规划需更周密严谨,以避免导频污染。
因此要原则性地改善覆盖问题,应选择低频率的频段。
2.2.1 从理论容量角度分析
根据香农公式:
式中:B为信道带宽;S为信号功率;n0为噪声功率谱密度。信道容量对业务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对于单一接入业务,信道容量越大,最高传输速率也越大;另一方面,当传输速率为定值时,信道容量越大,可同时容纳的接入业务数越多。当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谱密度不可调整时,唯一能提高信道容量的方法是增大频宽。移动通信的载频一般选择位于特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的分米波、位于超高频(Super High Frequency,SHF)的厘米波以及位于极高频(Extremely High Frequency,EHF)的毫米波,波长每缩短一个数量级,频宽则增大一个数量级。
2.2.2 从频谱占用率角度分析
目前,国内运营商的2G、3G及4G无线网络的占用频段集中在300~3 000 MHz的UHF。尽管2G和3G无线网络正在逐步退网,可进行频谱重耕[11],但UHF不仅频宽窄而且总体频谱占用率高,难以应对集中且同时在线的业务需求。一旦不同信号的中心频率在窄带频段上的排列过于紧密,并且不采取干扰抑制措施,就容易发生同频干扰和邻道干扰。即使引入了干扰抑制技术,如果频谱混叠过于严重,仍会使接收机底噪抬升,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下降,从而使信道容量下降,最高传输速率下降,可同时容纳的接入业务数下降。
2.2.3 容量问题分析总结
SHF的总频宽是UHF的10倍,EHF的总频宽是UHF的100倍,理论容量非常大。国内还未对这两种频段进行充分开发,频谱占用率也极低。因此,为满足容量需求,应选择高频率的频段。
根据多普勒频移的计算公式:
式中:v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λ为无线电波的波长;θ为发射机相对接收机的运动方向与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向之间的夹角。将波长换算为频率后可得,电波频率越大,多普勒频移越严重。多普勒频移会导致接收端误码率增大。对于高铁掉话问题,运动速度快是其中一个原因,而电波频率高是另一原因。
有关覆盖、容量及质量的综合评价如表1所示。
表1 3种频段技术指标的综合评价
不同频段的优缺点不同,不同应用场景的频段分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高铁动车行驶速度非常快,如分配过高的频段会进一步加剧多普勒频移。对于沿铁道建设的基站,站与站之间的距离必须拉大,否则会因为列车通过不同基站的间隔时间过短而导致切换频繁。但基站之间的距离增加,高频段的传播损耗则会变得更大。另外,高铁动车经过的地区一般人口密度低,业务量不大,对系统容量的要求不高。因此,综合来看,对于高铁动车场景,建议分配UHF的中低频段。
山区峡谷场景的阴影衰落问题严重,且不方便基站建设,一般只能选择在山顶相对开阔平坦的位置建设基站[12]。为使高山上的信号成功覆盖到山谷,必须考虑绕射损耗问题,因此,该场景仅适合分配低频率的频段。另外,山岭地带不适合长期居住,用户稀少,业务量不大,不需要太高的系统容量。综合来看,对于山区峡谷场景,建议分配UHF的中低频段。
城市室外场景的主要特征是人口稠密、高楼聚集,且存在大量面向物联网的业务,因此,需要缜密考虑信号覆盖与系统容量两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室外物联网业务一般全天24 h不间断运行,因此也需要考虑功耗问题。综合来看,应在确保容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低频段。建议分配SHF的中低频段,并引入大规模MIMO技术[13],在规避导频污染[14]的前提下,利用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最大限度地提高频谱效率和传输可靠性,以增大系统容量。也可直接分配带宽更广的SHF的高频段,但需注意不能干扰正常运营的射电天文业务(23.5~ 24 GHz)、卫星地球探测业务(24.6~27.5 GHz)以及无线电导航业务(31.6~33.7 GHz)等[15]。
相比于室外场景,室内场景的业务量更大,分布更加集中,且同样面向物联网,对系统容量的要求极高。如果室内场景选择了高频段,则电波穿过建筑物时的穿透损耗会很大,用传统的室外宏站解决室内覆盖难以满足需求。综合来看,建议先采用有线光纤将传输信号引入室内,然后采用Small Cell[16]与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结合的方式解决覆盖问题,频段可分配SHF乃至EHF以满足容量需求,同时,利用毫米波波束窄和方向性好的优势,可与MIMO技术相结合,实现精细覆盖。
由于传播环境的限制以及业务质量的要求,5G网络的信号传播模式只能选择空间波传播。信号频段的选择需视具体场景而定,需考虑覆盖、容量及质量3个方面,同时留意成本问题。另外,低时延也是5G相对4G的巨大提升之一[17],业界提出了新型多址技术以满足低时延的需求,这些新技术也会对容量产生影响。在进行无线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